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知识图谱与未来展望
2021-12-26黄俊辉
黄俊辉,李 放
(1.东莞理工学院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2.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加剧和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面对庞大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我国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先后历经“地方探索-逐步推广-全国实施”的实践过程,并成为我国解决养老服务问题的主要途径。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及其效益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严格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2014年,财政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按照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和民政部在2016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绩效指标来开展绩效评价,增强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控制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满意度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居家养老服务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最终目的是让老年人感到满意。伴随各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服务满意度评价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发展脉络如何?有哪些基本论域?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基于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分析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概况,描绘出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知识图谱,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更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参考。
一、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文献概况
(一)发文总量
在中国知网(CNKI),以“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为检索主题,以“期刊”为文献来源类别,以“全部年份”为年限,截至2019年5月②可以检索到123篇期刊论文,其中只有35篇属于CSSCI论文,占总体的28.5%,不足三分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在顾客导向理念的熏陶下,公共服务评价的重心从繁文缛节、内部控制逐渐转向外部公众满意,满意度测评在公共服务评价中也随之备受推崇。政府所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种,其满意度评价属于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的范畴。为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总体视野中分析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状况,笔者以“公共服务满意度”为检索主题,在同样的检索条件下,截至2019年5月,共发表903篇期刊论文,其中有309篇属于CSSCI论文,占总体的34.2%。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发文量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这一主题的发文量不算太大。此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实践在我国从地方试点到全面推广已有十余年时间,而且相关的评估工作也在各地方获得积极推行,与实践相比,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总体上还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二)年度分布
从图1可以看到,从2007年至2018年,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发文量在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发展态势,发文量在2018年达到最高,共26篇。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陈传锋等人于2007年发表在《心理科学》的《城市退休老年人居家养老消费心理研究》。这与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基本同步,因为大约在2007年,部分地方开始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实践。从2013年开始,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开始突破10篇,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从2013年开始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等政策,注重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或绩效评估。可以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前进,相关研究是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学术回应。
以上表明,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发展主要由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所推动,发文量与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这显示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特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学者回应政策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
(三)高引论文
表1列举了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前10名的高被引论文。引用率最高的论文是包国宪和刘红芹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一文,自2012年发表以来,共被引用172次。在该文中,作者认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包括政府部门购买服务的效率评价和服务生产者的服务质量评价两大部分,而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价[1],亦即将满意度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的一项测量指标。范炜烽等人的文章以南京鼓楼区为案例,当中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较高,并认为政府购买作为一种新型治理工具,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廖楚晖等人和章晓懿在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中对满意度作出相应讨论。总体上看,这些高被引论文是国内最早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文献,文章作者主要来自于公共管理学科,既有知名学者,又有青年学者。另据笔者的检索,这些作者基本上都曾发表过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主题的其他文章,他们对居家养老服务实践表现出很大的研究兴趣。
二、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知识图谱
本部分借助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基于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和研究内容的论域分析,梳理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某一研究主题的基本标签,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该主题的研究动向与知识热点。此处采取词频软件与最小树聚类图谱等方法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
1.词频分析
图1 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2007—2018)③ 单位:篇
表1 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前10名的高被引文献
运用词频软件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相近主题的124篇期刊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这些期刊论文的关键词总频次为179次。表2列举了该研究领域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是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研究议题和热点前沿所在。可以发现,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是该领域的主要标签和研究对象。此外,满意度、政府购买、绩效评估也获得学者们的关注。其实,这与政策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加以提供,满意度被作为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这些关键词的频次也相对较高。
表2 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
2.共现网络
为进一步揭示各关键词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研究热点的变化,进一步采取基于关键词共现的最小树聚类图谱,将关键词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来,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这一主题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圈层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决定的,节点连线粗细及其数字代表着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度,节点在图谱中的位置由自身的中心度控制,中心度是指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节点能够对信息的流动或传递起到的控制作用。关键词的节点频次、关联度和中心度是判断主题聚类的重要指标[2]。
从图2来看,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政府购买和老年人等节点的圈层相对较大,频次较高,意味着它们是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热点词汇。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与满意度、政府购买、老龄化、老年人等节点之间的关联度较强,也就是说,当前的文献以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政府购买、老龄化以及老年人为关注点,初步聚集成一个研究主网络。此外,社区居家养老和人口老龄化两个节点的关联度也很强,形成一个研究次网络,但这个网络与其他节点的关联度较低,且远离其他主要节点。这意味着初步出现“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和政府购买”这两大论域。可惜的是,图2并没有出现一个居于核心位置的节点,节点中心度不明显,这意味着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还未形成一个核心点,研究注意力相对分散,也表明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知识图谱的节点频次、关联度和中心度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在总体上相对分散,分析视角偏少,未形成明显的核心研究网络。
(二)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具体论域
对文献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后,我们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具体论域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与评价
本文所讲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是指居家养老服务使用者(符合要求的老年人)对政府所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感知,是服务使用者个体的体验服务绩效与预期心理差距的比较,反映出服务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它既能从需求侧反映服务使用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又能从供给侧引导政府完善购买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主要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借鉴企业“以顾客为导向”的满意度评价,关注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与评价。
图2 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在已有研究当中,学者们主要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具体项目满意度开展调查与评价。在总体满意度上,有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较高。范炜烽等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显示,“非常满意”占58.5%,“基本满意”占 39.8%,“不满意”占 1.7%[3]。一项基于上海的调研表明,有55.7%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4]。有学者基于江苏三市的调查发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5]。刘红芹从感知质量的角度,借助SERVPERF量表法,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信任感、人性化五个维度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进行分析,各维度的满意度均值都在3.5分以上(采用李克特5等级)[6]98。
与此同时,部分研究持不同观点,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并不乐观。例如,一项基于天津市的调查表明,“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合计仅为8.1%,而“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比例达57.1%,满意度评价为“一般”的占34.9%[7]。邓莉莉和周可达在广西的调研也发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不高,“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合计25%左右,评价为“一般”的占40%左右,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在35%左右[8]。李文军基于上海四个区的调查发现,区和区之间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9]。
除了总体满意度之外,学者们还比较了具体项目的满意度。章晓懿和刘帮成基于上海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助餐、助洁、助医、康乐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满意度最高的是助餐服务和助洁服务,助医服务满意度明显低于前两项,而康乐服务的满意度最低[10]。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对志愿者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以及老年教育的满意度不高[11],而文体娱乐、生活照料的满意度较高[12]。雍岚等人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这四项服务的满意度总体偏高,但这四项服务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满意度相对较低[13]。
2.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学者们还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关系。部分研究从服务接受者——老年人的角度进行研究,关注个体特征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陈成文等人认为性别、受教育程度、户籍、家庭收入和慢性病情况对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14]。刘红芹基于兰州的研究认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在服务满意度评价上没有明显差异,而不同年龄和服务享受类别的老年人在满意度评价上有差异[6]94-97。侯志阳具体分析了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居住情况、婚姻状况、退休前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以及阶层认同状况等因素分别对老年教育服务、社区文体娱乐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家政服务的影响关系[11]。总体上看,老年人的性别、年龄、自理能力、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形式、经济收入等个体特征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产生影响。
与上述研究不同,有文献开始探讨服务供给者、社区环境、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吴克昌和杨芳的研究发现,政府和服务供给者两大主体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5]。在社区环境和服务供给者方面,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利用、社区环境形象、员工形象等因素对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关系[16]。有研究指出,政府购买服务的行政环境、政府管理能力、服务机构的承接能力等因素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关系[17]。不过,这部分文献在计量模型的使用上,依然是基于个体微观层面的回归分析,暂未使用多层次回归分析模型同时考察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因素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关系。
此外,服务质量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满意度有关键性影响[18],一般来说,服务质量越好,满意度越高。储亚萍从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公平以及行政成本四大方面构建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政成本对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9]。还有学者聚焦于具体的服务项目,分析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娱乐和援助维权等项目对服务满意度的不同影响[20]。
3.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方法
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感觉,是一种主观认知和评价,重点呈现为心理层面的体验[21]。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无形性、多层次性、多样性、不可贮存性以及生产消费过程的不可分割性等特征,客观上为其满意度评价带来不少困难。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上主要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单一指标法。此方法借助李克特刻度法将满意度直接操作化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五个等级或者“不满意”“一般”和“满意”三个等级,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服务体验,直接对居家养老服务作出总体性评价。该方法的操作性较强,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在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简单易行。不过,该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其测评结果带有较强的模糊性,而且李克特刻度法测评出来的满意度结果只表示居家养老服务的等级高低,而不是一个具体分值。
第二种做法是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法运用多个指标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或模型,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在具体测评上,它主要借鉴公共服务评价、政府绩效评估、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22]、粗糙集方法[23]、层次分析法[5]、基于ACSI的满意度评价模型[24],等等。与第一种方法相比,指标体系法的测评结果相对精确,而且可以测评出满意度的具体分值。然而,该方法的操作难度较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往往是高龄、行动不便、半自理或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部分老年人甚至难以清晰地表达个人偏好,这都容易导致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和评价结果的失真。而且,各地方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不尽相同,难以构建统一的指标体系,从而导致地区间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难以直接比较。
4.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和服务质量等相关研究
部分研究虽然不是直接研究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但它们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价、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为主题,服务满意度被视为其中的一项关键指标,用于反映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或服务质量。典型的文献代表有包国宪等[1]、章晓懿等[25]、王春婷[26]、钱海燕等[27]的研究。如果将视野拓宽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或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文献,可以发现,服务满意度同样是衡量绩效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些研究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视角与技术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有别于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价,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更有别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绩效,服务满意度、服务质量、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绩效可能是一个包含服务满意度、服务质量在内的综合系统。
三、薄弱环节与未来展望
(一)学术关注度还不够高,整体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从发文总量上看,从2007年至今的十余年时间里,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这一主题的发文量只有百余篇,年度最高发文量也只有二十余篇。不管是与当前的政策实践还是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相比,发文总量都偏少,这意味着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学术关注度还不够,滞后于时间发展。从期刊论文的质量上看,高质量论文明显不足,直接表现为CSSCI④论文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领域暂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从文献互动来看,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联度不高,还没有形成一个研究主网络,研究主题更未出现时间序列上的更迭。客观上说,这与发文总量偏低有一定关系。
伴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实践的纵深化发展,学界需要进一步挖掘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实践,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学术关注度,既要增加研究数量,又要提升研究质量,为评估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与学术支持。
(二)满意度测评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亟需提升测评的科学性
已有研究注重借鉴、吸收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从相关学科和领域引入多种技术方法。这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不过,缺陷和不足也是明显的,尤其是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已有研究大多是套用其他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根据居家养老服务的本质特征作出相应修正,从而导致指标选取的不科学、测评结果的不准确。各项研究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结论不一,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这与测评的技术方法直接相关。可以说,各种技术方法在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中还处于“试错”阶段。
另外,有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适应老年群体,诱致评价结果的模糊性。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对象是老年人,部分甚至是高龄、行动不便、半自理或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他们可能难以清晰地表达个人偏好,可是有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得过于繁琐,甚至难以被老年人所理解,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从评价对象的角度看,相比其他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测评难度更大,也更具复杂性。而且,目前的满意度测评方法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老年人对服务满意度的理解差异问题,这很容易导致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偏差,进而引发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失真。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实践在各地的逐步兴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满意度评价工具显得尤为迫切。遗憾的是,当前仍未形成一种广为接受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方法,更无法为当前的评估实践提供一套有效的满意度评价工具。在今后的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中,需要在测评结果的精确性和测评工具的可操作性这两个维度取得平衡,不能完全为了追求精确性而导致满意度评价无法操作,也不能为了简单易行而忽视满意度测评结果的精确性。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的科学性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当前亟待突破的地方之一。
(三)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导向尚存分歧,有待进一步化解
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的途径来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个程序包括需求评估、服务购买、服务递送、监管反馈等多个环节,当中涉及服务购买者、服务承接者、服务递送者等多个主体,相比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途径,政府购买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更具复杂性。部分研究延续传统公共服务供给途径,主张结果导向,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是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心理预期与服务体验所形成的实际感知。有的研究则主张过程导向,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是对整个购买过程的满意度评价,既要对服务购买者作出满意度评价,又要对服务承接者和递送者作出满意度评价,既关注服务的结果,又重视服务的生产过程,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评价体系[28-30]。以上两种导向在评价的对象、方法和指标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其评价结果自然也不同。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是基于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学者们暂未形成共识。
此外,部分研究甚至没有区分居家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两个概念,将居家养老满意度等同于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存在概念使用上的错误。实际上,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强调养老的地点,并没有明确照料服务的主体,可能由家庭成员提供照料,也可能由家庭之外的主体提供照料服务。而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住在家中所获得的照料服务,在国内学术研究和实务工作的主流话语中,它是一种由非家庭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前者指代养老地点,后者是指一种社会化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必须要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作出澄清,为满意度评价提供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其次,明确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评价导向,从理论上对满意度评价的导向分歧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四)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对公共服务治理的理论反思
学界围绕居家养老服务这一研究对象,对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服务质量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从知识图谱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具体表现为:
首先,忽视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当前的研究主要以某一城市或街道为案例,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比较分析,但仅停留在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层面的比较,难以剖析满意度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目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竞争性购买、依赖性购买等多种模式,竞争性购买得到学界的推崇,一般认为,充分的竞争会带来更好的服务。按照这一逻辑,购买模式理应对服务满意度产生影响,但已有研究并未从购买模式的视角开展比较研究,挖掘服务购买模式与满意度之间的影响机制。今后可以从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视角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开展比较研究,挖掘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层次问题(购买流程、需求评估、服务机制等),进而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
其次,没能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整合到同一个分析框架当中。事实上,老年人作为一个行动主体,并非处于真空之中,他们的满意度评价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离不开社区、城市、政策等宏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将社区、城市、政策等因素整合到一个分析框架中,有助于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背后所隐藏的政策性、体制性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特征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尽管少量研究开始关注社区、政策等因素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但还是基于个体微观层面的回归分析,暂未见到微观和宏观层面相结合、基于“个体—社区—城市—政策”框架的多层次回归模型的应用。今后可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整合到同一个分析框架当中,借助多层次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剖析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三,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的价值理性缺乏探讨。目前的研究更多是依循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路,仅把满意度测评当作一种评价工具,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分析更多是停留在服务本身,忽略了满意度测评所蕴含的价值理性,对公共利益、公民参与、公民权利等价值理性缺乏探讨。政府所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其供给“不仅要强调供给主体、供给范围、供给方式等工具理性,解决‘谁来供给'‘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等问题,更要重视公众需求、公平正义、公众满意等价值理性,解决‘为了谁'的问题”[31]。今后,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放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野中开展研究,更多地关注公民权利、公共利益等价值元素。
注释:
① 本文为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启动项目“政府购买模式与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的评价研究”(ZJ20181008)的阶段性成果。
② 文献检索时间均为2019年5月29日。
③ 为保证年度发文量的可比性和客观性,2019年的期刊论文纳入到年度分析当中。
④ CSSCI是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它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入选的刊物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多属于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故用CSSCI来源期刊作为衡量期刊文章具备一定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