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法背景下以乡村旅游扶贫保障民生发展

2021-12-26袁思蕾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民生精准村民

袁思蕾

(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出台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时期的《旅游法》,经过二次修订,使得旅游者享有更充分的权利、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对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加速市场结构调整、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国务院“放管服”的改革模式使得旅游业出现了多种旅游新业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城市发展之快速给不少城市人口带来了压力,相应地,乡村以其自身特有的慢节奏与乡土自然人文风景吸引着不少目光,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人民放松休闲的方式之一,也为乡村民生保障提供了路径。

1.“旅游民生”概念之提出

常言道,国计民生,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减贫工作。但由于中国贫富差距的存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教育、交通、医疗、社会保障等条件仍不完备,不少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亦或是以放牧为生。农业与农村问题无疑关系到国民生计。近年来,此问题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党中央也确立了农民在民生保障中的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完成旅游扶贫,保障民生发展、推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善治至关重要。

学者们对于旅游民生的研究也开始出现,但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仅仅是认识到了旅游对于消费者,即那些外出旅游的人的民生保障,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却忽略了旅游东道主对于旅游的需求,对于旅游所带来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改善的民生需要。另一方面,以往关于旅游民生的讨论都是旅游的民生作用、旅游对于民生的影响、旅游与民生等,其都是把旅游与民生作为并列或者是递进关系。做出科学、准确、合理的旅游民生概念界定,廓清其内涵和外延,厘清老百姓的旅游民生需求,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及旅游社会建设。对于旅游民生的概念界定,在不同领域,侧重点则会有所区别。但尤其应当关注其在生产供给领域之定义,概言之,旅游民生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条件的诉求、对于社会交往精神传递的需要。

2.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自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被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其也是贫困地区人民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地区有着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再加上每个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人文风俗等,发展具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是实现民生保障、带动乡村振兴、缩小乡村贫困范围的重要途径。

2.1 特色乡村旅游增加基础设施保障

乡村的旅游产业的兴起,需要人民与政府的共同献力。当地人们可以积极地进行农家乐、小商品经营等个体工商活动,同时,也非常需要政府的关注。旅游业的蓬勃兴旺,政府便会在水电、交通、通信、环境、卫生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当地旅游的便利程度,以便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政绩。交通的便利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旅游经济,也为乡村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村民办事效率,为当地的民生问题提供了些许解决方案。

2.2 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基础条件差,教育各方面设施不完备,学校教师资源少,教学质量相较于城市差,乡村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综合竞争力小,就业难度大,长期的乡村朴素生活易引发自卑心理,导致对自我的认同度下降。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的城市游客,其对乡村自然与人文风景的赞美与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以乡村特有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傲,更加积极主动为乡村的民生改善群策群力,致力于在精神层面的民生“脱贫”。

2.3 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治理

“治理”不同于统治、管理,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各方面事务的动态过程。乡村治理是中国治理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治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治理现代化,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特色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经济的最佳手段,乡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当会关注到其负面效应,外来游客的增多,乡村“脏乱差”的治理难度也随之加大。为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环境卫生也被放在了乡村治理的优先地位。毕竟,风景再好,环境不好,也没有游客会有意愿去游览。乡村旅游为乡村治理在各种事务处理的顺序上提供了治理顺序的思路,在乡村治理的干柴上添了一把火。

3.乡村旅游存面临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

3.1 民生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旅游的经济效益不可忽视,但旅游的民生效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的众多旅游品牌中,乡村以其天然优势资源条件占据旅游行列重要地位。只注重经济、劳动收益的提高,而不从村民整体的条件提升来考量,所获得的收益只是暂时性的。此外,虽乡村旅游实为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良法,但也不是万能的,乡村的发展不只是依靠旅游业的兴旺,还有教育、医疗、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乡村地广人稀,村民居住不集中,旅游产业能带动的也只是居住在附近村民,经济富裕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富裕,并未普及遍布整个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的乡村贫困地区并没有参与到旅游产业之中,仍然以原始的农耕为生,亦或是选择外出打工。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不好、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现象问题,而是要究其根源,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在于贫困人口缺乏相应的基本能力,如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缺乏获取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参与发展项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机会。

再加上由于乡村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不够,乡村旅游产业一般是由外来公司入驻经营或由当地政府主导,当地村民只能进行一些操作方便、技术难度不高的配合性、辅助性工作,利润不明显。另外每个地区的旅游特色样板化、特点不突出,给游客一种千篇一律的错觉,导致乡村旅游难以长远发展,经济效益目光短浅。乡村民生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乡村治理效能得不到提升。

3.2 完善乡村旅游,以实现民生善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更要以长远的目光来对待旅游,不仅仅是要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率,更为必要的是关注乡村旅游地区的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其他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民生方面,概言之,乡村旅游的最根本点在于扶贫脱贫富民,保障民生良好发展,实现乡村善治。在贫困乡村地区实施旅游开发,同样适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具体应用于乡村旅游当中即为确保乡村贫困人口确实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链中、明确乡村旅游特色、政府下放的支持旅游的基金专款专用、派遣专业旅游人员现场指导旅游相关项目、关注并定时评估乡村旅游的脱贫成果等。

要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特色乡村旅游的转变,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在旅游产业上,坚持品牌化,增强品牌意识,加深外界对于特定乡村旅游地区的标签印象。其二,特色突出,注重乡村本地的风土人文特色并将之扩大化,让整个乡村村民都参与其中,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增强合作;并注重产业产品的特色化、本土化、差异化,比如: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独树一帜的纪念品等。其三,注重旅游周边,旅游产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旅游地本地区的交通、卫生、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旅游地的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之于旅游的制约,综合协调各产业是乡村治理的目标,各产业之间达到动态的平衡即是民生善治的标志。其四,注重教育的提升,贫困主体素质的积累和提高是可持续扶贫的根本驱动力,它在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教育是民生之基,文化素质的提升才能为乡村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以乡村村民自身的智慧改善民生发展、创造乡村善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4.结语

在旅游法规范市场秩序、旅游业呈现新业态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我们不仅要看到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乡村旅游的民生价值,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注重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在良好生态环境下以乡村旅游改善民生发展,同时注重打造品牌效应,实现乡村治理,带动乡村振兴,为中国之治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民生精准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精准的打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