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2021-12-25李舒羽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成果安徽省

李舒羽

(1.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 格拉斯哥G12 8QQ; 2.安徽省新能源协会,安徽 合肥 230041)

0 引言

近年来,安徽经济运行保持总体较快较好态势,但对标长三角发达省市,存在差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安徽具有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4个优势,要求把安徽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如何把安徽的创新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是关键。安徽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快“科创+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进科教大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相继出台了系列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4年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对激发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安徽省2014—2018年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发展、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实施特点、效果及存在的短板不足,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省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政策经验与举措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1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发展

2014年,安徽省出台省内高校院所在皖转移化科技成果补助政策,提出对省内高校院所在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按技术合同实际到账额,给予10%的补助。2015年,该政策进一步提出省内企业在皖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与省内高校院所享有统一的补助政策,按其技术合同成交并实际到账额,给予技术输出方10%的补助,单个成果最高可达100万元。2017年,安徽省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补助政策重新修订和完善,明确提出省内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皖转化、产业化的,按其技术合同成交并实际支付额,给予10%的补助,单个企业最高可达100万元,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经过探索,2020年,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基本定型,奖补类别确定为省内高校院所在皖转化科技成果补助和省内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补助两类,强化了省内高校院所就地转化、就地交易、就地应用和省内企业吸纳省外先进技术的政策导向。

2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实施

2.1 激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自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补助政策实施以来,2014—2018年,共有468家单位次的5 955项技术合同获得省财政补助,核定技术合同实际到账金额1.85亿元,累计补助金额高达1.67亿元。其中2014年补助省内高校院所31家,技术输出合同1 964项,补助金额3 475万元;2015年对58家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单位的1 155项技术输出合同累计补助2 735万元;2016年补助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单位112家,技术输出合同976项,补助金额2 827.4万元;2017年共补助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113家,技术输出和吸纳合同768项,补助金额3 236.1万元;2018年补助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154家,技术输出和吸纳合同1 092项,补助金额4 483.21万元。由此可见,参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数量及其获得的奖补金额是不断提升的,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明显。

2.2 激励吸纳省外先进技术

自2017年,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鼓励省内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皖转化,仅仅两年时间,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累计补助技术合同404项,实际支付合同额6.5亿元,补助资金4 870.92万元。省内企业吸纳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大多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领域,与安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匹配。2017年政策补助支持的80家企业,生物与新医药领域38家,占比47.5%,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分别是17家和11家,占比21.25%和13.75%。2018年省政策补助支持的118家企业,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及先进制造领域企业分别为45、36和15家,分别占当年总补助企业数量的38.1%、30.5%和12.7%。由此可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企业转型升级都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综上,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研发活动持续活跃,技术合同成交额逐渐上升;企业技术转移主体地位凸显,企业吸纳省内外科技成果的数量和合同成交量持续增长;开发类合同在技术输出和吸纳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强烈;受让技术主要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新兴产业领域;省科技成果转化补助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效果逐渐显现。

3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实施的特点

(1)技术转移总量提升,综合效率较高。近年来,安徽省技术转移总量逐步提升。2017年,全省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9.57亿元,较上年增长14.8%;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0.7亿元,较上年增长34.2%。2018年,全省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均突破3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30.96%。2018年,高校院所在皖转化和企业购买省外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数为1 092,实际到账金额达6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42.1%和79.8%。

(2)企业和高校院所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2014年全省有31家单位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补助;2015年和2016年省政策补助单位数量为58家和112家;2017年和2018年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和高校院所数量上升至113家和154家。5年来,省内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参与量逐渐增加,参与热情不断提升,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持续完善,覆盖面和影响度在逐步加强。技术开发合同占技术合同的绝大多数,表明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开发势头良好。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引导下,高校院所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并优先在皖转化。

(3)企业技术转移主体地位逐渐凸显。2018年,累计有118家省内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技术合同数234,实际到账金额4.57亿元,分别较2017年增长47.5%、37.6%和135%。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引导下,企业已成为技术吸纳的主体。省内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需求获得进一步释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在皖转化、产业化。

4 存在的不足

(1)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环境形成较晚,激励政策尚待完善。尤其是对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的认识亟待深化。企业既是技术的主要输出方,也是主要吸纳方。2014年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补助政策的奖励对象仅是作为技术输出方的省内高校院所。2015年,修订后的补助政策仅奖励企业和高校院所的技术输出行为。2017年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10条政策,对高校院所的技术输出和企业的技术吸纳进行奖补。从奖补对象来看,目前仅关注高校院所和企业,而忽略了孵化器、中介机构、产业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平台;从认定方式上,仅关注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吸纳,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如中间试验、产业孵化等缺乏支持。

(2)高校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较弱,激励措施不足。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管理较弱,主要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中的定价管理能力差、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政策内容不完全匹配、科技成果独立投入市场较差、开展科研时不关注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激励,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关系不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对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促进作用不显著。

(3)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热情、接纳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且存在融资问题。从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需要经过技术原理构想、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以及产业化发展等过程。对于高校而言,许多科研成果尚处于“半成品”甚至概念阶段,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开发,需要资金、市场的支持。就部分企业而言,不愿意投入二次开发等科技转化中间环节,而是更偏爱在实际生产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科技成果。虽然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升级改造的需求,但专利技术买来后不好消化,面临技术升级难、培养接纳技术的研发团队难以及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导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5 对策建议

5.1 对技术供给方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目前,安徽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环境,应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方面有更大作为。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梳理、完善,统筹运行实施,形成高效、协同的政策扶持与运行保障体系。

(1)推行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下放与自主支配,支持高校院所获得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上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

(2)对不同性质的高校院所现有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摸底调研,引导高校院所建立适合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估和绩效评价机制。

(3)支持高校院所深入开展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5.2 对技术接纳方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1)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主营业务收入靠前的企业加快打造“一室一中心”;在企业评选、筛选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考评权重,引导其关注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研发经费投入高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帮助其集聚优秀研发机构、优秀创新团队和尖端科研攻关项目。

(2)完善政府金融扶持政策体系,扩大科技型企业受益范围。充分考虑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特点,建立能够辐射科技型企业发展全周期的金融扶持政策体系;科技部门与金融服务部门共同搭建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服务平台,政银合作,引导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发挥天使基金引导和示范效应,支持“三高”人才在安徽省创办科技型企业,解决科技型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5.3 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平台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1)支持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集研发、中试和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建设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平台,统筹规划建立和运营维护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为科技成果路演、评价、估值以及科技投融资、大数据挖掘分析、成果资讯分享等提供平台载体,进一步畅通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科技成果供需信息的交流渠道。

(3)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促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量与技术转移人员分配收益挂钩。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成果安徽省
成长相册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