APP下载

以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

2021-12-27刘琳琪谢枭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竞赛育人实践

刘琳琪 谢枭鹏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创新创业工作的总要求,而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大任,近年来各校的教学改革也一直在强调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智能学院为例,探索以竞赛为导向建立创新团队,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实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竞赛;创新团队;实践;育人

一、背景

当前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而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是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高校学生面临多重诱惑,如何将他们吸引到教学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以竞赛为导向,组建创新团队,可使学生将课堂知识迅速实用化,变成看得见的成果,有利于学生不断投入热情,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从而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引领良好风气的作用。

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以此思想为依据,在信息及相关专业中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团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算法协会”、“渝科电脑协会”等创新类团队,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担任指导角色,实现了真正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组建以来已经走上了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良好道路,并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新华三杯”全国大学生数字技术大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等一系列大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本专业学生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证明了以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实践育人机制切实可行,在其他专业中值得推广。

二、当前工科学生学风现状

(一)不健康的网络生活影响。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中普通存在网络游戏上瘾,沉迷虚拟世界等诸多不良现象,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娱乐模式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畅玩选择,很多同学因此挂科不能毕业乃至退学,令人痛心疾首。传统的说教方法收效甚微,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难对学生真正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改变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专业兴趣不浓厚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三中心”(以教师中心、以课堂中心、以教材中心)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将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化环境相结合,将第一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机会与活动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學习主动性,增强其专业兴趣。

(三)学习风气不正。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生源良莠不齐,现代科技(网游等)不良影响,学习风气下滑厉害,众多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导致许多学生不能按期毕业。通过将大赛普及化、大众化,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是在学校学习中要积极参加的活动,属于科研实践育人范畴,并以参赛为荣,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同时学院也要增加实验室与科研团队的资金与设备投入,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进入各个团队,进而在整个学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建立创新团队实践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良好的创新团队机制。面向学科竞赛的创新团队,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引领风气,因此要求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示范作用与可持续性。以此为目标,学院老师在构建创新团队时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了健全的组织制度。对于学生的创新团队而言其重点是自主学习,其组织制度是保证团队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我们对团队的目标、规模、进入与运行模式都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对团队结构进行了规划,保证团队可持续性长期运行,团队中有可以有研究生学长作指导,也有3-4年级学生,甚至吸引了1-2年级低年级学生。二是设置了合理的竞赛目标。创新团队的目的是进行实践育人,但是其最直观的目标是参加竞赛并取得成绩。结合专业基础和学生的兴趣,瞄准社会就业热点,同时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参加竞赛。三是建立了灵活的激励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以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为导向,但是对于积极投入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无疑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建立了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同时,学院专门设立了每年约9万元的竞赛专项经费,用于设备耗材的添置,外出比赛的差旅费支出,获奖学生及指导老师的奖励费用等等。四是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四是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条件。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学院建设了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开辟了专业实验室、物联网实验箱、必备的实验耗材、电子元器件等,这些设施设备的保障对于学生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学生科技竞赛的培育机制,做到“五个一”。即列入一项议题,学生专业学科竞赛列入学院每年重点工作议题;形成一张清单,梳理一份学生专业学科竞赛清单定题立项;明确一个制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竞赛计算工作量;配备一批导师,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保证每个参赛团队都有指导教师;开展一次实训、评审,学院组织力量对学生团队进行参赛前实训、评审、分类指导。通过“五个一”使学生科技竞赛尽力做到早定题、早立项、早培育,并为其提供全程指导,实现学生参加竞赛常态化、团队化、项目化。

(三)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联动机制。学院秉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的理念,从三个路径加强创新创业的联动:一是从学生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中,遴选出具有市场潜力和实用性的项目,进行专业的指导,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从而促使其孵化为创业成果。如2007级学生刘怀旭的烘干房项目,2016年创建了重庆怀旭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互联网+及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该公司依托重庆科技学院的实践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顺利将专利成果转化成产品——烘干房,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针对不同农副产品烘干工艺研究,实现了烘干设备的系列化、智能化、网络化。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团队参与“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创业类比赛,对于获奖的优秀项目,支持其入驻学校众创空间,进一步走入市场,如“智能插座”创业团队;三是充分发掘学生创新团队骨干的“领头羊”作用,进行抱团创业。

四、创新团队实践育人的成效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组建创新团队,吸引大学生将课本知识投入到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团队的组建实践,获得了竞赛导向的团队育人机制研究经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也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一方面为学科贡献了标志性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凝聚了队伍,在学生中引导了积极学习、克服惰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好风气,为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支持。

(一)突出“以竞赛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以竞赛内容为导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相联系的实用性内容。融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赛中学,老师在赛中教,可以将竞赛典型的案例综合知识分解为一些小的实训任务,让学生结合企业需求,学习实用的技能,掌握最新技术,打好扎实的技能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实训任务,并以比赛的形式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力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职业能力。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才能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新的指导。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两年来我院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布局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进阶式学生技能竞赛,共参加了11种省部级及国家级以上竞赛,获奖人次达570人次。通过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新华三杯”全国大学生数字技术大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等赛项,大大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学习积极性及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在93%以上。通过竞赛,建设了多支指导竞赛教师团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及教学水平提高。

(三)改革了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单纯的课题教学形式,实行课堂内学习、竞争中应用的模式,实现了学生对问题意识、方法解决、模型建立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认同。在团队参加竞赛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机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得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

(四)探索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比赛,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为日后更好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专业领域的感性素材。同時,引导团队自主学习,从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入手,以项目式训练为主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各类竞赛储备技术力量,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五)推动了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院风学风建设。根据工科的学习规律与学生成长特点,信息学院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实践月系列活动,特别是创新项目大赛、编程大赛,逐步形成以“教师学术团队+学生学术团队”为主模式,形成“大一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大二学生重在参加各类竞赛、接触科技前沿问题,大三、大四重点做项目见成效”的培养链条,并引领学生放下手机、远离游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课室、走进实验室、走进图书馆、走进竞赛平台,营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院风学风。

(六)推动了学生学术科技团队建设。智能学院目前已确定专门的竞赛负责人,培育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学术创新团队。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现团队已具备规范的组织形态和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以教师学术科研为主导,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创新实验室为基地,以研究生及高年级优秀本科生为核心,以跨专业跨年级学生为梯队,定期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这些团队由科研领域的资深教师指导,团队成员由各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组成,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固定的指导老师、固定学生团队,形成了具有一定历史积淀、梯队结构、紧密合作、传承发展的学术团体。

五、结语

根据以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实践育人思想,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中,组建和发展了系列创新团队。该批团队集结了一批热爱创新,勇于实践的学生,在共同的目标下,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激励,培养团队精神。他们通过网络学习和实践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三四年级才会涉及的专业知识。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发展,奋力争先”为理念指导下,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不断学习知识,参加各种比赛,锻炼自己的能力,形成了自主学习机制。成立以来的两年期间,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比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省部级及国家级的奖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新华三杯”全国大学生数字技术大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西普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西普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英STEAM大赛创新作品展示竞技赛,这些比赛扩大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参与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在创新创业方面成果丰硕,近三年来,2018年成功申报16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9年成功申报29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0年成功申报24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突出。

参考文献: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技能大赛示范机制的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7).

[2]熊婷,邹璇,梅毅.“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对软件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向导,2013(3):21.

[3]周海霞,吴愚.以赛促教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9(39):38-39.

[4]陈天祥.从数控技能竞赛探析组织赛事的暗礁及解决建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6-77.

猜你喜欢

竞赛育人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创新思维竞赛(3)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