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绿色农业的持续推进研究
——以河南省息县为例

2021-12-26段清斌吴长好王立合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9期
关键词:息县绿色食品县域

段清斌 吴长好 周 冉 王立合

(息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息县464300)

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1]。发展好县域绿色农业,对于县域农业乃至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有着重要意义。“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时期,息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全国注重绿色农业发展的“窗口期”,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主动作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使绿色农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已经走在了信阳市、河南省的前列。新时期,站在新高度、新起点,息县农业农村局绿色农业研究团队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农户意愿评价、区域农业发展分析、农户能值分析等宏观农业分析方法,本着鼓舞人心、正面引导的原则,对该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进行了研究和展望,不但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其主要成效、成功经验、工作瓶颈和短板,而且提出了今后如何持续推进绿色农业的若干建议,以期为该县今后绿色农业发展探新路、布新局提供帮助。该研究对新时期全国县域绿色农业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1 主要经验做法

过去几年,息县绿色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华丽转身”,概括起来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1.1 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干部身处关键岗位、关键领域、关键环节[2],他们是“领头雁”、是“风向标”。任何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有方向感,而且人力、财力、物力才会向某项工作集中。如再进一步加强跟踪问效,就容易取得工作成效。近几年息县绿色农业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关键是得益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领导重视下,政策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等有关工作才得到有力推进。

1.2 经费保障是前提

近几年,息县整合财政资金,从物化补贴、扶持奖补等方面,每年直接投入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达数千万元,切实保护和提高了企业、农户等有关各方的切身利益,减少和消除了发展风险和畏难情绪,从根本上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3]。

1.3 实事求是是基石

近几年,息县既没有妄自菲薄,又防止冒险冒进,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好多工作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坚实推进。比如,弱筋(有机)小麦的推广应用,不但新品种的引进要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观摩会进行专题研究,而且县政府供种的面积坚持百分之百订单,坚决防止发生“一哄而上”导致“谷贱伤农”。再比如,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过程中,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每周、每天开例会进行协商决定。

1.4 绿色优质高效是核心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新变化,以前要“吃得饱”,现在要“吃得好”。“吃得好”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是要吃的安全,就是要求无毒无害,也就是绿色;第二层是要吃的营养与健康;第三层是要吃的美味,则是要求优质。因此,对消费者而言,绿色农业的核心是绿色和优质;而对生产者来说,绿色农业的核心应该是高效。近几年,息县绿色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紧紧抓住了绿色、优质、高效的核心。比如,在发展弱筋小麦方面,种植弱筋小麦品种投入与一般品种持平或略低,但是产品质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一致性明显高于其他县区,销售价格高出一般品种的5%~20%,所以纯收益高于一般品种。

1.5 创新协调是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息县过去几年的主要工作成效都是依靠创新才得以发展壮大。其中,政策支持体系、高素质工作队伍、标准化生产基地都是新建的,“三品一标”认证面积新增了3倍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鲜食玉米、水果、红薯等产业链也是新建或扩建的结果。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4]。过去几年,息县重点支持中南部稻作区发展稻茬弱筋小麦,提高了小麦的种植效益,基本上消灭了冬季白茬田,全县总体上全部实现了一年两熟,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协调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由于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中南部稻麦两熟区的收益可能要超过北部旱作区,到时候又要想办法解决新的不平衡问题。

1.6 开放共享是必须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5]。县域毕竟是一个较小的经济单元,县域内的绿色农业,必定有其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对外开放,向开放要市场、要效益。过去几年,息县主动走出去,与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进行合作,向舞钢市、洛宁县等兄弟县(市、区)学习取经。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6]。随着息县绿色农业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各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经营主体都要“分一杯羹”,所以“雨露均沾”是必须的。

2 当前工作的瓶颈与短板

2.1 市场的瓶颈

绿色产品相较于一般产品,其质量安全性及其品质较好、综合成本也较高。其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其独特的市场定位。绿色产品的市场定位分为3个方面,即产品的品质定位、价格定位和市场空间定位。品质定位上,应主打“绿色”招牌;价格定位上,应为“高价优质”,价格可高出普通产品的20%~200%;市场空间定位上,应是大型商场、超市或绿色专卖店[7]及订单企业。而且,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由单一价格竞争向价格—绿色度竞争的方向发展。息县弱筋(有机)小麦种植面积已达4.67万hm2,产量预计24.5万t;绿色稻谷面积3万hm2,产量预计22.5万t。但是,当前息县的绿色食品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仅有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家,产品也只有2种(小麦粉、挂面),有机小麦也仅仅是主销贵州茅台酒厂,本县的大型商场、超市还很少有本县绿色产品的布局。可见,息县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才刚刚起步。

2.2 资金的瓶颈

任何经济事业的做大,都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撑。但是,当前息县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其固定资产积累及其抵押贷款筹集资金的能力极其有限,在收购、运转等资金上“卡壳”的事情经常发生。

2.3 技术的短板

过去几年,息县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不但学习、模仿和超越先进县区,建成了2个基地,即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高端白酒原料生产基地。当前,息县的绿色(有机)基地建起来了,仅仅是建起了“毛坯房”,其后续的技术跟进还有很多工作,如不同作物绿色种植技术的更新调整与推广应用、产品质量的监管与检测、产品市场的开拓与稳控等。即使是小麦、水稻、红薯绿色栽培技术规程的普及就有很多要做的工作。

3 今后持续推进的建议

当前,息县的绿色农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建议以后向深度、广度上发展。

3.1 根植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在今后的绿色农业发展中要坚持并“根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造以绿色优质高效为机身,以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两翼的息县绿色农业发展的“大飞机”。其中,根植的对象,首先应当包括绿色农业链条中的生产者(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消费者及管理者(政府及其部门官员、监管人员等),其次应当包括潜在的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以及科普的重点人群如教师、学生等。

3.2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质量是经营主体的立身之本、强大之源。发展绿色农业要视质量为生命,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做好分等分级(如绿色食品分A级、AA级)、以质论价,做到诚信经营。同时,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去追求效益。要坚持分类开发,效益优先,其中:对条件不成熟、亏本和没有效益的产品,要缓一缓、放一放;条件已成熟、效益一般的产品,要扩大市场,从而提高效益;对效益好的产品,也要居安思危,稳定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总之,要算好成本效益账,确保良性循环,把绿色农业的“雪球”越滚越大。

3.3 擦亮并叫响品牌

息县现已争取到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荣誉,“中国高端白酒原料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也已实至名归,而且一大批企业申请和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再加上这些企业的注册商标和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省、市知名农业品牌等荣誉,要利用并宣传好、维护好、发挥好,让品牌为息县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3.4 坚持创新扩大开放

创新无止境,开放无边界。县域绿色农业发展,如果仅仅囿于县域,就如井底之蛙,不会有大作为。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方面,第一要瞄准和攻取中高端市场,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豫沪合作就是一个好有机遇;第二要攻冷门,县宏升公司由生产民用粉改为主攻工业粉也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第三要用网络,通过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扩大销售渠道;第四启动期货交易平台建设,目前河南省北有延津强筋麦、南有息县弱筋麦,延津小麦已挂牌郑州商品交易所多年,但是息县至今还没有开启此项工作。在技术方面,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先进县(市、区)多交流、多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用科技的力量加快发展的步伐。在资金方面,不能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去发展,各类经营主体要加强与经营伙伴的合作,善用、多用社会资金去推进发展,以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3.5 建立健全合作模式

当前息县绿色农业发展主要采取2种合作模式,茅台有机小麦发展,采取的是“加工企业+购销企业+种植企业+土地流转+服务外包”模式。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在息县项店镇建设有机小麦标准生产基地4 000 hm2,由茅台酒厂提供原料有机小麦技术标准,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产品认证、产品购销、土地流转和小田并大田,交由信阳鸿润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施肥、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机械作业外包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的是“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息县在中南部10个乡镇(办事处)103个行政村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33万hm2,由政府负责基地建设和监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和生产管理体系,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粮食购销、加工企业负责与基地进行产销对接,基地内农户负责进行生产,基地产品统一贴标进行销售,政府、企业、农户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通过多渠道投入,努力形成企业和农户增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赢格局。这2种模式都有利有弊,但贵在管理,只有管理到位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3.6 确保农户合法利益

前述的2种合作模式,如何确保农户合法利益的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因为不管是采取哪种模式,都是真真切切地在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上去实现。其中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法律赋予的财产权(用益物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务必要依法保护。农户既然拥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就应该依法享有相应的收益权。前一种模式中,把土地流转给种植企业的农户应当享有土地流转(租用)费;后一种模式中,开展绿色种植的农户则应当享受合法的生产收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当前和今后最少30年以内,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只有切实依法保护好农户的合法利益,才能保障有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3.7 落实落细关键技术

当前息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虽然已验收,但是关键技术推广工作还多在县、乡层面,乡以下(包括村、组、户)的绿色技术推广普及率还不够高,因此要下大力气把“两准则”“三规程”(《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绿色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绿色红薯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普及到位,切实做到每户都有一个明白人。

4 结语

绿色农业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但重心在生产环节。同时,绿色农业是“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融合。息县“三品一标”认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产地和产品检测的数据表明,所有受检的水、空气、土壤和农产品全部合格。河南省土壤污染普查和农用地安全利用的土壤与农产品监测数据表明,息县仅有极小的E类土壤(安全利用面积),并且已经落实了安全利用措施,均已达到了安全利用标准。

同时,绿色食品(小麦、水稻、红薯)生产技术在息县已逐渐成熟。可见,当前息县已经初步具备了全域推进绿色农业的条件,所以今后有必要主动探索如何把全域推进绿色农业进行规划和落实,让息县成为信阳市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河南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中部地区建设“三品一标”、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排头兵”“领跑者”。

猜你喜欢

息县绿色食品县域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息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息县获“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留别
什么是绿色食品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县域经济提速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