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君波: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
2021-12-25赵路云
赵路云
2022年是朵云轩拍卖行成立30周年,为此我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祝君波先生,他见证了从敲响“朵云轩拍卖第一槌”到“盛世收藏,藏富于民”的过程,通过办好中国拍卖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推动者。
敲响内地拍卖第一槌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上海的河南路旁新开了一家笺扇商号——朵云轩。朵云轩初营苏杭雅扇、诗笺信纸、文房四宝、书画装裱等,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诚信服务很快跻身沪上主流艺术圈。朵云轩后来完成国有化,成为上海艺术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但面对企业制度转型,朵云轩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压力。
20世纪90年代初,祝君波被任命为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经理,他为寻求朵云轩更好的发展机会绞尽脑汁。机会总是会为有准备的人打开大门,有一天,在中国香港从事文化产业的刘先生,同时也是朵云轩的老客户,向祝君波提出了跟朵云轩合作举办拍卖会的想法,这不正是祝君波日思夜想、为朵云轩破局的机会吗?为此,祝君波带领团队赴香港学习拍卖经验,就拍卖企业涉及的一系列流程进行了初步的规范化设计,并将其正式落地。
1992年,朵云轩注册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1993年,朵云轩的第一场拍卖会在上海希尔顿酒店举行,敲响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专业拍卖的第一槌。这场拍卖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收藏家,现场拍出了153件拍品,成交额达到830万港元,其中张大千的《晚山看云图》拍出了全场最高成交价143万港元。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祝君波表示:“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是为了履行自己作为企业法人代表的一种责任。”但正是这种责任感使祝君波为朵云轩找到了出路,推动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与世界接轨。
艺术收藏,藏富于民
祝君波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以“艺术收藏、藏富于民”为主题的文章,强调艺术收藏是现代社会财富收藏的补充。在祝君波眼中,艺术品投资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可以形成差价,并获得收益。过去30年,艺术品收藏确实彰显了其不凡的投资价值。
就以朵云轩1993年第一次拍卖就拍出143万港元最高成交价的作品——张大千的《晚山看云图》为例,这张作品的买家是中国台湾人。2005年他把这幅作品从台湾拿到上海拍卖,成交价达500万元,12年里实现了两倍多的增值。再到2009年,这件拍品在上海第三次拍卖拍到了1792万元,4年里实现了2倍多的增值。2013年,正值朵云轩拍卖行成立20周年,买家又把这张画送到朵云轩来进行第四次拍卖,拍到了2800万元,20年里这张画一共实现了近20倍的增值。
其实艺术品在全球一直是大类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因为艺术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关联度非常小,组合在一起可以对冲市场风险。就以笔者曾经工作过的JPMorganPrivateBank(摩根大通私人银行)为例,这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艺术品收藏的银行,开始于1959年,现在收藏量有3万件,在那里进行财富管理的富豪一般会将20%~30%的资产配置为艺术品。
摩根大通的创始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本身就是收藏家,他的母亲是纽约当代美术馆的创建人,他自己是大都会博物馆创立之初的赞助人,由其私人书房演变而成的公立机构——摩根图书馆也成为摩根家族留给社会的艺术博物馆。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先生特别喜欢艺术品收藏,他的遗产中有一半都是艺术品,他的儿子曾根据父亲的遗愿将7000多件历史文物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
国际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收藏需求会出现增长趋势;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便会进入“井喷时代”。艺术品列入家庭资产配置表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品
提到拍卖行,我们可能会想到英国伦敦的苏富比和佳士得,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诸如梵高的《向日葵》与莫奈的《干草堆》曾在这两个拍卖行分别以2475万英镑和1.1亿美元的成交额载入史册。西方国家的拍卖行起步于18世纪,领先了我们两个世纪,但我国拍卖行业在近30年间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内地买家的购买能力逐步超过海外买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也越发重要,近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占到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30%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国际上每年公布的前十位世界最昂贵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也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冠中等中华艺术家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宝藏艺术家,更是世界艺术文化多样性的杰出代表,打破了梵高、莫奈等西方艺术家垄断世界艺术市场的局面。
在祝君波眼中,拍卖行是一个艺术传播渠道,是一种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艺术家被世界了解的有效方式。通过拍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中国卓越的艺术文明。中国艺术品拍卖从投入到拍卖信息公布、再到拍卖展览,其实都是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播方式。祝君波作为敲响内地拍卖第一槌的资深艺术品拍卖人,也是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的推动者,相信泱泱华夏文明将因为中国艺术的传播而在世界范围赢得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