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2021-12-26朱爱辉
臧 楠 朱爱辉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 大连 116400)
1 产教融合研究背景分析
国内最早提出产教融合这一说法的是江苏无锡技工学校。该校在探索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过程中,提出“产教融合”,即“千方百计寻求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产品,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时间观念及动手能力。”这里的产教融合内涵很狭小, “产”仅指产品, “教”仅指实习教学。此后,长期没有使用这一概念。直到2007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报道了紫琅技术学院、青岛技师学院等院校时,用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但也没有明确“产教融合”的内涵。教育部最早于2011年,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时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
近些年来“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及其选择方面,如原长弘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按契约的关系划分为技术转让型、联合开发型、委托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四种类型;谢科范等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纳为成果转化、项目委托、人才培养三种传统模式以及合作研发、战略联盟、平台运作、人才流动四种现代模式;张千帆等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及演化路径。也有学者对产教融合制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崔旭、邢莉从产学研合作模式出发,指出合作机制与体制、合作意愿、利益分配等问题是制约合作的主要因素。李正卫指出沟通渠道不畅、合作能力不强、文化差异较大以及政策支持不足是营销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2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目前“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初期“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更为广泛,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渐演变为“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也显现出更大的培养人才优势。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是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校企合作理论中人才培养的主体依然是高校,企业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是依附于高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在高校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之下,解决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和实践教学困难的问题;产教融合教育理念则更强调高校和企业之间是平等的,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更加适合还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足,对口行业人才紧缺的情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定的基础之上,用人单位与高校签订产教融合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后,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招生条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用人单位发挥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素质和能力准备,最终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
3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及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出发,强化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达到新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足的练习机会,才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学生管理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教学工作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由高校专职辅导员负责的,为了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效率和责权分明,高校建立了以学生处、系部辅导员、学生干部为成员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学生处和系部辅导员主要负责中高层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专职辅导员指导学生干部完成,形成了层层监督,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将会利用课内时间在校内的实训室内完成相关的训练,在业余时间由学生独自完成重复性练习任务,适时安排校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单位的实习实训活动,这些情况都要求学生以更小规模的、更加灵活的、更加固定的组织结构开展活动。
3.3 专职辅导员知识与能力不足
受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影响,高校招聘的辅导员主要集中在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心理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辅导员从其所学专业背景出发,能够很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但对于指导学生完成其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略显不足。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赋予专职辅导员新的岗位职责,即监督和检验学生课余时间练习任务完成情况,与联合培养单位沟通保证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新的职责都要求辅导员具备所管理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基本常识和特点等,目前的专职辅导员没有涉猎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3.4 学生干部培养难
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学生干部的辅助,高校学生干部的来源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来源包括行政班级民主投票选举,学生个人自荐,系部推荐等,丰富的来源保证了学生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干部的培养,则是通过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由三年级的学生干部作为老师,手把手地将不同岗位的工作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新的学生干部,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的磨炼,逐步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变得非常困难。一方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还未形成成熟的学生干部团体,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培养模式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业余时间也被大量的占用完成练习任务和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可以用来学习和实践学生管理工作的时间变得极为有限。
4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对策分析
4.1 调整学生管理工作目标体系
学生在校学习四年看似学习的时间非常的漫长,但是如果具体分析一下学生大学四年的时间分配,其结果会令我们非常的惊讶。大学教学以每周30学时为限制,很少会有高校能够突破这个周学时数的,学生大学四年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约为2160小时左右,在校总时间约为10240小时左右,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只占总时间的21%左右,剩余的79%的时间都是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将会面临非常大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压力,课上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确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单纯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以课外辅助练习相配合,其教学效果令人担忧。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必要的学习设施设备和教学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应的素质和能力的养成。
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除了原来的工作目标外,将会增加配合专业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4.2 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任务高度复杂,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模式下,信息传递需要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高层管理人员获取信息后,再将决策结果层层下发,这样低下的信息传递效率,既无法满足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又难以满足高度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
扁平化组织机构模式不同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模式,简化了作为监督和信息传递的中层机构和人员,通过赋予基层团队更大的独立决策权,换取更高的信息处理效率和更高的管理效率,当然其对成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良好的素质,同时更加要求基层团队的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模式适应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要求。
4.3 加强辅导员的培训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要求辅导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在督促学生、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求辅导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辅导员的专业决定了大多数辅导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难以适应要求,必须根据新的要求对辅导员进行培训。
当然,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更加复杂,辅导员的学历背景决定了其在很多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匮乏的,不少辅导员需要从零开始,按部就班的培养不仅时间长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必须根据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让专业教师利用假期,针对下一学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为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前安排辅导员到用人代为的各个岗位观摩和学习。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辅导员团队的建设,辅导员的培训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辅导员的职责重大,不能因为培训而忽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稳定,必须建立稳定的辅导员团队,在团队内部进行轮换培训,其余辅导员共同分担轮训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
4.4 采取全新的学生干部培养方式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既无法实现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培养,学生又面临较重的学业压力,必须在现有条件下采取全新的培养模式,即采用学生任务小组的方式培养学生干部。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扁平化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发挥效果,这种组织结构将学生划分成小规模的学生任务小组,每个任务小组可以设立一个组长和一到两名副组长,学生管理工作和相关的实习实训活动全部都交给组长和两名副组长负责管理,为了保证组长与副组长能够发挥应有的自我管理的功能,必须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别对所有的组长和副组长进行集中的培训,以保证其能够明确权利和责任。与此同时,必须要建立考核体系,定期对组长和副组长进行考核评价,采用动态的调整机制,通过反复的淘汰和各组之间的人员调整,最终培养出优秀的组长和副组长,凝练出全新的学生干部培养方式以适应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