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探究
2021-12-26叶秀焰郑健一许兆伟
叶秀焰,郑健一,许兆伟
(阳西县农业农村局,广东阳江 5298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其要求科学部署农村发展活动,积极走中国特色乡村发展道路。生态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环,备受关注。鉴于当前农村出现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既存的污染防治制约,建立科学的环保体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推行环保惠农政策是当务之急。虽然当前农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但应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环境污染难题,而最关键的是掌握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有效策略。
1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1.1 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中农膜、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引发的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污染近几年在污染总占比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主要污染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例如,地膜残留及秸秆焚烧既影响土壤又影响大气。农村产业化发展中形成了规模化的养殖场,集中饲养使得其粪污排放随意,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土壤污染具有持久性,防治难度较大。
1.2 工业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用地成本的增加,多数工业企业逐渐搬离城区,转移到城郊地带或农村地区,而大规模的工业园区所带来的强大污染超出了农村自我防护能力,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工业污染。例如,矿业生产形成的尾矿、尾渣、工业废水等会污染农村空气植被及河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废弃副产品处理不当,随意排放会污染农村河流、土壤。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
1.3 生活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量也明显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每日产生的垃圾约为1.0 kg,主要是厨余垃圾、生活用品垃圾、塑料废品垃圾等[1],垃圾种类多,成分复杂,处理难度高,且村民环保意识弱,垃圾随意丢弃,污染农村河流土壤,也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引发传染疾病。此外,农村多采用传统采暖办法,引发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农业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出台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政策,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足[2]。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环境污染防治进程,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也影响资金的拨付,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不达标。
2.2 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框架,起指导作用,但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更多的地方政府将发展重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因为重心的偏移导致农业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不理想[3],体系不完善,相关方针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农业环境治理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环境治理体系的不健全,也体现为地区差异明显,协调防治难度高,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缺乏综合支持,效果不理想。地区与地区之间交流不足,防治工作分散展开,职责划分不清,出了问题相互推诿与扯皮,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3 缺乏有效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当前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专门性的研究课题,而专门性的研究课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保障,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当前农业环境防治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方面均支持不到位,无法满足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实际需求,且在资金使用中也缺乏强有力的监管,资金使用率低,防治效果不佳。农村地区条件较差,无法有效吸引环境污染防治专业人才,也限制了其防治技术的推广,最终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效果。
2.4 群众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
农民素质较低,教育宣传不足使得其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无法积极地参与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虽然部分地区设置了垃圾站,但农民没有按照要求投放垃圾的习惯,且基于小农经济思想,农户过分关注经济利益,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滥用化肥及农药,也有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随意倾泄污染物,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
3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
3.1 坚持综合治理,走长效化发展之路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必须形成防治的综合力量,环境监测部门、水利地质部门、农业发展部门、环境执法部门多部门要协同综合治理,统筹安排。以部门的协同合作,做好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治理,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紧抓环境污染防治,并落实到日常监管服务中,同时要发挥外部干预作用,建立协调机制,指导资源优化配置,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5]。要想走长远化发展之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引导农村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环境污染预测与控制联动平台,建立系统的档案材料,构建环境污染累积模型、环境容量模型,及时预测、预警农业环境变化,并进行动态关注,提出合理的决策,引入创新的污染防治技术,使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常态化、高效化。
3.2 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防治入手
一方面要构建生态产业链,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带来农业生态化的生产新模式,在确保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推广绿色经济作物种植并倡导生态种植,引导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等,构建良好的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循环,以实现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化肥用量,主要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据“缺素补素”的原则合理使用化肥,倡导秸秆还田,以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既实现秸秆的资源价值,也满足土壤的肥料供应需求。此外,应关注农药用量,在农作物、果蔬种植中要减少化肥用量,特别是病虫害防治方面,多采用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在农药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农药用量,确保农业农药无残留,提升蔬菜作物质量安全水平,对于严禁使用的甲安磷、久效磷等高毒农药,要加大监管,多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在农村积极引导发展轮作种植,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控制病虫害,真正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
3.3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水土资源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工程、地表水开发工程及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等。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家禽畜粪便处理工程、化肥农药控制工程、农膜农药包装利用工程、秸秆还田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等。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开展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科学引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推广立体生产技术、节水技术、有机物利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尽可能地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农业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例如,针对污染严重的土壤,可采取源头阻断技术,以降低土壤中农药残留,也可借助生物修复技术改良土壤性能。
3.4 重视人才建设,提高群众环保参与度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政府乡镇村基层机构发力的同时,也应引入专业的污染防治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污染防治的积极性,构成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体,多主体发力,做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引进科技推广人才,强化市、乡、村三级科技工作队伍,使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具有稳定的科技人才保障,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污染防治绿色技术的推广。要建立日常监管队伍,配备得力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做好执法管理工作,深化环境管理,促使农业生产环境管理与农业产业发展同步。要利用各种教育宣传手段,营造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氛围,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群众理应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主力,要在社会宣传、活动宣传、信息宣传、媒介宣传等作用下,提升群众环境保护认可度、参与度、支持度、满意度等。例如,可在乡镇人流量大的聚集地悬挂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的条幅,借助围墙、城镇公交车车载电视播放公益广告,开展文艺汇演、最美评选等活动[6],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提升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实效。
4 结语
只有调动起群众环境污染防治的积极性,营造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才能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做到农业环境污染的科学防治与应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十分严重,已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必然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因此,要想走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之路,必须站在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注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整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控制农业环境污染速度,缩小生态污染范围,使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化发展,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