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式多维度融合的机械类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2021-12-25江小辉丁子珊孙首群郭维诚

南方农机 2021年20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案例思政

江小辉 ,丁子珊 ,孙首群 ,郭维诚 ,钱 炜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0 引言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及模式的大背景下,博士毕业后大多数青年教师直接转换角色,开启个人职业发展的新路径。历年毕业的博士占据了当今高校新入职员工的大部分比例,随着高校青年教师引进及扩招、办学规模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开始加入这个集体中[1],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椒”。

新鲜血液的输入给高校注入了年轻与活力,也让学校在教学模式、科研方向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然而,随着大量青年教师不断入职,以及工作年限的增长,在此基础上,个人职业能力和方向的发展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如何发展”“如何提升”,教学科研的任务及压力从各个方向上蜂拥而来。在这股浪潮中,不断涌现了大批学术新星、教学能手、各类称号人才。在这些青年教师中,成功者不少。然而,在每年的考核中,仍有不少教师由于考核指标的问题,会存在不达标等现象,甚至最终离职。因此,如何在现行的体系及规则下,挖掘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4]。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作为学校传统的学院之一,自2013年以来每年引进的青年教师有10余位,随着大量名校毕业的年轻博士的加入,学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学科研的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然而,随着各类考核的要求增加,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满足学院各项发展指标的前提下,个人的发展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课题组以机械类专业为案例,探究机械类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为推广至其他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改革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工程人才,作为主力的机械类青年教师,如何在确保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前提下进行重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学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否有合格接班人,是学校事业稳步提升的可靠保障。因此,在当前教学、科研、思政等各类考核体系中,青年教师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权衡和有效提升自我价值,成为一个亟待研讨和探究的课题。

课题组以教学、科研、思政等考核指标为引导,开展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学术与思政等多维度融合的机械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力图以案例实践为佐证,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一套引导式多维度融合的机械“青椒”职业能力发展新思路,并为高等学校其他学科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 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从教学、科研、思政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融合,形成互相支撑、各有特色的能力发展的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新体系,亟须解决以下两大主要问题。

2.1 教学与科研互为基础,教研相长新模式的问题

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5],特别是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实际的工程经验和项目参与对于教学来说尤其重要[6]。由于机械类课程属于工程类,其中包括各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机械青年教师原来具备的工程案例经验并不足,如何将相关案例在教学中进行高度融合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此外,新入职青年教师的科研经验也不丰富,如何在原来博士研究方向中找到新主题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加速青年教师与一线企业对接,挖掘及整理各类工程案例,引入至课程中,同时从教学案例中,进一步挖掘各类研究方向,形成教研相长的常态化机制,是当前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之一。

2.2 “教学—科研—思政”三维一体的融合方式问题

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地方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支撑,也是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出思想政治素养过硬、道德品质高尚人才的坚实力量[7-8]。近年来,课程思政的要求已经逐步被广大师生认可,然而作为传统工程型的机械专业,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拔高思政元素,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较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同时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如何满足各教学知识点既符合传统大纲的要求,同时又能够在科研方向上有所关联,形成从长期融入思政要素的研究方向及创新型教学方法,成为另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 “教学—科研—思政”三维一体的融合改革与实践

3.1 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机械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意义及需求问题,课题组以机械类核心主干课程及科研项目为案例,结合实际的横纵向项目,进一步提升及凝练“教学—科研—思政”的三维一体机械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新方式。

结合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教学、科研及思政等方面,充分以案例为基础,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探究科研方向的发展与建设、思政要素的补充和提炼等内容。围绕机械青年教师的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实践论证等,从而形成案例导引式多维度融合的机械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新模式。

3.2 改革实践

3.2.1 紧扣教学改革需求,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9-10]。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从工程教育认证导向,以学生成果输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启发,积极融合教学和科研等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本身的职业发展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积极结合科研项目,开设科研项目课程,吸引优秀本科生加入课程,逐步形成了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深入融合模式。主动申报各类教改项目,主持学校2017年和2019年教师教学发展项目:工程案例及教育认证导向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机械制造课程改革与实践。同时获批2020年第二批科研项目课程“增材铝合金复杂薄壁件磁场强化支撑铣削的工艺及机理研究”,以及2021年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课程建设项目,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3.2.2 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提高科研能力深度

近年来,为了推动教学与思政等要素在科研中的深入融合,围绕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申请并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多力热场非线性叠加作用的薄壁件铣削残余应力重分布生成机理研究”(51505291)、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增材铝合金复杂薄壁件磁场强化支撑铣削的工艺及机理研究”(20ZR1438000)、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高新技术领域项目子课题等项目。以科研项目中的应用案例作为研究基础,吸纳本科生、研究生加入研究过程中,并反哺教学和思政改革,为机械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2.3 抓紧思政体系需求,推动思政要素提炼

理工科青年教师要以课程为依据,挖掘整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11-12]。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展了大量基础工作,从所教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等中深入挖掘,所选案例还参加了上海高校研讨会、上海市典型案例、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学校优秀案例报道,并荣获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大比武”一等奖。积极参加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融入科研案例、以教学改革为依托,打下扎实的思政基础。通过以竞赛和案例凝练为主的思政体系构建,加强与科研和教学的互通互融,有效推动机械青年教师在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为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 结论

教学和科研同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占据了工作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需要青年教师重点强化以科研案例式为导向,挖掘可以用于教学、同时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讲授方法。教师也能够通过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提升研究深度知识的维度,不断拓宽科研方向,有意识地服务企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教研相长新模式。

此外,在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形势下,随着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重点关注在现有教学知识和科研范畴内进行融合。尤其要以思政元素点为突破口,结合具体的科研对象,同时充分融入教学知识案例点中,进行融合补充,产生一定的联动效益,达到互补互长的有效局面,形成“教学—科研—思政”三维一体的融合机制。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