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专业思政”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以太原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为例

2021-12-26刘光明潘丽芳董朝辉何奕波陈慧琴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刘光明,潘丽芳,董朝辉,何奕波,陈慧琴,王 芳

(1.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太原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果出现问题,既会影响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其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又关乎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近年来,一些公开发表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歪曲历史言论的事件不断上演,其中不乏高学历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参与。这些人有的还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重要的政治身份,却出现了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2]。发生这样事情,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其本人政治意识薄弱,党性修养不强,意识形态立场不坚定导致的;另一方面,所在高校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也就是说,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位”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总结分析,概况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实际工作,得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以笔者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从构建“专业思政”体系的角度,总结了从专业教育层面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措施和做法。

1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典型问题

总的看来,大学生大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保证个人的健康和良性发展,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认同程度不高、认同情感不稳定、知行不一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3-5]。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不认同、不信仰或漠不关心。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淡化和弱化,直接伴随而来的可能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3]。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其实质就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

2)在对共产主义信仰方面理解上有偏颇。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有信仰宗教的意向[6],而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目标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却较低,这也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有怀疑的态度,觉得共产主义像“乌托邦”,这些观点都是需要我们去深思的[7]。

3)价值观念偏离了有序轨道。部分大学生对金钱的向往存在一种极其微妙、欲说还休的状态。他们虽然反感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和物质崇拜,但内心又不完全抗拒以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8-11]。

4)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对集体的认同度偏低,非常热爱其所在班级集体的风气不浓厚,对学院、系和班级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能够做到主动报名、踊跃参加的不是很多,甚至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此没有丝毫兴趣[7]。

2 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信仰已经深入人心,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社会中也出现了多元的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产生了多样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的偏离。

2.1 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变得越来越多,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伴随西方文化一起传入了我国,这就使我国同时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而传入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又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这就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9,11]。另外,有一部分西方国家还会恶意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渗透,以图谋西化或分化我国,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而大学生对不良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的判断。凡此种种,都使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对树立和坚定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都是极其不利的。

2.2 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交流也越来越便捷,这为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理性整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难度,加大了网络舆论管理的难度,也给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了严峻考验[9,12]。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知所措,再不进行正确引导的话,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对于部分缺乏真伪辨别能力、网络依赖性极强的大学生,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容易被削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也会被弱化,不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13,14]。

2.3 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我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但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对人们价值选择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对人们道德养成也出现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既有不同地区间出现的收入差距,也有行业间、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出现的差异性,甚至对抗性都增强,这就会影响人们达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另外社会的多样化同时还会带来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多元化。由于不同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会使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中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差异化。所以,社会的多样化也导致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面临了新挑战[5,9,13]。

2.4 课堂教育忽视的制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没有分析和解读其中蕴含的价值目标,未能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或者升学。在普通课程教学中,高校部分教师存在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现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事情。在教学中,这部分教师往往排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个别学科中,个别教师不加分析地用西方学术观点批判当下中国实际,也削减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13]。

2.5 教师意识形态的弱化

不少高校教师因为一些个人欲望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甚至有些高校教师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忽视和淡化政治的倾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出现了反感。这一部分教师过于强调个人的事业发展,而完全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进而出现了政治原则方面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对各种言论要么随声附和、要么一笑而过,导致其从根本上丢弃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立场。另外,许多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大,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呈现线性化,一些高校教师就片面地以为意识形态教育成为了我国的专属,而缺乏对他国意识形态教育的认知。这又恰好给予了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高校教师的渗透以机会,也进一步对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挑战[15]。

3 依托“专业思政”体系构建加强专业层面意识形态教育

“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都是“教书育人”的范畴,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政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部载体,形成规范化、协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充分挖掘专业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从专业的层面去系统化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实施“专业思政”建设就尤为重要。

笔者所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典型的重型机械装备行业特色,也是我校传统的重点特色优势专业,设有凝固成型、塑性成形、轧制工程和模具制造四个人才培养模块,于2017 和2020 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 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主要以培养从事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及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为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接受新发展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形成职业道德素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新时代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对专业教育的要求,而实施“专业思政”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专业思政”实施和融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环境、实践活动、师资队伍等,这里对笔者所在专业的具体实践进行简要介绍。

3.1 专业思政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思政”强调的是以专业为依托,充分发掘专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进而通过专业领域核心价值的引领,贯穿到学生学习实践和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要素的一体化融合设计,最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关注专业层面的系统化设计[16]。

3.1.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较好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尚有差距,教学内容侧重技术而缺少人文社会教育的问题尤为突出[17]。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实施教学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核心是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凝练赋予的专业使命、承担的社会责任、遵守的专业伦理和具备的职业操守,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其次,基于成果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将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形成明确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描述。进而结合各自专业的特征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达到支撑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1)培养目标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发展趋势和学校定位制定的,其反映的是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内容中应该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法律、安全、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都进行了设计,并根据工程认证要求开展了定期的评价。

2)毕业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毕业要求,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专业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制定的,应体现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专业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等四个毕业要求中对理解工程实践的各种制约因素、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中国国情等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要求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支持其达成,并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3)课程体系是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国家质量标准要求,根据专业毕业要求指标体系对各类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工程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和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的合理设置。本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设置了课程体系,要求在各类课程/环节的教学目标中设计思政类元素,并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保障毕业要求中主流意识形态类元素的达成,进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

3.1.2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所有课程都应该有情感和价值观等教育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落脚点”。“课程思政”在设计过程中也要体现OBE 的理念,也就是说目标、元素、方法、评价要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最关键的一环。理工类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方法可归纳为:科技活动所产生的人文后果;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渗透专业伦理的价值引导;服务国家和人民[18]。

例如:本专业凝固成型培养模块的《铸件形成理论》等专业课,设计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学生致力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铸造工程师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职业能力”等思政教学目标,并以行业翘楚、工匠精神、大国重器为切入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对其促进学习成效的作用进行了评价。

3.1.3 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教师在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决定性地位是不可怀疑和不可替代的,引导专业教师以担任兼职班主任或学业导师的形式参与学生日常管理也可对意识形态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兼职班主任在与学生的频繁接触中,能够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个人能力情况和专业上的薄弱环节,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21]。

学院全面实施了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制,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专业教师更多的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方面参与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做到“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专业教师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保障体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自己必须先“行的正,坐得端”,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此通过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和培养渠道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3.2.1 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

严把专业教师引进、业务考核和“评优奖先”的思想政治关,建立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机制。在选择引进教师,进行能力考核时,除了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还要严格审查其思想政治素质,杜绝政治立场偏激和错误的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在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出国遴选以及各类“评优奖先”等方面,要加大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以此促进教师对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重视。

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教师“胜任”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学院建立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监督机制,在新教师培训过程中除了常规性培训项目外,还注重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全体专业老师都是开展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提升教师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而理解其基本逻辑和内涵,使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也具备思政教育的基本素养与基础能力。

3.2.2 基层组织作用调动机制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单位[22-23]。在专业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恰当处理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教学组织“业务核心作用”的关系问题。

学院实施了由同一人同时担任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制,形成了“政治核心作用”和“业务核心作用”的合力,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结合、有机融入,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成了推进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

3.2.3 师德师风长效建设机制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也是保证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的首要要求,依据《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师德建设规范》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等制度对师德的要求,宣传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学院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从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建立起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并把师德师风与教师年度履职考核挂钩,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将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先”和派出进修等环节实行了一票否决制。

3.2.4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

实施课程思政时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都是直接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对某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价,也能够反映该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比如思政教育的设计点是否恰当、设计量是否合适、相关度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反馈和思考,这对于优化课程思政要点的设计及其分布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基于课程群、模块或者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的评价,往往能从更高的层面地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形成反思,以对从结构化设计等方面实施优化,提供更为重要的依据[18]。

本专业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将思政目标融入了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考核环节中也设计了对思政目标的考核;并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按模块实施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根据原理类、工艺类、设备类和实践类等不同的课程类型,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思政类元素,以保证专业各人才培养模块对思政元素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等效性。

4 结语

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是高校实现其各项社会职能的基础,由于我国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职责,所以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高校的全局性工作,而且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专业思政”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更注重思政元素在专业层面的系统化设计,是在大学生成长过程全面深入实施思政教育的必由之路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绝佳选择。

本文以笔者所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具体实践为例,对专业思政体系构建和专业教师政治素养及育人能力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专业思政”能够以教学纲领性文件和教学规范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要求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避免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现象,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与思政理论课程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专业思政”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有利于强化专业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