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应用建议
2021-12-26冯仕达
冯仕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29)
我国三农领域经过持续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因为生产方式的欠发达,土地、人口要素的分散,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整体仍属于弱势产业,传统农业金融仍属于金融机构高风险的领域。随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和政策的持续加码,金融服务三农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较工业供应链金融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1.我国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12.4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万元,农业领域蕴含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传统的信贷侧重于点对点的单笔单户授信,对资金需求方而言融资难、融资贵,资信实力未能充分展现;对资金提供方而言,信贷评估成本高、效率低,风险与收益明显不匹配。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出现,较好解决了这一两难困境。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围绕农业生产、销售、采购、加工等供应链全环节,通过整合各参与方利益,由信用中介为链条上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服务,提高农业金融的可得性。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早期以多个农户或合作组织为融资主体的联保模式;二是以链条中具备较好信用担保能力的企业为核心,解决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由于结算账期产生的资金缺口需求,亦即现阶段农业供应链金融较普遍的融资模式;三是以互联网电商为载体,通过模型分析消费者、供应商交易习惯并进行信用评级,筛选优质等级客户提供信用服务。
以某上市龙头养殖企业为例,围绕集团作为核心信用主体,与政策性大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了涵盖财富管理、信用担保、应收账款管理、小额贷款等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发挥其农业产业链条上的规模优势,为其上下游养殖户、农牧民、合作社、饲料供应商、经销商等提供信用加持,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服务模式,实现整个生猪产业链从养殖管理服务、仓储管理、物流分销、融资服务、资金结算到最终数据分析的整合和贯通,大大提高了产业链运营效率,互惠共赢。
2.我国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不足
随着农业企业尤其是规模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发育完善,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金融对“三农”“扶贫”等重点薄弱领域的持续支持,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日趋迅速,但受制于落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和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自然风险等因素制约,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相较工业供应链的成熟程度,农业供应链金融仍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信用风险突出,金融机构普遍参与动力不足,三农领域常年属于金融机构信贷违约高发区域。农业生产涉及养殖、种植、农牧、种子、饲料、化肥等方方面面,当前国内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户、合作组织、中小微企业仍是主要经营群体,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不足,疫病风险防控意识不够,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弱,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对核心企业增信较为依赖。但无论核心企业,还是各环节入链农户、组织、企业,没有必然隶属关系,在经营、管理目标存在不同利益诉求,相互管控能力较弱,稳定性不足,利益分配可能产生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间接扩大信用风险。加之农业生产规模化不足,盈利微薄,个人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信用保护意识淡薄,实际业务中,常常存在农户融资被核心企业挪用的情况,打击农户入链积极性。最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仍是突出问题,适用于三农服务的专业保险机构、信用担保机制等关键要素尚未建立,贷款人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放仍较为审慎。
二是金融机构差异化产品服务不足,未能针对性解决市场需求痛点。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充分,传统的农业供应链金融较多服务于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客户,通过搜集购销合同、商品订单等基础商务要件,核实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围绕合同、订单项下权责关系,以应收账款转让为权利载体,为权利持有方提供短期贷款支持。但农业产业链条长且交易分散,经营管理如合同、订单的签订等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部分金融机构受制于业务区域展业限制,仅能为供应链上游的部分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产品普遍同质化严重。一些林权、养殖、渔业等创新型抵押担保产品不足,宣传力度不足,使用范围不广,与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脱节。
三是多方合作各有所求,金融机构获客渠道有限,技术投入产出比低。现行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方主要有金融机构、小贷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电商平台、担保企业等,鱼龙混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利益诉求各有侧重,竞争激烈,作为主要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自建系统资金投入较大,而直接信息获取渠道不足,缺乏合适的合作伙伴,效益未能短期内得到体现,进一步制约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3.金融科技发展对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底层技术的不断成熟,催生了新的金融管理思路,借助现代数字化科技,通过新的科技手段赋能金融,越来越成为有效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不足的新工具、新手段。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一批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正在快速发展,要素资源不断积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补足产业短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移动网络覆盖成效显著,金融科技如移动支付、互联网信贷、大数据等在农村、农业、农民领域日益普及,也为金融科技赋能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金融科技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突破传统的信用风险壁垒。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信息的闭环管理,把信用风险锁定在链条上公开的数据流之中。区块链技术在记录节点任一交易的同时,同步向链条上所有节点公布交易信息,从而构建成链条上每一个交易环节所有关系人共同验证的全新交互系统。在这个交互系统上,每一个节点信息的篡改至少需要一半以上节点交易信息的修改,使得数据篡改基本不可能发生,进而保证了任一节点交易信息的真实、可信。在“农业供应链+区块链”模式之下,任一交易都会被链条准确记录,交叉验证,订单、合同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物流可溯源跟踪,资金流可精准查询,实现农业产业链条自源头到终端、上游到下游的完整打通,获取初始第一手数据,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大幅提高金融机构风控的精度与效率,提高农户、合作社组织、小规模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二是大数据应用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产品提供可能。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之一,如商品销售商借助技术化手段,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广泛搜集、整理和分析,实现目标客群的精准挖掘,进行重点广告推送,大幅节约了销售成本。大数据技术是集数据分析应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基础技术为一体的庞大数据体系。相较传统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链条企业仅依靠财务会计分析核心企业信用或抵质押担保等形式获得信贷支持,大数据技术则通过信贷主体链条上的综合数据进行分析画像,通过银行系统与信贷主体系统的技术对接,实现信贷主体财务数据、征信数据、税务数据、交易数据等的有效传递,辅助数据分析模型和机器算法,通过数据语言对信贷主体进行详细、客观的图谱画像,实现金融机构对信贷主体授信准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监测的全面智能化管理,信用、仓单、保险等便捷化的信贷服务产品创新成为可能。
三是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飞速发展。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广泛覆盖,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使用日益普及,如5G通信、传感器、VR、蜂窝技术、精确测绘系统的广泛应用,智慧农业越来越名副其实,产业生产效率获得了大幅提高,产业规模日趋扩大。可以说农业是物联网发展受益较大的领域之一。此外,万物互联下,农业供应链条内的采购、种植、牧渔、生产、订购、销售、配送每一环节均可被有效监控,产业链条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可信。多方的广大发展前景,实现各取所需、多方共赢,为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