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大豆新品种圣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25李春燕曹基秋王书平韩宗礼黄发领刘传祥
李春燕 曹基秋 王书平 韩宗礼 黄发领 王 孟 岳 鹏 刘传祥
(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嘉祥272400)
大豆起源于我国,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种植。2014年以来江苏省平均大豆种植面积在300万亩左右,江苏省大豆区域布局为淮北高油大豆主产区、淮南和苏南高蛋白大豆产区和鲜食大豆产区。淮南高蛋白大豆产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主要用于制作豆腐、豆浆、千张等豆制品,亟需蛋白含量较高的品种。
圣豆3号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以品系济5075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表现出早熟、籽粒商品性好、蛋白含量较高等特点。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00006),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该品种于2019年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申请号:20191005310),在2020年第4期《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予以公告(公告号:CNA032151E)。
1 选育过程
圣豆3号的母本济5075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新品系,该品系株高适中,分枝性好,抗倒性好,大粒,中熟,白花,灰毛,稳产性好。圣豆3号的父本郑9805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豫豆19/ZP965102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南片审定,该品种配合力好,抗病性好,籽粒偏小,高产稳产性好,但是其生育期稍长,籽粒商品性稍差,不适合商业化推广。
圣豆3号的选育过程:2009年以济5075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10年夏在山东嘉祥单粒播种F0,去伪存真后收获F1代种子,编号为10F1066;2010年冬至2011年春在海南三亚种植F2代;2011年夏在山东嘉祥种植F3代;2011年冬至2012年春在海南三亚种植F4代;2012年夏在山东嘉祥种植F5代,按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2012年冬至2013年春在海南三亚种植F6代形成稳定品系;2013年夏在山东嘉祥种植F7代,选择并收获综合表现好的优势品系;2014年夏在山东嘉祥进行品系鉴定试验。2015年夏在山东嘉祥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品系号为S15CB004,综合表现突出,暂定名为圣豆3号。2015-2016年参加山东圣丰种业组织的多点鉴定试验,2年产量均比对照品种增产极显著,表现为熟期适中、株型收敛、分枝较多且紧凑、抗倒性强、田间抗病性好等特点,推荐参试。该品种2017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组第1年区域试验,2018年晋级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组第2年区域试验,2019年晋级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组生产试验。
2 产量表现
2.1 产量比较试验及多点试验
2014年参加圣丰种业品系鉴定试验,亩产233.3 kg,比对照中黄13增产16.3%;2015年参加圣丰种业品系比较试验,亩产270.2 kg,比对照中黄13增产9.6%。
2015年参加圣丰种业组织的多点鉴定试验,平均亩产194.6 kg,比对照中黄13增产9.48%;2016年续试,平均亩产207.7 kg,比对照中黄13增产13.5%。2年平均亩产201.2 kg,平均比对照中黄13增产11.54%。
2.2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2017-2018 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2年平均亩产178.97 kg,较对照通豆7号增产2.39%。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28 kg,较对照通豆7号增产6.14%。
3 特征特性
3.1 主要农艺性状
圣豆3号属江苏省淮南早熟夏大豆品种。2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99 d,比对照通豆7号早熟14 d;株高59.9 cm,结荚高度14.3 cm;主茎15.1节,有效分枝3.6个;单株结荚55.7个,每荚2.1粒,百粒重21.5 g。紫花、灰毛、叶片卵圆形。籽粒种皮黄色、椭圆形、微光泽,种脐浅黄色,外观商品性较好。株型收敛,抗倒性好,落叶性较好,不裂荚。
3.2 抗病和品质鉴定
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7株系。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7年粗蛋白质含量为42.7%,粗脂肪含量为18.5%;2018年粗蛋白质含量为43.4%,粗脂肪含量为19.7%;2年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3.0%,粗脂肪含量19.1%。
4 主要适宜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区域
圣豆3号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
4.2 适时播种及苗期管理
该品种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适宜播期在6月中下旬;适宜行距40~50 cm,株距10~15 cm。播前晒种1 d,足墒播种。适宜播期每亩留苗0.8万~1.0万株,用种量4~5 kg;迟播或肥力较低的田块,密度适当增加。大豆2~3叶期,去病苗、弱苗和杂株,留壮苗、好苗,及时定苗。苗期及时除草,中后期注意防治杂草。
4.3 肥水管理
一般基肥亩用复合肥(45%含量大豆专用肥)10~20 kg,推荐实施种肥同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亩施3~5 m3有机肥或者鸡粪颗粒肥500 kg。花期根据植株长势亩追施尿素5~8 kg。花荚期和鼓粒期保持土壤湿润,减少落花落荚,保证荚粒饱满。多雨年份注意排水防涝。
4.4 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后出苗前喷洒金都尔、乙草胺等除草剂防除杂草;推荐使用金都尔,使用乙草胺会产生轻度的药害,一般一周后即可恢复。出苗后的杂草防治可以在大豆3片复叶、杂草3叶期使用,建议每亩用12.5%盖草能乳油35 mL加25%氟磺胺草醚40 mL,对水喷施,可同时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除草剂使用要特别注意不要增加剂量,不要重喷或漏喷,喷前检查喷雾设施是否有以前残留的其他农药,防止发生药害。
大豆生长期间如发生造桥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大豆卷叶虫、豆天蛾等食叶性害虫,可选用菊酯类杀虫剂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盐防治;米满防治甜菜夜蛾的效果较好,氟虫双酰胺防治斜纹夜蛾和大豆卷叶虫的效果较好。大豆生长期间如发生烟粉虱、豆蚜、灰飞虱、点蜂缘蝽等刺吸式害虫,可选用氧化乐果、吡虫啉、扑虱灵等内吸性杀虫剂。一般在大豆开花期(7月中上旬)开始每7~10 d防治1次,一般防治3~4次,最好防治4次,根据田间害虫种类搭配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如点蜂缘蝽发生较重应进行统防统治,大豆田的沟渠路边也应喷施杀虫剂,最好使用无人机进行大面积飞防,防止出现症青。
有的地区还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蛴螬。一般在播种前撒施毒死蜱颗粒剂或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杀死土壤中的幼虫。大豆生长期间可采用灯光诱杀和粘网阻隔的物理方法诱杀或捕获蛴螬成虫。
在整个生长期间注意防治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大豆花叶病毒病等常见病害。建议使用大豆种衣剂进行药剂拌种。
4.5 收获及储藏
人工收获需在大豆茎荚呈草枯色、70%~80%叶片脱落、种子达到半干硬、种粒已与荚壁分离、手摇动植株有响声时进行,不能过早也不宜过晚。
机械收获应在大豆植株完全成熟、豆叶基本落完后进行,一般在上午9:00后无露水时进行。选用的收割机要调大滚筒间隙,降低滚筒转速,防止籽粒破碎;收割机要选用弹性割台,防止割台田间铲土。
收获后的大豆要及时晾晒,达到牙咬能碎、含水量在13%~14%方可入库储存。如籽粒含水量大,进仓后易发热,降低种子发芽率,甚至发生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