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优质米生产中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021-12-25曾自辉
曾自辉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邵阳 422211)
在水稻种植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难以取得水稻进一步的增产、增收。另外,传统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诸多问题,化学防治作为病虫害防治中的主要技术手段,化学药剂的盲目使用,给土壤环境带来了较严重的破坏,土地退化、土壤酸化、盐碱地等土壤环境问题的发生也不利于我国水稻产业的长期发展。我省的水稻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绿色优质稻米种植的基础上,省内的水稻种植多以单季稻为主,但受到水稻病虫害的影响,单季稻的收成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不利于我省水稻产业的稳步发展。
1.绿色优质稻米生产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1 提高绿色种植观念的认识水平
为了更好地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实现水稻的绿色种植,必须要先提升农民对绿色种植观念的认识。在水稻种植中必须以加强农业防治作为基础,丰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手段,通过综合防治来降低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绿色优质稻米的种植需要土壤环境的PH值保持在6.5~7.5之间,单纯依靠化学防治来解决病虫害问题,就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加重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而农药残留物质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农药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含磷的化学物质都会破坏土壤的原始物理性质,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
1.2 做好绿色优质水稻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绿色优质稻米生产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其中包含了大量水稻种植技术,如果不能保证这些水稻种植技术得到规范、正确地运用,就难以发挥技术对水稻种植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想要实现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就要先做好相关技术的推广宣传工作。基层单位必须落实好上级提出的相关政策与制度,通过成立领导协调组、技术指导组以及产品销售组等方法,促进水稻种植技术的革新,确保相关技术能够真正运用在水稻种植之中。在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就包括了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地病虫害的流行规律,按照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技术特点,做好对相关设备、器材以及新型农药产品的技术指导工作。
2.绿色优质稻米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点
2.1 水稻品种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必须在水稻种植的准备阶段做好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水稻的种植必须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以及气候环境等特点,选择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抗逆性更强的优良水稻品种,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有助于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难度,降低防治成本。根据我省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II优86、II优84、准两优527以及D优7号都是适合在湖南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这些水稻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中应用好这些优良水稻品种,有助于实现水稻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防控能力的提升。
2.2 整地工作中的病虫害防治
为了减少水稻早期阶段的病虫害发生,必须在水稻播种或插秧前做好对土壤环境的消毒工作。在水稻种植的准备阶段,进行整地工作的同时,要全面实行耕沤冬闲田和收割后早稻田的灭虫、灭菌工作,在整地工作中通过晒田来灭杀土壤中的病原体、害虫虫卵,整地的同时将田间存在的植物残株、病叶、残根等杂物全面清理,将杂物收集后统一焚毁处理,这样也能减少土壤环境中的病源,进而控制水稻病害的发生规模及致病菌的传播速度。另外,在播种前还要通过对水稻种子的浸种处理来对稻种进行消毒,避免稻种上携带致病菌或害虫虫卵。目前在对稻种进行浸种处理时,对早稻主要使用的是25%咪酰胺乳油2000~3000倍稀释液,完成对早稻稻种的浸种处理,浸种时间一般控制在24~48h之间,浸种完毕后晒干稻种即可,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恶苗病、稻瘟病。而对中、晚稻水稻品种的浸种,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1000~2000比例兑水稀释,一般1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即可浸泡2.5kg的稻种,经过浸种处理的稻种,能够有效避免苗期阶段稻蓟马、稻飞虱和细条矮缩病等水稻病害的发生。
另外,对稻种的处理也可以采用拌种处理的方式,使用旱育保姆拌种剂对稻种进行拌种,可以提升水稻的生长速度,也能获得增肥、杀虫、杀菌以及驱鸟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先对稻种进行催芽处理,当稻种出芽露白后,即可使用旱育保姆拌种剂进行保种,旱育保姆拌种剂与稻种的比例为1:4~6,拌种时的稻种必须保持湿润,旱育保姆拌种剂与稻种的比例根据水稻品种来调整,早稻品种的比例可调整至1:6,晚稻品种可调整至1:4。
2.3 育苗阶段的技术要点
在育苗阶段,要根据水稻品种,控制水稻的播种量,杂交早稻的播种量一般应控制在2kg/667㎡左右,而常规早稻的播种量应控制在5kg/667㎡,杂交晚稻的播种量控制在1.5kg/667㎡。由于目前我省水稻种植已经基本普及机械化水稻种植模式,在进行机械化抛秧时,要注意调整秧盘尺寸,早稻大田抛秧所使用的秧盘应为434孔型秧盘,抛秧控制在50~55片/667㎡之间;晚稻稻田的抛秧应控制在45~50片/667㎡之间,抛秧坑穴应保证在2万穴左右,每个坑穴保证有1~2棵秧苗。
2.4 水肥管理中的技术要点
为了促进水稻的生长,避免水稻早衰问题的发生,必须保证水稻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中,必须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如种植早稻品种,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应为6:2:1:1,而钾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应为4:2:2:2;而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氮磷钾的比例应达到1:0.5:1。如播种晚稻品种,其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应控制在5:2:2:1。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肥、微量元素肥的基肥配制原则,当水稻齐穗后,可对水稻使用磷酸二氢钾100g/667㎡、喷施宝10 mL/667㎡或氨基酸90g/667㎡作为叶面肥,将叶面肥兑水50kg,稀释后对水稻叶片部位喷施,每次施用要间隔2~3d,这样可有效避免水稻早衰,提升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要采用断水分次晒田的方法,提升水稻的有效分蘖数量,通过分次晒田的方法也能灭杀土壤中的致病菌、虫卵,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当水稻生长至灌浆期后,应采用干湿交替的方式进行稻田的灌溉、排水,这有助于提升水稻种粒的饱满度。
2.5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要点
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可在水稻种植中引入稻鸭混合种养的模式,在稻田内放养12~15只/667㎡的15日龄鸭子,水稻害虫、水草就能成为鸭子的食物,这样就有效控制了农业害虫的虫群规模,减少了田间杂草的数量,进而达到了治虫、除草的防控效果。稻鸭混合种养模式也有助于在稻田内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这对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的危害也是极为有益的。
另外,在稻田内布置一定数量的杀虫灯,也能有效诱杀对水稻产量危害较大的螟虫类水稻害虫,例如二化螟、三花螟等。杀虫灯的布置应保证其悬挂高度在1.5m左右,杀虫灯要每隔7d左右清理一次,清理昆虫尸体能让杀虫灯始终保持良好的杀虫效果。
随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已经出现许多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的生物药剂,这些生物药剂不会破坏稻田区域的生态环境,符合绿色优质水稻种植的农业发展要求。目前,比较常见的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生物药剂有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而防治钻心虫、卷叶虫以及稻飞虱效果较好的生物药剂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在使用时按照稻田面积,参照药剂使用说明控制用量,这样就能保证水稻病虫害的良好防治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稻种植中仍然要注重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降低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同时,加强对土壤环境的保护,更好地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水稻种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