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2021-12-26张继玉王弟红陈新胜张之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神经节后遗症面瘫

程 鹏,张继玉,王弟红,陈新胜,张之煜,程 惠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 400050

周围性面瘫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临床上有5%~10%的患者因未及时治疗或误治留下后遗症。该病病程较长,愈后较差,会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学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国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针灸、穴位埋线、外敷及内服药物、放血等,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存在疗程较长,效果不明显,治疗难度较大的情况。目前较少有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面瘫后遗症的报道。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缩短了患者病程,减轻了患者痛苦,取得良好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于本院推拿科、针灸科治疗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共60例纳入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6~70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20±8)月。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6~70岁;病程3个月至7.5年,平均(19±9)月。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研究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符合《神经病学》[1]中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病程超过3个月;(3)经临床常规治疗无明显缓解,有迎风流泪、面部麻木、面肌萎缩、视物模糊、鼻塞或鼻涕、口眼联动征等症状。

1.2.2排除标准 (1)经CT/MRI检查,有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炎性病变及脑外伤引起的晕眩;(2)帕金森病、抑郁症;(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对本研究中的治疗方案不耐受;(5)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6)有精神疾病;(7)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临床资料不全。

1.3方法

1.3.1试验组 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针刺蝶腭神经节操作:以眶下孔(四白穴)为起点,向后经颧骨弓表面到同侧外耳道孔中央,画一横线,连线中点为蝶腭神经节处;从颧弓与下颌骨冠状突间骨间隙处,轻轻将该处皮肤向下按压1~2 mm为进针点,碘伏消毒,针尖向前上方刺入约55 mm,使同侧目内眦至口角出现麻木、胀、重感、齿痛或放电样酸胀感后,连续提插数次,然后将针拔出,消毒棉压迫1~2 min,确保无出血。再用相同的方法针刺对侧蝶腭神经节,每周治疗1次。穴位注射:取维生素B12注射液2 mL,在患者患侧太阳穴、颧髎穴、翳风穴及地仓穴处进行注射给药,每穴注射0.5 mL,隔1 d注射1次,每周注射3次。

1.3.2对照组 传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传统针刺操作:取患者患侧阳白、颧髎、四白、颊车、合谷、地仓、太冲、翳风及足三里等穴位,常规消毒,同时相应穴位使用连续波行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完成后休息2 d,再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8周。穴位注射治疗同试验组。

1.4疗效观察 于就诊当天行面神经肌电图检测,治疗2、4、8周后复查面神经肌电图,测定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变化比例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

2 结 果

2.1患侧面神经CMAP波幅变化比例的比较 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患侧面神经CMAP波幅变化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治疗2、4、8周后的CMAP波幅变化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患侧面神经CMAP波幅变化比例比较

2.2患侧面神经瞬目反射R1潜伏期的比较 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患侧面神经瞬目反射R1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2、4、8周后瞬目反射R1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神经瞬目反射R1潜伏期比较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血运障碍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其后遗症多为早、中期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或面神经严重受损所引起。西医的治疗一般针对早、中期,通常使用类固醇激素或神经生长因子,对于后遗症期则治疗难度较大,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法为面神经减压、面神经改道和吻合术、面神经移植术、面神经与其他颅神经吻合术、面瘫整容术等[2],但手术后往往有多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负担。传统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劳作过度等导致正气虚弱、脉络空虚,而后感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等经脉,使经脉气血痹阻,经筋失养、功能失调,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中医治疗面瘫后遗症方法较多,可采用中药汤剂、药物贴敷、推拿、各种特殊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火罐、艾灸等治疗方法,临床常联合使用,但也存在着临床疗效参差不齐、治疗时间长、次数多以及长期针刺造成患者对针刺的恐惧等问题。为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安全的、能缩短治疗时间的治疗方法。笔者在运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病的同时,发现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面部歪斜、患侧眼睛流泪的情况,故大胆将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用于治疗面瘫后遗症。

蝶腭神经节[3](又称翼腭神经节)是内脏神经系统内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颅骨侧部深达55 mm的翼腭窝内,在上颌神经的下方,为一扁平的呈粉红或灰色的小结,直径3~5 mm,组成该神经节的神经元是副交感节后多极神经元,进入该节的神经根有以下3个[4]:副交感根、交感根、感觉根。面神经中的中间神经加入了副交感根岩浅大神经,而蝶腭神经节包含了蝶腭神经、岩浅大神经、岩深神经的感觉根、副交感根、交感根,因此从解剖关系上支持针刺治疗的应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旨在当机体平衡状态被打破,引起局部功能失调时,精确、适量刺激蝶腭神经节这个枢纽,引发机体自身的双向良性调节反应,使失常的自主神经对各系统的作用逐渐调整和恢复,最终回到平衡状态[5]。针刺蝶腭神经节的主要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前方、颞肌前方、翼静脉丛、上颌动静脉,在掌握其操作规范及熟练应用后,其安全性较高。若针刺操作方向不当或针刺手法力量过大,损伤上颌动脉翼腭段以及翼静脉丛,可能会出现面部血肿、疼痛等不适症状,故针刺过程中要力求手法轻巧、准确,尽量减少患者不适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穴位注射是一种复合性的治疗方法,它结合了针刺和药物治疗的优点,既可发挥穴位针刺作用,又能发挥药物的疗效[6-7],延长了穴位刺激的时间,增强了注射药物的疗效。维生素B12具有营养和保护周围性有髓神经纤维的作用,能加强面部肌纤维的收缩力,促进受损的面神经功能恢复。

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安全性好、疗效确切,可减少针刺次数,操作简便,在临床上治疗面瘫后遗症是可行且有效的,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节后遗症面瘫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春天的“后遗症”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