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路径分析*
2021-12-26侯利民
侯利民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的,是连接亚欧大陆民众间人文交流的桥梁,它的畅通满足了沿线各国各阶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在交流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海丝”沿线各国文化属性各不相同。文化的交流在促进各国经济进一步分工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当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全球布局和产业链事关国家安全。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可以在精神层面拉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距离,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定位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表现在商品贸易层面,更体现在文化的传播和被接受程度上。“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不同文化以不同方式相互影响。”[1]核心价值观的交流过程中,冲突与张力不可避免。一种文化在对外交往中,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这样在传播过程中才能有效减少冲突。
1.1 建设文化强国,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得到别国的认可。要想得到他国的认可,首先面临的就是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能得到认同。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被认同。在对外交往中,若想要自己的价值观得到认同,不能靠灌输,而要靠自身魅力。文化魅力的展示,离不开当地语言的包装。只有用当地民众熟知的语言和方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加当地民众的感性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只有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强大,才能塑造中国对外投资的良好软环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2]通过各国之间核心价值观的互鉴互学,增强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与沟通。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应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其他各国和谐相处。
1.2 消除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偏见
商品的交易,不仅是物的交换,同时也传递着商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当然,商品本身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不能把商品和国家画等号。由于对中国固有的偏见和对中国商品某种程度上得不好印象,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解释,甚至是误读。这些都是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民主”等词汇,被沿线国家认为是西方的符号。中国已赋予这些词汇中国的内涵,如果非要按西方的术语去解读,那么必然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乃至排斥。“我们倡导的某些价值观,尽管与其他的价值观有近似或相同的概念术语,但却因为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实践,因而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规定性。”[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进行坚决的斗争和较量,日益成为重点工作。当然,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充分利用华人华侨在沿线各国的影响力,做好解释工作,减少误会。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传播是“海丝”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闭环的,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是发展的。在传播中,要借鉴当地文化。通过与沿线不同文明在大范围内、纵深向上的尊重借鉴,为自身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用当地人的习惯,来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借鉴中谋求自身发展。在沿线国家,有些人有偏见,但不是主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可以加强沿线各国间的对话和交流,寻找彼此间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共同繁荣。
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沿线国家在面对中国商品和文化冲击时,心态复杂却难以抗拒。在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融合当地民风习俗,这是一项系统的人心工程。
2.1 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本土的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全球视野,在对外传播中,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是其根本、基础,这个不能丢。这需要立足中国实践、中国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在传播中也会积极借鉴沿线文明以完善自身。“中国的古典文明传统和中国的现代社会主义传统是中国最基本的软实力资源。”[5]在向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突出中国文化底蕴。正确甄别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与“魂”的关系,防止造成“两个极端”的解释,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应挖掘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共同点,为持久传播提供动力。
2.2 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是全中国人的梦想。鸦片战争以后开启的洋务运动,推动了国家的富强建设。虽有成就,但一败涂地。无数的仁人志士认为洋务运动物质层面的自强,并不能救中国。随后,开启以戊戌变法为主的制度变革,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直到辛亥革命,封建王朝被推翻了,但仍未能改善中国的处境。后来,认为是人的思想问题,遂开启新文化运动。这表明:近代以来的路径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分别是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中共十三大确立党的基本路线,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的总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中共十七大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把“和谐”一道作为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十九大进一步完善了当代中国的奋斗目标。这一历史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对国家发展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可见,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面临的困境
3.1 宗教的影响因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宗教信仰众多,各宗教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迥异,再加上国与国之间还有由于宗教引起的地区热点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宗教的因素。“海丝”沿线,伊斯兰教信徒众多,是世界上主要的伊斯兰文化分布地区。“到公元16 世纪左右,在贸易、通婚、传教、政治扩张和军事征服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基本完成了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被误读,受到无端猜疑,在当地受到挤压,甚至排斥。
3.2 企业和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
我国出境人数日益增多,目的地遍布全球。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常见诸当地媒体,破坏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如果对当地商业环境、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容易造成违约、违法,带来诚信风险。如在波兰中标的中国企业,在当地修建公路,但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当地商业环境的改变,不能按期履约,诚信风险增加。这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负面影响。中海油新加坡公司经营失败,导致当地银行、债权人对中国企业产生偏见。企业对外投资的背后,是国家的整体形象。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地有不当行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将大打折扣。
3.3 大国因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一些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大国在当地的影响。中东地区是美国传统的战略重点。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影响持续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些区域的传播过程中,需要关注当地宗教文化的因素,也必须考虑美国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影响。
4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策略
4.1 尊重跨文化传播规律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众多。在传播过程中,应尊重彼此的文化,尊重跨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在了解当地居民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彼此间友好交往与共处。探究当地文化习俗,找到共性,为我所用。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考虑当地民众的认知及思维习惯,遵循异域价值传播规律。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官方和非官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主体间的协同互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7]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丰富传播媒介。利用当地人通俗易懂的言语,通过图、文、声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缩短文化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传播的效果。
4.2 重塑国家形象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8]当一个人走出国门,他的言语、行为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素养,更是这个国家的形象。其实,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国家价值观最生动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无论是旅游、购物,还是投资、经商,所在国在评论他们的时候,更多是在评价国家的行为、形象。走出去的中国公民和企业的良好行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沿线经营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赚取利润的同时,也推动了沿线所在国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4.3 打造丝路文化交流品牌
努力减少对当地文化的冲击力,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使用“中国造”商品的国家和民众越来越多,很多国家的民众开始积极学习汉语。中国政府开始联合一些国家的大学,兴办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方便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搭建以“海丝”为主题的合作平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展交流渠道。比如,我国西部地区,在与中亚地区国家的交往中,有着传统的优势,应利用当地的语言优势,加大当地语言报刊、影视作品的创作力度。如此,通过民众熟悉的、乐于接受的载体,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价值理念,也增进了彼此的理解。
5 结束语
核心价值观要互鉴互学。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历史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尊重现实,尤其是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思维习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在传播中,要开放胸襟和视野,熟练运用所在国家民众的语言和方式,讲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共同把“海丝”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