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防范机制探究

2021-12-26于光胜石明霞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大学生

于光胜,石明霞

(1.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358;2.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济南 250102)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兼之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高校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高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宗教信仰的新特点

(一)信教大学生的功利性降低但虔诚度有所提高

信教大学生的功利性有所降低。 在较长时期内,现实条件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重要诱因,不少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主要是为了 “拯救灵魂”“消灾去祸”,但是从本团队的调查研究来看,虽然现实因素仍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重要诱因之一,但是其重要性有所降低。 在“宗教活动的动机”问题上,选择“有经济补助”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65%,而选择“寻求精神寄托”的比例却高达69.2%。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更加虔诚。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和“偶尔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空前提高,分别占到23.8%和58.7%,选择“不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仅为17.5%;而在2012 年针对信教大学生的问卷中,“不参加宗教活动” 的比例将近50%〔1〕。 这说明,相对过去,信教学生对宗教知识的学习更加主动,对宗教信仰的践履更加自觉,因而虔诚度更高。

(二)城市学生信教比例和男性信教比例明显上升

城市大学生的信教比例迅速上升。在较长时期内,受传统因素影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信仰宗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教大学生的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信教大学生的人数正在或已经赶超农村大学生。本团队研究数据显示, 城市大学生的信教比例为10.19%,农村大学生的信教比例为8.23%,这说明,城市大学生的信教比例在上升,农村信教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信教大学生中男性信仰者的数量在快速增加。 例如, 根据学者朱丽颖2013 年的调查数据,在信教大学生群体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分别为 64.7%和 35.3%,男女性别比为 0.55:1〔2〕;但是从本研究团队的调查研究看, 男性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有些高校的信教比例甚至已超过女性。 在63 人信教学生中, 男性有25人,女性有38 人,男女性别比例上升为0.66:1。

(三)网络传播成为宗教传播的主渠道

在网络传播方式出现前, 人们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到宗教场所浏览、阅读信教者散发的宗教资料、宗教职业者的劝导。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中国佛教寺院和道教建筑大多隐匿在深山密林中且远离城市闹区,人们拜谒的难度较大;基督教虽然不少教堂设在市区, 并有神职人员积极布道,由于文化差异,其对人们的吸引力小于佛教。这意味着上述渠道对人们的影响是有限的。 但是网络技术出现后,这一状况已经发生改变。 固然书籍、影视、报纸等仍然是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其影响力日趋衰微,而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目前宗教传播的最重要渠道。 从本次调查情况看, 从该渠道获取宗教知识的大学生比例为77.59%,明显超过前面三种传统渠道。 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渠道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新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观

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某些自然灾害、不测事件、 情感曲折等问题, 可能会冲击人们的信仰,转而寻求“上帝”或“神”的帮助。 因而,在过去较长时间里, 很多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或者信仰宗教的主要动机是获得现实帮助或支持, 宗教信仰呈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 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信仰宗教。 而且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大学生即便信仰宗教,也很少有能力经常参加宗教活动,因而宗教虔诚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大学生资助力度加大,大学生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为他们接触宗教、更频繁参加宗教活动等提供了物质可能。 例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假期里,到敦煌莫高窟、巴黎圣母院、仰光大金塔等地旅游,他们在浏览风景的同时,对宗教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了信仰虔诚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工作还很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重视前期教育,对后期教育重视不够。 一般来说,高校对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重视,但是进入大三以后,学生面临实习或考研等任务,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有所减弱,有些学生可能会增加对宗教的关注度,甚至皈依宗教;其二,对中共党员和团员的再教育不够。 发展党团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很多单位更多关注发展党员或团员, 而对于加入党团组织大学生的再教育还远远不够。 其三,虽然就防范宗教渗透对学生进行过宣讲,但是很多学生并不关心,宣讲效果欠佳。 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并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

(三)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传播之所以成为宗教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宗教传播更便捷。 宗教传播者可以建立网站,组建微信群或QQ 群,而不用再冒着风险去高校传播宗教知识, 而且网站知识可以随时更新, 传播效率更高;其二,高校改善网络设施的附带作用。 为了更好服务教学, 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网,只要是本校学生,在学校任何角落都可以免费上网, 这无疑为宗教爱好者获取宗教知识提供了便利;其三,无线通讯设施更加优化。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更加普遍。 为吸引学生用户,移动公司推出了很多廉价“学生套餐”,学生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廉价上网,因而获取宗教知识的难度也在下降。 鉴于此,网络传播成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三、新时代大学生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行为难以鉴别和监控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某些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正是打着“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利用人们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误解进行宗教渗透, 其合法性与否难以判断。 与此同时,有些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行为难以有效监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 网络影音资源也愈加丰富。 这些资源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的同时,也成为某些不法个人、 团体和社会组织进行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的平台。 由于这类活动比较隐蔽,所以监控难度较大。

(二)高校对宗教渗透行为的预防和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周边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挑战,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 然而,部分高校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到位, 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学习仍停留在浅层次上, 还没有把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放到更高的位置上, 防范工作还存在不少纰漏。

(三)高校对预防宗教渗透的教育工作还不到位

高校防范宗教渗透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主要体现在:1.思政课程教育不系统。 在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 前两年都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公共课, 虽然思政课教师也讲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极端宗教的危害等,但是讲授不够系统、不够深入。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在大三之后就不再开课,所以该环节的防范教育缺乏连贯性。 2.主题班会流于形式。 在主题班会上,辅导员老师也经常提醒学生认清极端宗教的危害, 告诫学生时刻防范宗教渗透, 但是鉴于宗教渗透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繁忙经常无暇顾及,难免造成教育脱节现象。 这就给校内校外的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

四、新时代完善大学生防范宗教渗透机制的措施

(一)织牢织密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网

在预警机制方面, 各级防范主体要有前瞻视野,认真研判潜在的宗教渗透隐患,将不良事态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舆情监测机制方面,校党委要联合当地政法机关技术部门, 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征兆和师生思想动态;在矛盾化解机制方面,当发生突发宗教事件时,主管部门要迅速响应,快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以适当方式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在总结反馈机制方面,各级防范主体要善于将优秀防范渗透案例融入日常管理和教育实践中, 增强防范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在广泛听取师生建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套能够自我纠偏、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机制。

(二)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应该与时俱进, 不能一味停留在单向灌输和说教上, 要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理论结合实际,采取喜闻乐见的方法,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亲和力, 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教育实效。 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大学生的“立家之本”,不注重帮助学生解答心理上的困惑。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防范宗教渗透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 而且也是所有高校教师的共同职责。

(三)针对各类防范对象精准施策

加强对校内学生的分类管理和教育。 经过调查了解,很多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清。对此,学校要适当开设宗教选修课程,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信教学生,学校要坚持正面教育和疏通引导相结合, 坚持理论引导与感化教育相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通过长时间春雨细无声地滋润心田,让其懂得思想认识的偏颇;对于信仰迷茫的学生,学校要及时介入心理咨询机制, 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诉求,采取个性化方案对这类学生帮扶指导,帮助其回归正确的信仰轨道。

(四)努力切断外部宗教势力的网络渗透渠道

加强对外来学术交流的审查和监管。 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审查相关人员的学术背景, 防止其借助学术交流的机会非法散播宗教思想。 对有污点的人员,应计入学术“黑名单”,禁止再次来华从事相关活动。 利用技术手段,切断互联网宗教渗透渠道。 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合当地公安刑侦部门对校园网络全面监控, 辨识境外宗教势力的非法网站和文化网站, 果断制止非法宗教势力从网络空间蔓延至校园。 甄别真伪慈善事业,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 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4〕有些境外组织还抓住了部分学生的“急需解困”心理,通过兴办所谓“公益慈善事业”等方式拉拢学生。 所以,高校要仔细甄别真伪慈善事业,并关爱学生,帮助其解决必要的生活和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大学生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