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根据地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研究

2021-12-26肖菊梅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劳动

肖菊梅

抗日根据地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研究

肖菊梅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0003)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中小学通过采用弹性学制、开设劳动课程、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产劳动知识等方式来开展生产劳动教育,推动了根据地的社会生产和教育事业的普及,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主,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坚持以生产劳动为纽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

土地革命;抗日根据地;生产劳动教育;中小学

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如何贯彻党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如何汲取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教育经验,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抗日根据地中小学实施生产劳动教育的背景

进入抗战时期,党根据地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抗击日寇的扫荡以及维持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小学教育发扬苏区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要求把教育和根据地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为实现此目标,1937年,毛泽东提出“文化教育应为全面、持久的抗日战争服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1]的教育总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抗日根据地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建立起革命的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制度。

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将“加强学生生产劳动”列入工作方针与计划中,规定了学生应做的四项生产劳动:每个学生必须种的,并可依据具体条件,自由从事手工业和畜牧的生产,参加打毛线、养鸡、养羊等;种地来源,主要是开荒,或与附近群众协商办理;所有收获,应提一部分作为公用,如改善学校设备等,再按劳动分配,以资鼓励;生产劳动中注意方法和工具的研究。[2]

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发出了“学校教育都要与战斗、生产劳动相结合”[3]129的指示。苏北行署召开教育行政会议,要求学校师生“自己参加生产劳动,推动群众生产,培养劳动习惯,施行生产教育”,[3]141晋察冀边区要求全区中小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要强调的是,根据地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并非取消文化知识学习,而是把劳动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加强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需要联系。

开展此种生产劳动,一方面能解决根据地财政困难,另外也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劳动习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不仅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也能促进中小学发展。

二、抗日根据地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采用弹性学制,开设劳动课程,促进生产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抗战开始时,根据地大部分学校仍沿用土地革命时期的四二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随着抗日根据地环境不同以及战争影响,小学学制发生变化,如1938年《陕甘宁边区小学法》规定陕甘宁边区小学为五年制,初小3年,高小2年;1940年《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规定山东根据地小学实行初级2年,中级2年,高级2年制;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小学暂行规程》规定晋冀鲁豫根据地小学为四二制,等等。随着根据地环境的变化,同一根据地的小学学制在执行过程中也发生变化,如1943年晋察冀根据地有的小学实行二部制、有的小学实行巡回教学等。但总体来说,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主要包括初小和高小,有些地区合并初小和高小为完全小学。关于课程设置,各根据地小学应抗战需要,遵照抗战建国纲领及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培养儿童民族意识,民主精神,健康身心及生活所必需之基本知能”[4]243。

为贯彻此方针,各抗日根据地在小学课程设置上虽没有统一规定,但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政治常识的课程,如抗日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二是基础知识课程。初小有国语、算术、常识、劳动、体育、唱歌、图画等。高小有国语、算术、自然、史地、政治、体育、唱歌、图画等。[4]244劳动课以生产劳动为主,被列入正式课程并加强与其它科目的联系。

抗日根据地的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和师范教育,旨在培养小学师资和地方干部。在抗日根据地,发展中学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在根据地里小学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要继续升学,同时,随着抗日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大批干部,有不少知识分子需要再教育。从发展过程来看,抗日根据地的中等教育自抗战开始,一部分学校用训练班的方式,包括处于后方的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学校,不仅学习时间短,而且学习内容多是政治理论和政策知识。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以及根据地的巩固,许多根据地的学校向正规或比较正规的方向发展,不仅学习时间延长,学习的内容也多起来。除了政治,还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等。

关于中学学制,在抗战开始时陕甘宁边区规定中学学制为半年、1年到2年。晋察冀边区中学曾规定为半年、1年到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始规定为初中3年,高中3年,但没实际贯彻。194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提高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给边区党委及边区政府的信》中规定:陕甘宁边区中学为4年,初中2年,高中2年,后来曾规定初中3年、高中2年,等等。[5]关于课程设置,各根据地初中和高中一般开设国文、数学、地理、美术、政治、音乐、历史、自然、军事等,高中还增设生物、社会科学、物理、化学等。在不同根据地的不同时期,中学课程会有所变化,例如,陕甘宁边区在1940年以前,除了一般的政治文化课以外,还开设有统一战线、民众运动、游击战争、生产劳动等。[6]

1942年整风运动后,中学课程主要是根据学校性质和当地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情况拟定,机动性很大。如陕甘宁边区各中学规定开设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数学、史地、自然、生产知识、医药知识等八门课程。[4]250通过这些课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尊重群众,热爱劳动的观念,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组织和时间与生产劳动相适应

抗日根据地小学生的生产劳动以参加家庭劳动为主,特别是对于农村家庭孩子来说,都是以半劳力配合家长的整劳力进行生产。教师要与参加劳动的儿童家长沟通、按照家庭的需要来指导儿童参加劳动,允许儿童请生产假并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在休息时间练习,回校后再检查作业并帮助他们补习,也可以把需要参加家庭生产的儿童组织起来安排集中学习,如晋察冀陕甘宁边区龙华北城市小学,有六个孩子各家都有一头驴要放,教师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每天用三人放牧,这既节省了劳动时间又使三人能照常上学;对于轮班放驴的孩子教师也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利用放驴的间隙时间温习功课。[7]对于半日制小学和巡回小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不上课的时间参加家庭劳动,等等。对于参加家庭劳动的儿童,不管其劳动方式怎样,要坚持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这是根据地中小学生生产劳动教育须遵守的原则。

中等学校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要根据中学生集体住宿的特点再想办法解决办学经费和学生生活费用的前提下来制定生产计划。为便于管理,学校可组成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工作人员等共同参加的生产委员会,利用自己创办的农场、园艺场、副业作坊、饲养场以及小型的造纸厂、纺织厂等开展生产劳动。此外,根据生产季节,可将中等学校的生产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性农业劳动。这种劳动有季节性气候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劳动,如春耕、夏种等,为了不违背农时,中等学校就要停课要求学生全力参加,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此劳动方式能解决学生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能自给自足,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另一种是经常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主要结合某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验的劳动,如做培育种子的实验,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生产劳动,需要学生实行分班或分组轮换参加劳动,以便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不管从事哪种生产劳动,都需要给学生配备少数的技术人员或工人以指导。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抗战开始,各根据地教材编写内容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反映革命斗争内容。1942年整风运动后,抗战时期边区的重要任务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把生产劳动知识编入根据地中小学教科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劳动知识,树立劳动观和信念,让学生了解本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利用本地资源来科学发展生产。例如,1942年,陕甘宁边区编写的《初级新课本》共八册316课中,其中生产知识内容课数82课时,占总课时26%。[8]350

具体言之,该课本中包括农业生产内容的课文有:从儿童生产活动(如拾粪、打柴等课)到劳动观念的养成(如要学什么人、庄稼汉和他俩儿子等课),学习生产技术(如种子发芽试验、温床育苗、种棉、种谷、种菜、种蓝、打靛、收麦、锄苗、除虫害、选种、研究农产、秋收秋耕等课),学习劳动模范以及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如互助变工、怎样办合作社、耕三余一等),等等。[8]3511944年,陕甘宁边区编写的初小课本中,有关生产知识、生产运动和劳动事迹的内容,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一;晋察冀边区适应大生产运动的需要,在小学课本中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的写作,如写“挑战书”“应战书”等;有培养儿童劳动观点,传授生产知识的,如放羊、压绿肥、腌菜等。再如,因受大生产运动影响,延边地区的教材编写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让儿童看出劳动的伟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根据地中小学开展的教学方法是在同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均把“教学做合一”作为解决生产劳动的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矛盾。杨希文认为“我们今后虽不能普遍采用教和做合一的方法,但应该注意教与学、知与行的联系。这就是多用启发的方式,把教的东西领导学生实地作一下”。[9]根据地小学教育始终围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主题,在确定教育内容、编写教材、制订教学计划时,注重突出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坚持“教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如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就在常识中讲解“耕三余一”“防旱备荒”等知识;植树时,就讲植树法等知识。不少学校将生产劳动列入正式教育内容,如阳高县姚乐小学组织劳动小组,不仅本校学生参加劳动,还吸收了不少社会青年和妇女参加。[10]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生产劳动,既培养了劳动观念,又解决了个人经济上的困难,还给学校带来了收入,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生产劳动知识,树立学生劳动观念

在小学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将生产知识穿插其中。例如,在教授算术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产知识,把统计生产,怎样练习记工账等知识点穿插算术课堂教学。晋察冀陕甘宁边区王快小学,教师在讲完步曲娥的常识后,就带领儿童去捉步曲娥,捉来后又让它产卵给儿童观察。[11]179这种把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的教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知识。另外,通过生产劳动还可传授给儿童生产技术教育。例如,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完小根据学生的年龄、体力,分别组成木工组(十四岁以上的男生)、纺纱组(主要是女生)和农业畜牧组。木工组请一位劳动英雄教木工,首先学会修理学校的桌凳,掌握技术之后,又能修家里的家具,等等。[11]180

与小学相比较,根据学校和科目类型不一,中等学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传授生产劳动知识有其特殊性。例如,中等学校包括普通中学、师范和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类型不一样所采取的授课方式不同,如中等职业学校授课更注重与生产实践结合;与小学教学科目内容的简单化不同,中等学校教学科目门类多,每门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使得不能完成按照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来开展生产劳动教育。但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开展教学来传授生产劳动知识:一是利用季节性农时特点开展集中劳动。通过这种劳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树立学生劳动观念,同时可促进学生间接学习各科知识。例如,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在撰写作文时可提供素材和自身体验,进而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二是开展学科与生产劳动联系的方式讲授。例如,山东根据地的中等学校,通过工读,结合化学课讲了做豆腐的道理后,便组织学生做豆腐,分析做豆腐的各步生产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11]180三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开展学科与生产实践结合。例如,1944年,苏皖陕甘宁边区的盐阜区联立第二中学(后改为农纺专门学校),在生产中曾组织业务教师、厂长、场长、技师和学生中有研究兴趣的人参加“农纺研究会”,负责调查农村的生产经验,制定实验计划,指导及总结实验效果,定期考察在生产中的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由研究会加以理论的分析和综合,编写成教材,指导学生依照教材进行生产和学习。[11]181四是把生产劳动作为学校实践学习的重要环节。例如,1944年,山东胶东区的蚕桑学校,为使学生理解“催青”和桑蚕一、二、三龄的发育状况,组织学生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实习,给学生研究和动手做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拉对”等的技术知识,懂得怎样喂养桑蚕、放养柞蚕以及盐藏蚕卵的实际过程。[11]181总之,在中等学校教学过程中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原则,要注意学科系统性并运用适切的方式去开展生产劳动教育与实践。

三、抗日根据地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

在教育总方针及抗日救国纲领的指导下,抗日根据地中小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根据地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的发展并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坚持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主,发挥先进典型经验的指导作用

与成人教育要服从生产任务,以生产技术教育内容为主,辅以文化教育不同。根据地中小学在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原则时,要以教学为主要任务,在内容上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辅以生产劳动教育。也就是说,在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学工作这个中心,但要适应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除虫、救灾等重要环节。例如,1944年晋察冀、陕甘宁边区教育会议提出国民教育推动大生产,传布科学知识,改良生产技术的要求;但又指出,中小学结合大生产运动,应与成人的“社会教育”有不同要求。[11]184

另外,为推广生产劳动教育,各根据地在指导方法上采取总结并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的做法,以典型引路带动一般的指导原则。例如,陕甘宁边区在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过程中总结了各种类型的成功经验:如子专县第一完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生产的经验;子专县第二完小自建校舍,自办农场的经验;延安市完小根据学生的年龄、体力分组劳动的经验;著名的杨家湾民办小学教师陶端予,关于实行学校、劳动、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经验,等等。[11]184

革命根据地生产劳动实践证明,通过典型经验引路,能以先进带后进,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对树立劳动新作风具有一定意义。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

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一贯作风,也是苏维埃生产劳动教育开展多年积累的成果经验。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各根据地的特殊复杂情形,更要遵循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以固定模式来开展生产劳动教育,以此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而言,抗日根据地的具体情形为:革命山区和平原以及农业区和湖泊区的经济条件不同;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游击区的情形不同;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和接近敌占区的根据地不同;同一地区各县各村不同;每户农户经济状况不同等。因此,各根据地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生产劳动教育。

例如,中小学在坚持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若学校经济允许,可实行全日制学习并开展课余劳动;若经济条件允许可半天劳动半天学习;也可采用灵活的学制进行整日制、半日制、早牛制、小组教学、巡回教学、个别教学等;在同一根据地,因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有些儿童能坚持整日学习,有些儿童只能半日学习半日劳动;还有些儿童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等,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成人教育的生产劳动方式进行,集中组织儿童学习,利用劳动间隙时间补习等办法。

(三)以生产劳动为纽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马克思认为,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能树德、增智、强体和益美。因此,各抗日根据地中小学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进行艰苦奋斗作风教育。例如,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在开展一次劳动时,一些女学生在家娇生惯养,极端轻视劳动,在第一次劳动挖菜田时,大部分女生不肯动手,思想上存在着“出力气挖,人家会笑话,会认为你在家一定常做苦活,下贱,没出息!总怕干活弄脏衣服和手。可是,看到校长带头干,领导对劳动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又动员积极分子对他们以帮助,加强了对她们的劳动教育,她们的思想变了,初步树立了劳动的光荣感,光着脚不穿鞋参加劳动也不在乎了,谈起劳动生产也津津乐道了,投入更艰苦的劳动不怕脏也不怕累了”[11]184。

另外,根据地的许多小学生,特别是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在参加生产劳动之前并没有树立且轻视劳动观念,不愿意参与劳动实践。针对此,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拜访劳动英雄、评选“劳动小英雄”以及开展“劳动最光荣”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树立儿童正确的劳动观念,体会到劳动光荣,主动积极投入劳动实践。最后通过拥军优待抗属并帮助抗属劳动,这种义务教育劳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1940年,晋察冀陕甘宁边区的冀中大平原,在麦子成熟季节,各县小学放麦假十天,全体小学师生都参加护麦工作周的劳动,半天参加集体劳动,帮助抗日军属和贫苦无劳力的人家收麦。[11]184通过自建校舍和自制教具等,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等等。

(四)融“家、校、社”区域协调生产,推动了根据地的社会生产和教育事业的普及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国民党对陕甘宁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日寇也对各根据地实行大扫荡,这些对根据地的生产造成极大破坏。在此情况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能促进根据地的社会生产以及教育的普及。

首先,推动了家庭生产。学校可根据农时允许学生请生产假以配合成年人的整劳动力。例如,晋察冀陕甘宁边区龙华葛存村小学,把学校和村生产委员会的生产计划以及儿童拨工组和成人拨工组的生产计划联系起来,村拨工组长和教师按照各户需要制定儿童的生产计划。这样利用儿童的半劳动力,节省了很多人力。[11]185再如,在木厂村,有14个儿童帮助稻滩播种,节省了70个成人的工,等等。[11]185

其次是通过学校集体生产,改善教育投资环境。实践证明,各根据地的学校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保证学校日常开支,同时也能改善师生生活,也可节省了家庭开支。在有些根据地的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以劳动收益来充做教育经费,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换取学习机会。

然后是通过公益和社会服务活动来推广生产劳动技术。譬如,晋察冀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儿童牛国财,在秋季把全村儿童组织起来用灯诱法捕麻雀一大篓子,用江米醉捕鸽子六百多只,用麻糖诱捕老鼠七百多个。[11]1861940年,冀中平原小学生参加支援麦秋的抢手劳动,据十三个县的统计,参加这项工作的初、高小男女生共162130人,拨麦和割麦共918816亩多……这项劳动,如折合成壮年劳动力去做,就需要3400个整劳动力去做,就需要3400整劳动力做,10天才能做完。[11] 186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根据实际情形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从社会生产来说,节省了劳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为社会节省教育经费和投资,这可通过局部材料来说明。例如,1944年的陕甘宁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根据绥德实验小学、女子完小和米脂女小的生产劳动实践,证明可以在不妨碍学习的原则下,教职员除应领的粮食之外,办公开支可以完全自给;学生所用的文具、纸张、课本可以完全自给。如果再进一步,全部办学经费就能半自以致全自给。[11]186正因为能节省大量的教育经费,该分区提出“发展生产扩大学校”的口号,全分区要新办学校180所。这就证明实现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能节省大量教育经费,能少花钱多办事,推动教育事业的普及。

四、结论

抗日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使命,在抗日之外,中国共产党还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是为了全体劳苦大众的一个承诺。[12]为适应抗战和陕甘宁边区形势发展需要,毛泽东提出“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的教育方针,这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生产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以及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根据地中小学除了把教科书作为普及农业生产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劳动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来科学地发展生产。[12]

此外,根据地也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抗日根据地中小学必修课程,主要通过采用弹性学制、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等措施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上述措施与经验对当今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研究有积极借鉴意义。

[1] 王凌皓. 中国教育史纲要[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77.

[2]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小学教育部分: 上[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44.

[3] 顾明远, 刘复兴.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921-2012[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141.

[4] 董纯才.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第2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244.

[5] 余子侠. 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73.

[6] 董纯才, 张腾霄, 皇甫束玉.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第2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250.

[7] 滕纯. 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178.

[8] 皇甫束玉. 束玉文存[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50, 351.

[9] 山东省档案馆,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 第九辑 1942.9- 1943.7[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 288.

[10]王谦. 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 初等教育分册上[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 150.

[11]滕纯. 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179.

[12]李彦群, 张文. 根据地教科书的农村倾向: 产生、形成与内涵[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6): 52-54.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XIAO Ju-mei

(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base area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arried out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by adopting flexible schooling systems to offer labor courses, adjust teaching plans, reform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infiltrate productive labor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considerably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base areas, and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ultural disciplines. This present study argued that priority can be given to learning and education, popularizing advanced typical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linking productive labor to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tc.

agrarian revolution; anti-Japanes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77

A

1008-0627(2021)04-001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计量分析视角下的民国前期中央教育行政研究”(BOA180050);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课题“1921-1949年党的教育理论发展、实践及历史影响研究”(JYBZFS201911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赵廷为小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2020SCG032)

肖菊梅(1977-),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学理论、教学论史。E-mail: Xjm_03230@sina.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劳动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窗台上的妈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