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干象在东北地区的危害与防治

2021-12-26郭建力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虫卵杨树树干

郭建力

(桦甸市国有林总场 吉林桦甸132400)

杨干象,属鞘翅目,又名隐啄象,为寄生蛀虫,主要危害幼树或者3~7年生杨树[1],在我国9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被林业部门列入有害生物名单。当寄生蛀虫出现,不断蚕食树干组织,进而引发溃疡,极易风折,严重者导致树木死亡。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发展,东北地区的杨树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蛀虫危害也日趋严重。为有效防治病虫灾害,本文作者以白山市林场为例,针对林场内不同品种杨树进行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布情况

杨干象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陕甘宁、内蒙古和河北等省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朝鲜等国。寄生生物主要寄生在杨柳科树木,其中以杨树为主[2],如小黑杨、赤峰杨、北京杨等。由于杨树环境适应能力强,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泛,占全球杨树种植面积的50%,主要用于造林。东北地区多种植快杨,也被称作速生杨,出现杨干象情况较为严重。

1.2 调查地概况

为有效防治病虫灾害,选取白山市林场为试验地。

依次选取树龄为8年的荷兰64杨、欧美107杨、中绥12杨、盖杨等14个杨树品种[3],株距为3 m×5 m。调查地土壤和环境条件较好,为标准杨干象发生区。

1.3 调查方法

在固定地点,各品种随机抽取200株,发生杨干象病虫害的杨树,做记号观察。

1.3.1 幼虫期、化蛹期观察 4月初开始,标记好树木,观察树干上出现产卵部位,其中有孔口渗液,有红褐色排泄物。同时,树干表皮呈现油浸状,且颜色逐渐变深。每天观察1次并记录,一直持续到幼虫期。在此期间,采用幼虫取食孔观察,发现幼虫80头以上,将木段劈开,记录数量后,重新合好并用绳索固定,罩上纱笼,每天观察1次并详细记录。

1.3.2 成虫期、孵化期观察 详细记录样本树干上的孔洞,每天观察虫叶痕迹和是否发生新的羽化痕迹。如果发现有新的产卵点,做好标记。每天观察1次并记录,直至成虫期结束,计算出羽化数量占成虫数量的百分比。由于孵化期多在9月,因此每隔1 d,记录观察,发现有颗粒状物体出现,就显示已经孵化出幼虫,9月标记的孵化卵,留待次年4月继续观察。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杨干象发生过程

白山市林场在东北具有一定代表性,杨干象多为1年一代,并在树干部过冬。通过记录发现,自4月中旬开始,越冬的虫卵和幼虫开始活动,幼虫从木栓层开始逐渐向内部木质蛀蚀,在树干和树皮之间形成圆形甬道,随着幼虫不断增大,树皮会开裂,甬道出现油浸形态、颜色变深。

5月中旬至6月初,幼虫开始进入化蛹期,平均期为12 d,6月中旬至7月初开始进入羽化期,并需要10 d左右成虫爬出树干。7月末开始产卵,但相对8月中旬要短,9月中旬以后开始产卵,直到第2年春季。

根据详细记录发现,杨干象危害期主要为5月,因此5月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时间。

2.2 不同树种抗虫性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荷兰64杨、欧美107杨、中绥12杨、盖杨等14个杨树品种,其中抗性较差的为小黑杨1号、青阳、北京杨,抗虫性较好的为国外杨树品种。

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不同树种的树皮厚度和粗糙度不同,也和树皮表面开裂程度有关。如青杨和小黑杨,极易引来虫卵,并感染病虫害。但由于树皮表面光滑,不利于虫卵覆盖,因此产卵数量和受害程度较小。

国外树种和盖杨,因为树皮较厚,且木栓层直径较大,容易造成蛀空阻塞,导致幼虫死亡。因此,这类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强。

除此之外,幼虫会顺着木质开裂的位置钻入树干,破坏树木生长环境。但杨柳科的物种,抗性千变万化,有的呈现出不恒定规律,相关抗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 讨论与结论

3.1 杨干象危害特点

杨干象选择性单一,只针对杨柳科,不会危害其他树种。尤其幼虫危害较为严重,在钻蛀树皮与树干的同时能破坏输氧组织,导致树木折断或死亡。根据调查发现,杨干象也能危害直径10 cm左右树木,对于10 cm以上树木,会造成侧枝干枯,降低木材成品利用价值,且含糖量较高的树木,是杨干象虫害发生的重灾区[4]。其传播途径主要为人力运输,因为杨干象主要依靠爬行,飞行能力较差,运输过程中,往往幼苗和木材带有幼虫和虫卵。

杨柳科树木常用于植树造林、改善土壤、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在风沙大的地区,杨树是不可或缺的树种,由于适应性、速生性等特征,往往成为丰产林的首选。

杨干象的出现,极易破坏杨树生长,在东北以荷兰64杨、欧美107杨、中绥12杨、盖杨等树种为主,杨干象是主要害虫,直接影响农林经济效益。由于虫卵多在木栓层和裂缝处,需要专业人员才能识别,因此常规方法效率不高。

3.2 杨干象治理方法

3.2.1 物理防治 做好幼苗检验工作,发现虫源立刻进行处理,严谨带出苗圃,在之前发现带有虫卵的树苗,当场销毁。造林过程中,尽量选择抗性树种和本土树种,打造混合林种。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出现就处理,疫区进行人工防治和药剂防治,在幼虫期采取涂干法和药剂法,成虫期主要是捕捉和喷雾。捕杀法:此方法主要作用于杨干象分布较为均匀和密度小的地区,且虫害的聚集密度不超过2 m的地区[5]。捕杀前要先做好树木全面检查工作,发现杨干象蛀虫及时修剪,或者用小锤进行敲击,震掉虫卵或者灭杀。诱杀法:通常情况下,老化的树木和创伤较多的树木会招引害虫,杨干象的生活习性就是在创伤面较大的树干处聚集,因此,可以利用老化树木诱捕,当害虫大量聚集之后,进行集中捕杀。

3.2.2 杀虫药剂科学施用 现阶段,常用化学药剂为乐果乳油、杀螟松等。通常情况下是针对树干涂抹排粪孔,杀虫效果能达到95%以上。采用化学药剂,能够有效抑制杨干象生长,降低排卵量[6]。除此之外,还有较长的吸收效果和持续性。如将抑食肼油剂喷洒在树干上,能有效灭杀杨干象成虫。同时,施药方法也是抑制杨干象的重要手段。为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药剂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注孔和环孔,在距离地面1 m左右,将树干表皮剥开,然后用棉花填充,将药剂注射在棉花上,即可防治病虫害。其中,涂抹药油的方法主要用于成虫,不仅能降低杨干象对树木的影响,也能有效灭杀蛀虫。但在使用化学药剂过程中,会破坏土壤环境,因此化学防治也要与农业治理相结合。由于杨干象的天敌是啄木鸟和蟾蜍,因此可以在林区养殖天敌,保护好捕食天敌的巢穴,能降低杨干象的危害效果。捕食杨干象的昆虫多为肿腿蜂等蜂种,这些昆虫能有效抑制杨干象生长,并能捕食虫卵,林业人员可以大量养殖,满足防治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杨干象为毁灭性害虫,应该及时观察其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积极展开调运、检疫、灭杀工作。现今树林形态单一且防治方法不得当,加上杨柳科树种的抗虫性较差。因此,防治杨干象灾害,是一场持久战。应该将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多选择混交林,按照诱饵树、非寄生树、抗性等级等方面因素种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将杨干象等高危病虫害控制在不成灾等级。

猜你喜欢

虫卵杨树树干
不同垫料对黑水虻虫卵孵化的影响
和它一起笑
为什么树干不是方的?
啄木鸟大迷宫
跟踪导练(五)
杨树山漫画作品欣赏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几乎 100% 的大米中都有虫卵
杨树上为什么会有许多“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