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精神素质的百年重塑

2021-12-26陈正良

关键词:重塑国民中国共产党

陈正良,舒 英,王 珂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精神素质的百年重塑

陈正良,舒 英,王 珂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沧桑历程中,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惨痛历史命运的教训总结和对党成立后所面临的艰巨使命与整体国民精神素质病弱的现实,基于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重要性的深刻体察,在致力于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制度破旧立新改造的同时,奋力疗治清除国民精神沉疴积弊,并在党的事业持续推进发展的同时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为国民精神素质的重塑做出了巨大实践努力和革命性贡献,从而使国民精神素质实现了颠覆性的塑造改变,面貌焕然一新,民族精神获得浴火重生,为中华民族迈上光明的复兴之途创设了最根本的主体条件。

中国共产党;重塑;国民;精神素质;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武器,在致力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同时,奋力疗治清除国民精神沉疴积弊,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思想精神元素,使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重现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素质的再造重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正是国民精神素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获得的颠覆性的塑造改变,使得中国人民重新找回自近代以来曾经失落的自信和力量,焕发出了强大的改变现实、创造新生活的力量,让百年前百病丛生如入膏肓的中国社会得以疗救新生,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走出近代以来的屈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迈上光明的复兴之途,华夏儿女得以在今日以一份坦然、自信、乐观来面对世界、面向未来。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精神素质的百年重塑经历,对于我们继续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深具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重要性的深刻体察

国民素质,从个体的角度理解,是指以国民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观念、品质和能力的总称。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国民素质即一国人口的总体质量,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人口总体上反映出来的在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状况。作为国民素质核心内涵要素构成的国民精神素质,是一国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普遍共有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精神状态、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唯赖于其拥有的具有良好素质尤其是优秀精神素质的国民,国民精神素质就是一国最重要的力量所在,是决定一国前途兴衰的至要因素。国民精神素质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梁启超所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传父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2]国民精神素质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历史文化沉淀的特有产物,即便与其他民族有一些相同的精神素质,但总能有其独特性的体现。其次是具有时代性。国民精神素质总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实践活动的反映,不同的时代条件也会对国民精神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伴随时代与社会发展,各个民族都会对原有的素质进行扬弃,并与时俱进产生适应时代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素质。三是具有内涵丰富性。国民精神素质中内含价值观念、理想信仰、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丰富的内容要素,当这些内容要素成为大多数国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并得到普遍认同,就会内化为民族的基本精神素质。四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国民精神素质构成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与心理状况的基本要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的阶级社会中,国民精神素质常常会因人们所处阶级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差异,表现出意识形态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进中积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3]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群体精神素质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民族,就是因为生活在中华国土上的人们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的共同体,这种精神素质的共同特质,构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源泉。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时起,就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国民精神素质的改造和重塑。但19世纪中叶及之后数十年,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入侵,连番遭受外侮后的惨败,使中国人曾长期拥有的文化自信被打落在地,伴于此,由于长期囿于闭关锁国状态、错失了工业文明发展时代的中国,其国民人格集体渐被踩踏于西方强寇脚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的中国,整个民族群体精神已然颓败涣散、国民被称为“一盘散沙”,国民精神素质的崩坏达至极端。清末梁启超在其著作《新民说》中曾指当时的国民性:缺乏功德、无国家思想、无进取冒险心、无权力思想、无自由意识、缺乏自治精神、富有保守性、无自尊心、无毅力、无义务思想、文弱柔懦、私德堕落。国人尚属“部民”而无“国民资格”。中共早期创立者之一的陈独秀早年在《敬告青年》中也对彼时中国的国民性有过这样的概括:“奴隶的、保守的、隐退的、锁国的、虚文的、想象的”,[4]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后被誉为“民族魂”“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对当时国民性的揭露更是毫不掩饰,其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等就是彼时一个个卑怯、奴性、酸腐、巧滑、瞒和骗、迷信、愚昧、麻木、可怜、逆来顺受的国民精神状态群像写真。二十世纪初始的中国就是如此一副羸弱、混乱的惨状,彼时的中国的一般民众在整体上就是呈现为“明智不开”、精神衰败的样貌,中华民族深陷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国内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各类反动军阀割据混战的危难境地,这是一段中华民族和血吞泪的悲愤辛酸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为危难艰困的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华民族要免于灭亡,唯赖于国民的自强奋起。因此,振奋民族精神、重塑国民精神素质就成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奋斗理想必须要解决的最为现实和急迫的问题。按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的话来说,这个现实和急迫的问题便是“欲以新的主义,唤醒民众,激奋精神”。[5]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精神素质塑造重要性、急迫性的体察,也正是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病弱现实,基于因这种病弱现实而导致的中国一次次的社会改良变革难以获得成功的教训的总结。当然,信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中国共产党深知,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气质层面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现实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中国近代一次次社会改良变革运动之所以功败垂成,皆因未能有对现实社会存在进行彻底的根本性改革,从而使得国民身上的那些劣根性的东西得以顽固存在并不断繁衍延续,并导致了社会现实与国民精神素质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局面,中国共产党也从建党时起,就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国民思想精神的改变与社会现实的变革紧密结合起来,并此开启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伟大的对国民思想精神的改造与社会制度秩序的变革的伟大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的实践努力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的历程中,其所建立的功勋业绩是全方位的,在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方面,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实践努力,作出了巨大的革命性的贡献,回顾总结这一实践经历,对于赓续民族精神塑造传统,实现国民精神素质不断提升,深具现实意义。

(一)对社会存在破旧立新的变革为重塑国民精神素质创造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详察了解,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彻底地推翻时下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对中国社会的统治压迫,将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建立起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与中国人的思想精神面貌。与此同时,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社会改造的目标,必须着手对民族精神进行改造,改变中国社会成员既有的、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障碍的旧道德观念、旧精神风貌和社会意识,两手同时抓,在实践中通过促进这两者的结合,逐步实现在完成社会改造目标的同时,推进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精神素质的改造重塑。中国共产党由此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必须要实现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破旧立新:一方面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统治,另一方面要致力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确立和培养造就新民主主义新人的制度基础和文化机制。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取得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获得翻身作主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着力通过破旧立新的制度变革伟大实践,为人民当家作主、获得幸福生活创造制度保障条件。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人民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己经站起来了”。[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宏大伟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变革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激发、促进新的社会制度下国民新素质的培育,在宣传弘扬并引导人民对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认同的同时,激发起人民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推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着民族精神和国民精神素质的不断丰富提升。改革开放不亚于一次社会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解放和重构的实践,除了需对旧体制进行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之外,改革开放实践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思想精神领域同时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变革提升,在承继优秀文明传统的同时,展现了愿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思想、先进文明的姿态,并在谦虚的撷英荟萃中实现了国民文明精神的不断充实提升。百年实践经历表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存在不断的破旧立新、汰劣存优的变革,才使得国民精神素质的重塑具有了现实的基本条件。

(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支柱不断推进国民精神素质重塑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7]科学理论是人类最高智慧的凝结和体现,也是产生它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一度处于衰败萎靡的国民精神素质的重振和革命性重塑,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能够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塑造国民精神素质、培育提升民族精神的灵魂支柱。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精神生产与国民精神素质方面的发展而言,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为纲维支撑,其必然形成一种自发状态,而且极易陷入自行其是、六神无主、混乱无序的的境地。有了科学理论为精神支柱,国民精神素质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引领,循着理性的启示,呈现良性状态,其思维、精神境界也能得到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具有崭新的世界观、代表着先进阶级的政党。按照恩格斯说法就是:“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8]而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从实际情势上看,自从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无论从思想精神到生活状态,就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人民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9]从此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就起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的精神素质由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和大幅提升,中国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正确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并最终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与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着这一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硕成果,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其思想理论精髓的同时,又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同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推向前进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着中国人精神面貌、精神素质的与时俱进的改变,并催生培育出一个个伟大的时代精神成果,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推动着民族精神的进步发展,滋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心田,哺育出一代代愈益具有崭新精神风貌气质的现代新国民。

(三)与时俱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是实现国民精神素质塑造提升的基本路径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多层内容。人类基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整合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传续社会文明的功能作用。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关乎民族国家的兴衰,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作为民族国家主体的国民的化育影响得以发挥。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既可以是“灌输式”的文化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润物无声式的影响濡染。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文化的濡化过程就是文化对个体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一个人不一定能接受到正规的文化知识教育,但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人作为群体性的存在天然具有受环境影响的特点,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这些环境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并以“场域”的方式对每一个体人格、心理、素质和能力等的形成产生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面对国家民族危难艰困状态下国民精神元气衰败的境况,在奋力推翻反动统治机器、改变旧的社会制度设置的同时,毅然扛起了重建中国文化的大任,并以此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复兴并以此化育造就新国民,振奋民族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不仅提出了正确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要在尊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进行必要的文化选择,努力地实现弃糟取精,更以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整合与创造,为中国文化未来建设方向和民族精神的发展作出了理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始终能够成为不同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在早期就科学总结了百年来有关文化问题上的“古今中西”之争,能够超越各种门户之见,能够博采众长,善于荟英纳萃,并且清醒认识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11]。这一科学的文化态度和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一直沿用发展到今天(虽然也曾出现过象“文革”这样的文化建设挫折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始终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和基本要求,也成为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这份长期坚持和积累,在不断促进中国文化的汰劣更新、新质生长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使亿万中国人民不断得到新文化、新文明的洗礼,实现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12],新的文化、文明风气所及,必定育化造就一代代精神人格不断丰富健全、精神面貌迥异于以往的新国民。

(四)培育新人、提升民族素质是国民精神素质重塑的归宿点

国民精神素质虽然指的是国民整体所体现出的思想道德状况、精神境界水准,但其承担主体仍然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具体的民族大家庭中一员。国民整体精神素质是通过每一个个体成员表现出来的。国民精神素质重塑,在最普遍意义上,就是对每一个国民个体精神素质的重新塑造,使其逐步消除改变在落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生成的陈腐落后的精神素质,使其在精神人格上成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人,从而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因此,培育新人、提升民族素质也是国民精神素质重塑的归宿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提出过有关培育新人的目标,新民族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3]。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有”新人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提出要在发展两个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5],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积极教育和引导全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造就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还不懈地探索培育造就新人的各种可行途径。包括:通过举办各种识字班、扫盲班等方式,一边让更多老百姓识字,增加文化知识,使更多人逐渐从无知的“麻木”中醒悟过来,一边带着他们闹革命,使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长见识,提高思想觉悟;通过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不断宣传灌输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通过整风、整党运动、先进性教育等方式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革命斗争和建设、改革实践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将其在群众中的宣传推广,如将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的张思德和董存瑞等英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等榜样典型的选树宣传达到榜样教育的成效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自我教育改造的结合,还包括如“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教育,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等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质得以不断培育提高,眼界思维不断拓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也有力地促进了整个民族精神素质的丰富提升。

(五)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及时凝练时代精神,为国民精神素质重塑不断注入新内涵

习近平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6]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精神素质的重塑,另一重要的做法,就是领导人们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奋斗实践中,在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创造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凝练新的精神素质,并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方式将其转化为国民精神素质的新内涵。这些精神素质新内涵,既包括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包括如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时代精神成果等,这些对当代中国国民精神素质重塑产生重大广泛影响的具体精神成果有: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所孕育的“伟大长征精神”;诞生于延安时期艰苦战争环境中的“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体现共产主义精神的“雷锋精神”;还有“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时代精神特征的改革创新、开放乐纳精神,等等。近年来,习近平还提到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西迁精神、科学家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所有这些在改造变革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最终都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素质成长的丰富养料、沉淀为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方面所做出的革命性的贡献,使得民族长期积陈的诸多精神沉疴得以极大的清除,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谓业绩昭著、罄笔难穷,其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举要言之,列述如下。

(一)中国共产党一举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中国人民凝聚在共同的理想信仰的旗帜下,形成了强大的组织的力量。通过系统创新组织起一支亘古未有、世所未见的人民军队作为典范,并通过建立红色政权组织发动起了最广大的中国民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论、以务实为民的作风形象、以为人民翻身解放谋幸福的煌煌业绩,把人民吸引团结在身边,并开启了建设统一、强大国家的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被西方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形象

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漫长的中国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开始了“站起来”的历史,西方豪强也不得不重新正视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奋斗年代,为国家民族人民的自由解放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坚毅抗争、不惧牺牲,从挫折失败中奋起,这份血性和不懈坚持,深深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奋斗精神感召下,中国人民最终以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各种貌似强大的敌人,结束了近代以来被西方蔑视为“东亚病夫”的历史。而新中国成立不久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更是让西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形象也因此彻底改观,中国国际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提高。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集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选择了决然的正面抗争,以一国的远征军死磕十七国联军长达3年,最后硬是逼迫对方在“三八线”停火和谈,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被列强睥睨欺压百年的屈辱命运由此得到彻底扭转。

(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树立起国家信仰

中国民众在信仰问题上,向以世俗文化传世,如注重祭祖、光耀门楣和封妻荫子,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宗教神明崇拜相比,在中国,无论外来还是本土宗教都从未能成为万众认同的国教。而深具入世精神的儒家文化一方面造就了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家国天下情怀,更是在另一方面造就了明哲保身的大多数,再加之由于旧中国人口中大多数为文盲和半文盲,封建迷信成为了众多国人的日常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7],是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大旗,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时总结吸纳领导人民改造现实世界伟大实践创新精神和其他优秀文化精髓,凝结成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总引领,在百年的传播红色理想,领导人民追求民主平等独立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血沃中华、创造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以为人民谋取日益美好幸福生活的巨大实践功绩,为人民树立起了足以信服、信赖的现实精神信仰,由此改变了中国人以往整体缺乏共同信仰与牺牲精神的状况,使中国人民精神倍增、充满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深刻影响改变了近代以来国人由于国弱难依而显孱弱的精神气质

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们充满奋斗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各式各样的敌人斗,在不懈的斗争中,改变了旧世界,彻底扭转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以其巨大的斗争激情、信仰热情、战天斗地、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魄,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早前数十年间,不畏强敌、无惧任何艰难困厄,不断战胜一个个强敌险厄,不断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以大无畏的气概深深影响和改变了她领导的人民和军队,并在之后及今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五)中国共产党使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妇女得到了人格与精神的彻底解放

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将中国妇女的解放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内容之中,,并由此一举扭转了中国妇女的命运。使千百年来这个一直深受压迫和各种奴役,失去独立的人格尊严,脖子上深套着封建政权、族权、神权与夫权四条绳索,被要求严格恪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群体彻底翻了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尊严,中国由此迎来了妇女解放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在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也极大地得到释放,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中国妇女在短短数十年里就取得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取得的进步,“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中国妇女一个扬眉吐气的口号。

(六)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辉煌历程中,在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物质生活贫困局面、获得和享有了前所未有的人权的同时,也从根本上不断改变着人民的精神面貌。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虽然我们正面临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坚信中国共产党使国家走在了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上,对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任,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由于对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信任、信心,普通中国人民从价值信仰、思维观念到生活方式日益体现出充实、从容、自信、理性、乐观、科学、安定、健康,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日常的言行仪态中,日益显示出一个现代大国国民面对世界和未来那种应有的精神风范和心态。

四、结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精神素质重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得中国社会的面貌从曾经的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物质和精神双贫困到今天走向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同进步,得以实现天翻地覆的改变,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望。土地仍是那块土地,人民还是这些人民,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焕发出了全新的精气神,才有了这种巨变。然而,思想和精神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更何况我们今天所取得的进步成就更多的是相对于我们原有的极度落后的起点而言。伴随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文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现代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发展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成为我国既定发展目标的形势下,努力在推进物质与技术、社会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极其重要和根本的构成内容。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曾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17]。一个国家的前途,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池堡垒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国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胸怀气度和精神品格,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和关键之所在。人的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精神素质是最根本的竞争力,是国家进步发展的根本保障。明乎此,我们就需对我们现有取得成就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我们在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对我们国民素质的现状,特别是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发展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无论是在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等方面,毋庸讳言,都仍存在着处于不同发展层次、存在各种不足和问题的各类群体。我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国民精神素质发展低起点、市场经济发展内含的负面效应、由开放和信息化发展必然带来的良莠杂陈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因素,无疑仍会形成今天国民精神素质发展的现实制约。因此,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既定目标出发,新时代在推进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中,需更多着力于国民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在培养造就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完善的智力结构、健全的心理、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包括权利义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省意识、世界意识、契约意识、守时意识、合作意识等)、文明道德素养等方面作更多持续积累的努力。只有全体国民精神素质不断提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有精神保证。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提升国民精神素质,造就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上仍然任重道远,仍需接续奋斗努力。

致谢:本文受到宁波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宁波大学软实力与中国精神研究中心资助。

[1] 习近平.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选自《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395-396.

[2] 梁启超. 新民说[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9.

[3]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9.

[4] 陈独秀. 敬告青年青年杂志[J]. 1915, 1(1): 1.

[5]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2.

[6]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69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8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9-40.

[9] 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51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2.

[11] 毛泽东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8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25.

[13]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2.

[14]毛泽东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22.

[16]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党建,2021(4):9.

[17]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23.

[18]英各尔斯. 人的现代化[M]. 殷陆君, 编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1985: 3-4.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entury-old Remodeling of the National Spiritual Quality

CHEN Zheng-liang, SHU Ying, WANG Ke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its one hundred years vicissitudes of life has based its missions and re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ual quality on modern China’s painful historical sufferings and lessons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To those ends, it has been working hard to fundamentally achieve the iconoc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to heal the century-old trauma in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o constantly inject new elements into the national spirit, while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party's cause and making greater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national spirit to take on a new look. Its endeavors and commitments have pav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be rejuvenated in the oncoming year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model; nationals; spiritual quality; centenary

G641

A

1008-0627(2021)04-0001-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软权力建设研究”(17BDJ010)

陈正良(1965-),男,浙江宁海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E-mail: czl1798@126.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重塑国民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重塑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一直难忘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高地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