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的财会监督思维
2021-12-25劳燕
劳 燕
(珠海创投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广东 珠海 519000)
在20世纪30年代的嘉陵江边,常见数个监工盯着一群纤夫拉纤。急流险滩之处,监工们更是前后奔跑并虎视眈眈。纤夫的纤绳稍有松弛,则遭受监工的鞭打。监工的严厉监督及纤夫的齐心协力,使得一艘艘货船得以平稳地逆水而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纤夫监督理论”。纤夫监督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财会管理环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社会,构建有效的财会监督体系,企业经营者不仅可以避免经营风险,还能发现廉政危机。
一、财会监督定位问题
目前企业监督通常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及监督等环节中,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更多体现为控制活动检查与实施。注册会计师是外部审计主力军,因财会信息表达方式多样化、审计能力及成本效益的变化,注册会计师审查不再注重财会信息舞弊性,更多关注财会信息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财会信息全面涵盖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信息,有助于判断企业资源配置情况,量化衡量企业经营效果。但现代会计准则的改革,让财会信息表达方式的选择,更多依赖于财会从业者职业认知及判断,导致财会信息的真伪难以衡量;因缺乏财会标准,估计与判断则成为会计人为操纵。因此,在企业管理多层监督体系中,侧重财会监督环节,确保财会信息真实,能有力支撑其他监督不偏离正确方向。
二、财会监督的多层次执行
(一)财会部门互控岗位不兼容
互控岗位不兼容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其要求经济业务需经过两个以上部门或人员参与处理,双方或多方的工作相互制衡、制约,避免发生舞弊或掩盖弊端的行为。财会部门作为内部数据汇集中心及对外输送数据的枢纽,应根据授权与执行、执行与记录、记录及监督分离等原则设置内部岗位,并明确其权责关系。各岗位应在依据规定程序完成审查、复核业务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合规性、真实性及完整性的基础上,将业务信息准确处理成财会信息。同时,关键岗位定期开展轮岗,移交工作落实财会部门负责人监督,有利于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监督功能共存
内部审计是企业为加强管理而专门设置的经济监督岗,独立性原则赋予内部审计岗开展审计工作时不应受第三方干扰,能相对公正、客观地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并督促整改。因服务内向性,内部审计程序相对简化;可根据需要及时实施审计;对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经营情况洞悉了解,能及时发现问题苗头,迅速与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并纠正问题。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已由单一的监督功能,扩展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督等环节,但财会监督仍应是整个内部控制环节中最重要的监督目标,关注内部财会制度的健全及有效性,监督其运行,有利于财会工作有序、合规地开展。
(三)外部监督体系引入
财会部门岗位互控及内部审计监督,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均受本企业制约,行政的依附关系使其独立性受到局限。外部审计因由独立的外部机构对企业财会信息进行验证,相对更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外部审计目前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因国家审计的审计主体、被审计单位存在特殊性,其审计周期及审计范围相对有限。外部审计的主力来自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使其审计报告只需对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负责,具备社会签证性。外部监督崛起的新力量为媒体及社会公众,虽不能保证其完全具备客观性、专业性和全面性,但其信息采集、发布的自由性及传播的及时性,能快速形成舆论压力并产生社会效应,从而使企业更加谨慎地处理财会信息。
三、财会监督的协同管理
(一)前端关注业财融合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财会工作树立服务保障的意识,密切关注生产经营环节各类信息变化,通过准确和可靠的财会信息,向企业提供分析跟决策依据。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壮大,企业面临的新型风险不断增长,并体现于财会信息中,财会监督要实现对生产经营的闭环监控,监督工作必须延伸至业务活动全过程。同时,业务部门可通过有效沟通,了解财会能提供的经营信息及业务工作应配合的协作要求。此时,财会监督与业务工作协同运作,企业运营跟风险控制同步到位,财会管理价值分析与控制职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过程注意财税互控
高弹性地在税收法规的范围内,对其有效控制及管理,有利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企业财会目标。税务管理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其核算资料一般来源于财会信息,企业可根据财税目标,调整涉税活动的经营方式,通过财会信息的处理,使税收目标最终融入财会账簿或报告中,财税融合能力的提高,可降低企业涉税风险。因税收核算起源于财会信息,财会信息形成过程如缺乏控制、真实性有待规范,则财会信息易于失真;而财会信息形成的多样化,加大了财会信息形成的控制难度,企业涉税风险随之提高。因此,企业需关注财会信息形成过程监控,完善财会监督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良好的财税协同管理。
(三)后期落实审计监督
随着财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财会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但经济实体驱利的本性,仍驱使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规律进行财会舞弊活动,或财会人员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谋取私利。此时,加强财会活动过程的日常内部审计,能促进组织内部对财会控制体系的恰当性、有效性评估并改进;而财会信息后期的外部审计,能驱使企业规范经济行为、遵纪守法,从而提高财会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审计监督的结果客观上帮助和解决企业防止错弊。审计监督的过程也是审计服务的过程,本着审计服务的精神,鼓励和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合理竞争,而企业经营越发合规,则审计监督越发关注审计过程的服务,从此促进社会经济更加和谐发展。
四、数字经济下财会监督创新思维
(一)财会监督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财会信息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其工作量大、出错力和效率均低;数据信息凌乱、分散、共享性差;数据传递过程中,易被非法修改或丢失;信息形式单一且滞后。上述弊端使得企业难以对财会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并给予决策。而财会管理信息化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环境实行财会核算、指标控制、差异监督、问题分析和智能辅助决策。管理数据化的转变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及传播,加快了财会管理时效,提高财会监管效能及资源使用有效性。
(二)信息化下协同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必经之路,其希望通过组织内部精细化分工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但分工的细化易于导致业财分离。财会管理关注信息转化前对凭证内容表面分析,而忽视业务经营实质;业务活动一味追求利益效应,忽视后期财税管理要求。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经营要求基于信息化基础上业财协同管理。业务流程设计考虑财会核算前置,加强业务端数据标准化监管,实现业务端到财务端的流程贯通,使财会信息最大还原业务实质;业务端通过财会数据语言,洞察业务经营状况,根据财会标准化监管目标调整运营方式。信息化管理的闭合周转,进一步提高业财融合度。
(三)信息化流程再造
过去企业管理遵从金字塔型的直线职能制,在顶端层次领导下,各层次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扁平化组织架构的出现,在企业管理规范化、岗位职责化、协作流程化的基础上,各界限不再清晰,使各岗位相对自由地解决沟通协作问题变得可能。信息化流程再造基于扁平化组织架构的管理理念,目的构建融合人、财、物、力、信息为一体的共享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释放财会服务,实现核算、监督、分析等过程自动化,并通过与税务系统的整合,实现“业、财、税”一体化管理。
现代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监督机制应运而生。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及财会管理,均由经营者实施与控制,外部监督者通过审计手段只能获取有限的数据。利益驱动下,如企业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规律,通过业财融合的方式进行财会舞弊,外部监督就难以准确衡量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及测定企业运营风险,而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就无法安全保全。在企业委托代理经营模式下,资产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应采取对应的委托运营激励措施,促使企业经营者的行动目标不偏离资产所有者的权益目标。此刻,经营业绩及监督控制的双重绩效激励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经营者为获取稳定的经济报酬或提高自己行业地位,在经营业绩及监督控制双重指标考核下,总会努力实现利润增长与财会风险控制的平衡,主动追求利润增长的同时,积极构建内、外部监督体系,进而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
结束语:
总之,健全财会监督运行机制,加强监督资源整合利用,推动监督方式创新,最终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得以持续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资产所有者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改变企业经营者运营思维,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打造动态化下“法、业、财”互动关系,不断提高协同监督效率及监督效能,促使企业营造出一个体制健全、合法经营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