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技术

2021-12-25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4期
关键词:病死猪流行性病猪

叶 华

(嵊州市黄泽镇人民政府, 浙江 嵊州 312455)

猪流行性腹泻病是一种对仔猪健康危害较大的猪类疾病,虽然该疾病的传染性较弱,病原体的传播速度较慢,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防治,也会在30d左右传播至整个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病的病死率较低,但可能引发其他猪类疾病,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仔猪的健康,阻碍仔猪的正常生长。有研究表明,患有猪流行性腹泻病的1周龄仔猪,病死率可达50%左右。为了保证养殖户不会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就必须掌握正确、有效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进而提高对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控效果。

1.浙江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省内各地都在坚持贯彻当地政府针对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意见。在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我省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截止到2020年底,省内拥有大型生猪养殖场已达到900余家,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30多家,增长比可达17%左右。饲养数量达到1万头以上的猪场及超大规模猪场已达到了230家,并且省内个体养殖户所养殖的猪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已在浙江省生猪产业中基本形成。

而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猪类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一些常见的猪类疾病频繁发生,发生频次以及疾病种类也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不能做好对猪类疾病的防治工作,就会严重阻碍浙江生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就包括对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治。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加强对常见猪类疾病的防控研究,根据对各县镇生猪养殖产区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规律,做好对该猪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这样有助于保证仔猪的健康生长,提高仔猪成活率,进而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稳定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猪流行性腹泻病的病原学与致病机理

猪流行性腹泻病主要是由于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观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蛋白结构,可以发现该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的蛋白结构相似。在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60℃的细胞培养环境下,病毒会在30min左右彻底失去感染力,病毒在4℃~37℃之间,PH值在5.0~9.0之间时,病毒都能够存活。在对该病毒的病原学研究中发现,该病毒并没有血凝活性。

在利用免疫荧光与透射电镜的观察检测方法进行组织样本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主要感染位置位于猪的小肠与结肠之中,而病毒的复制增殖主要在其绒毛上皮细胞浆中。当生猪接触到病毒后,病毒的复制增殖会导致正常的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健康仔猪的小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例可达到7:1,而感染猪流行性病毒的仔猪小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例会变为3:1。另外,感染病毒后仔猪肠道中的酶类活性会明显下降,失去正常的营养物质吸收功能,同时仔猪肠道内的渗透压也会明显上升,进而引发渗透性腹泻病症。观察感染病毒的结肠长皮细胞时,并未发现细胞组织有明显的变性。猪流行性病毒在小肠内的感染复制速度较慢,所以该疾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但猪流行性病毒在肠道内的复制增殖对仔猪肠道的上皮细胞具有严重的破坏能力,会导致仔猪不能正常地吸收饲料、乳汁中的营养物质,一些病程较长的仔猪还可能转为慢性疾病,进而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表现,严重时会导致仔猪的死亡。

3.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3.1 临床、病理的诊断

在对病猪进行临床及病理诊断时,首选是要观察病猪的症状表现,患有猪流行性腹泻的仔猪个体会排泄出黄色水样粪便,便不成形,测量患病的仔猪体温时发现,个别病猪的体温会在正常体温基础上提高1℃~2℃,多数病猪的体温无明显变化。另外,病猪的水样粪便会带有明显的恶臭气味,患病仔猪由于连续排泄水样粪便,也会出现严重的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如果不能及时为病猪补充营养液,可能会导致病猪死亡。如仔猪还处于哺乳期,或病猪处于育肥阶段,也会发生呕吐、精神不振的现象。

在对病死猪的病理学解剖检验中可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特征,从病死猪的体表可以发现,病死猪比健康的同龄猪体型更小,身体更加消瘦,有明显的脱水症状,同时身体或肛门附近还会附着一定量的黄色水样粪便残留物。将病死猪解剖后,可观察到其肠道内还会存留大量黏样或水样粪便,肠体有明显的膨胀表现,而小肠肠壁过薄,肠道系膜也有充血、水肿的病理变化,同时淋巴结也有水肿的表现。当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后,病毒的复制增殖会降低肠道中的酶类活性,进而导致病猪消化能力下降,在解剖中就能发现胃部会因消化不良而滞留大量胃内容物发酵气体,存在胃胀气的临床表现,剖开病死猪胃部,也能在胃中找到部分未消化的凝乳块,一些病情严重的还会在胃底发现有部分组织已经坏死。而解剖病死猪的肺部,也能观看到有器官出血或坏死的病理学症状表现。

3.2 对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

在对猪流行性腹泻病的患病仔猪组织样本的实验室化验分析中,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电镜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技术来完成对病症的诊断。

在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检测时,可以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DNA片段在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甚至数十万倍,这样检测人员就能直接通过肉眼来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病毒,进而完成对病症的诊断。

在使用免疫电镜法进行实验室诊断时,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病毒的结构与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就能判断出提供组织样本的病猪是否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而达到诊断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免疫电镜检测时,所使用的组织样本主要是从病死猪的肺部、胃部以及小肠中提取,这些组织中的病毒含量最高,更便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在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时,也可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测方法,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用于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抗体检测试剂盒产品,该检测方法的检测更加快捷,检测成本更低,所以该检测方法也是猪流行性腹泻的常用诊断方法,同时其也能用做对猪初乳中抗体情况的检测。

4.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4.1 强化仔猪的饲养管理

为了减少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必须通过加强对仔猪、猪群的饲养管理来达到预防的效果。如在养殖场中发现患有腹泻病的仔猪,应立刻终止投喂饲料,特别是必须停止乳清、脱脂乳等液体饲料的投喂,这样才能避免加重腹泻症状。对患有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猪个体,要注意提供充足的饮水,避免腹泻带来的脱水症状,当病猪的症状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后,重新投喂饲料时应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饲料,重新投喂的饲料投喂量要减少至原有的1/3。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仔猪圈舍的温度管理,保证猪舍内部温暖干燥,这样有助于帮助病猪减轻病情,促进病猪更快的康复,这对降低病猪病死率也有积极地影响。

5.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接种

为了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的发生,必须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接种工作,目前为仔猪接种的疫苗可以分为组织灭活苗以及细胞灭活疫苗。我国用于对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组织灭活苗主要由哈尔滨兽药研究所、上海农科院牧医所和江苏农科院牧医所等单位生产,该疫苗的接种剂量为1mL,其可以让3日龄仔猪形成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主动免疫力;而当仔猪生长至3~22日龄后,接种剂量可下降至0.5mL;对妊娠期母猪的疫苗接种剂量为5mL,这样就能让猪场内的猪群都能具备猪流行腹泻的抗体。

细胞灭活疫苗也能达到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目的,在接种细胞灭活疫苗时,要注意控制疫苗的接种位置,目前主要使用的细胞灭活疫苗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的二联灭活疫苗。该疫苗的注射位置为猪的后海穴,注射深度根据仔猪日龄来调整,3日龄仔猪注射深度要达到0.5cm,之后随着仔猪的生长,注射深度也要逐渐加深,直到成年猪的注射深度达到4cm为止。妊娠期母猪产仔前20~30d时,疫苗的接种剂量为4mL,而仔猪断奶7d后,要进行一次疫苗接种,此时的接种剂量为1.0mL,仔猪、育成猪的接种剂量均为1.0mL,成年猪的接种剂量应为4.0mL。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腹泻病的发生,会给生猪养殖企业、个体户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产业的稳步发展,为了提高生猪出栏率,保证仔猪的健康生长,在生猪养殖中就必须做好对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病死猪流行性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南安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现状与建议
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病死猪堆肥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堆肥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