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2-26冯辉

甘肃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冯辉

【摘要】目前,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和配合上还存在不同步、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导致部分儿童出现自卑、逆反、厌学、孤僻等心理问题。文章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探索出对策,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把心理疏导与课程教育紧密结合,作为促进农村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21—04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关键过程。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完善,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和配合上还存在不同步、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未能形成合力,导致了部分儿童出现自卑、逆反、厌学、孤僻、冷酷、脆弱、网瘾等心理问题。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较少,大量家长外出务工,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较少,家庭教育滞后,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尤为凸出。笔者所在学校及周边学校地处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农村儿童心理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加强儿童心理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农村逐渐空心化,许多农村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减少,有的班级甚至只有一二个学生。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德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偏差,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据调查,由爷爷奶奶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大多数,有些孩子缺少父母亲的关爱,有些被娇惯、放任,孩子的心理诉求被忽视,厌学、逃课、叛逆、打架、偷盗、网瘾等问题越来越多,加强这些儿童的心理疏导已刻不容缓。国内一大批专家、学者从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以及心理健康干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中因沟通受阻、亲情缺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未能有效衔接配合等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联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国外专家、学者们更多侧重于儿童情绪调节、孤独症、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进行单一的研究。在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我國农村学校成立了各种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制度,建立了档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添置了电脑、电话、玩具、书籍等设备,接入了互联网,让留守儿童能随时与外出的家长联系。动员广大教师担任“代理妈妈”“知心姐姐”,动员关工委工作人员、村组干部以及退休教师一起开展关爱行动。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家长教师结合教育、社会力量积极介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等工作,留守儿童特别是心理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从实践来看,积极探索儿童心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规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将心理疏导与课程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对促进心理问题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问题的特征

1.自卑。有自卑感的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的形象、气质、性格、外貌、家庭或者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自暴自弃,消极应对学习和生活。

2.逆反。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执拗地抵制、排斥教师和家长,听不进意见和建议,按自己的理解说话做事,一意孤行,还会出现强烈的反抗举动。

3.厌学。厌学的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疲于应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抵触、远离学习知识,拖沓、不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甚至逃学。

4.孤僻。这类孩子性格孤独怪异、不合群,喜欢独往独来,厌烦和别人互动、交流,戒备和鄙视他人。

5.冷酷。这样的孩子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不团结同学,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小动物,破坏公私财物,不尊重别人。

6.脆弱。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困难,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耐受性差,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容易消沉,一蹶不振。

7.网瘾。沉溺于电视、手机、网络、游戏机等媒体,对学习或其他活动毫无兴趣,甚至连吃饭、睡觉、走路时都机不离手。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传统的“生儿子养老”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备受关注,在溺爱环境下长大,要什么有什么,说一不二,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专横跋扈、缺少爱心,不与别人交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就会形成冷酷、孤僻、逆反、网瘾等不良心理。许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看护,或在亲戚家里寄养,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不良情绪得不到正确的排解和释放,就会形成自卑、孤僻、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还有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或其它事务,为了避免孩子干扰,或以电视、手机、游戏吸引孩子注意,或直接训斥谩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重养育轻教育、错误言行示范以及社会不良现象影响都会导致一些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以小班化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心理教育。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农村学校的小班化。利用小班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方便学生和老师间的日常交流,使沟通更加顺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教师随时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更好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发言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更多,她们的思想会受到更多的教育、心理会得到更好调适、能力会得到更充分锻炼,更好的培养她们自信、热情、友爱、合作等良好品质。目前,各学科教材中的许多素材与农村学校的学生所处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山区学校,许多事物孩子们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过,没有亲眼见过,在生活中也不可能碰到那样的情景。为此,我们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内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每节课程所要阐述的思想,以分组讨论、情景游戏、实验演示等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协同配合的活动为主要方法,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教育孩子们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爱学习,让她们成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2.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素材贴近生活,侧重思想教育,结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教师采取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更多地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参与[1],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讲《生活离不开规则》时,设计场景让同学们表演:(1)欢欢过马路时怎么走才是最安全的?红灯亮了能不能在人行道横穿马路?(2)红红和同学在做课间操怎样下楼梯呢?能不能逆行前进?如果到了拥挤的人群中,如观看社火、观看烟花表演,一定要冷静看清情况,跟随人流缓慢移动,防止跌倒,找机会尽快离开。通过情景表演,使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到更多生活常识、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更多地展示特长、宣泄情绪、自我纠正、沟通交流,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培养尊重他人、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再如,教学“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场景,分配角色,然后在全班展示。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使她们认识到有些快乐很容易就能得到,快乐的秘密其实更多时候是一种心态,但生活中更多的快乐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快乐,引导她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更多的快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快乐。让孩子们通过活动敞开心扉、快乐学习、充分交流、健康成长[2]。

3.以和谐、愉悦的环境增益心理教育。学校要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校园环境、课桌凳摆放、教室布置、教师言行、教学方式以营造和谐、愉悦的环境为要求,体现育人功能。比如,变化课桌布局,定期进行变换,使学生感到新颖,进而以快乐、轻松的心态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如将课桌凳摆成环形,教师与每名学生的距离基本相同,教师站在环形圈内,走动比较随意,与学生之间参与交流、互动的机会比较多,学生感到新奇、轻松,心情愉快。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平等宽容的心态、热爱和欣赏学生的态度,特别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學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3]。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面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男女生之间、“问题学生”与优秀生之间平等的合作交流。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学生才会感到公平,才能体会到被尊重的喜悦,才能化解内心的壁垒,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进步,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对学习进步、帮助同学、关心班级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树立榜样,引导其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比如,在一次班会上,先让学生观看一位同学因一点小事对其他同学发火、乱扔作业本的小品,然后开展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形成一致的观点:乱发脾气对身体不好,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们都不喜欢这样的人……,营造团结互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4]。

4.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心理教育。学生人数减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缺少气氛,学生兴趣不高,有些活动根本开展不起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几个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时间、参与同一个项目,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带学生。如在全校开展球操活动,小学生用皮球,大学生用篮球,动作由简单慢慢到复杂,再加上欢快的音乐,活动场面活泼热烈。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既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排解了不良情绪,体验了快乐、增进了感情,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以小班化课堂教学为主,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阵地,以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为依托,加强校园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方丽敏.小学低段法治教育的课程理解及教学建议——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调研问题的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8(04):37-41.

[2]吴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情感读本,2017(32):31.

[3]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研究[J].教育研究,2018(09):139-148.

[4]宋汝国.育人育心,优化小学班级管理[J].科学中国人,2016(09).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规划教育科学一般课题“农村小班化儿童心理现状及疏导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09)

编辑:魏麟懿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