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2021-12-25倪敏
倪 敏
(安徽省宁国市委党校,安徽 宁国 242300)
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近年来,宁国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基本情况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现辖13个乡镇、6个街道、10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020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3226万元,增长29.8%,实现各村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其中50万以上的村17个,占比16%。近年来,全市共有11个村实现分红,累计分红金额1330万元,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30元。连续三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在20%以上。宁国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表现在以下 方面:
1.1 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市105个村(含3个农村社区)实施清产核资,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权量化,实施成员界定,建立三会组织,在每个村注册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搭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出台了《关于推进村委会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功能分离、分账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议事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化运营。
1.2 建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发展合力
注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严把人选资格关,把品行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和人才选进“两委”班子,把能否带头致富,能否带领群众致富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的重要标尺。引导村书记担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形成党建引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格局。全市制定了《宁国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2019年—2022年)》,持续提出宁国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115”和“121X”行动计划,开出了资产盘活、抱团发展、政策支持、产业带动、服务增收等“5剂药方”,持续整合力量,强化帮扶,建立了市领导联系包保村集体经济帮扶工作制度,逐村制定帮扶措施,强化财政支持,整合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大力扶持各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1.3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内生动力,广泛开辟增收渠道
出台了《宁国市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若干规定》《宁国市激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指导意见》,不断激发村级组织创新发展的自觉动力。在推进薄弱村发展上,学习浙江新昌做法,充分发挥村协商委员会的作用,由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入股成立宁国市振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搭建市级集体经济发展运营平台,按照“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共同投资开发区优质项目,发展“飞地经济”,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提升优势村上,不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各村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各类群团组织作用,引进培育优质经营主体,对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包装,按照股份制要求,采取全资股份、控股经营、参股经营等多种模式开展股份合作。依托我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招牌,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在培育强村上。有条件的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建设各类物业,成立劳务公司、建筑公司等主体,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过实践探索,全市已逐步形成了5种典型发展模式。一是物业经济模式。一些城市开发的城中、城郊村,如:凤形山村、沙埠村,充分利用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征用土地的集体积累资金,投资建设综合楼、企业厂房,通过招商,实现物业租赁增收。二是联合经济模式。一些位置偏远,资源匮乏,自我发展条件和能力不足的一般村,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入股振宁公司,投资开发区项目。目前已有59个村入股公司,年收益率在7%以上,2020年有47个村分红213万元。切实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资源资金限制,长期发展缓慢的问题。三是劳务经济模式。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村,提供生产劳务服务和承接小型工程建设,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甲路镇甲路村成立劳务服务公司,年增收15万元;四是旅游经济模式。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村,依托优势资源,引进经营主体,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通过资源参股、资源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港口镇山门村景区2020年门票收入77万元;中溪夏霖村每年旅游资源参股分红20万元。五是资源经济模式。宁墩镇南阳村依托苗木产业,引进长广公司,将集体房屋出租,同时结合公司产业基地实施农发项目,每年按项目实际投入的2%—3%实现集体增收。
1.4 严格监督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出台了《宁国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的意见》,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预审制,提高集体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建立了市纪委对基层党组织延伸巡查的党内监督,农业农村部门两年全覆盖的审计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的民主监督,推进建立“银村直联”和“腾讯为村”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群众适时监督的全方位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
2.存在问题
2.1 经济发展层次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2.1.1 发展质量不高,造血功能弱。从2020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结构分析看,全市3226万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中,公墓收入、沙石出售收入、土地增减挂项目服务收入这三项收入不可持续,占比35%。同时,在10-50万元的村里,有24个村主要经营性收入是一次性的,随时都有返回到10万元以下甚至5万元以下的可能,在50万元的村里有1个村的主要经营性收入不可持续,有滑坡的可能。
2.1.2 两级分化比较严重。50万元以上的1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93万元,占比56%,而10万-50万的88个村的收入共计1433万元,占比44%,且一次性收入在50万以上的村中只占到17%,反映出强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更加优化,而一般村的造血功能更弱。
2.1.3 收入较为单一。发包和出租收入占比24%,长期投资占比26%,一次性收入占比36%,其他项目性收益占比仅14%。从以上数据来看,全市大多数村靠“资源饭”维持现状,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承包、出卖集体土地、果园、山林、水库和一些基础设施等资源获取经济利益。这些村经济收入来源过分依赖于低层次、规模小、结构单一的产业,对环境破坏影响大,管理粗放落后,效益又很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旦市场波动,经济效益就滑坡,势必会导致村集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
2.2 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了,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大局。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和发展观念滞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导致了村集体经济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2.3 招商难度大、融资困难,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近几年,由于村一级招商引资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政策措施、投资服务体系等软硬环境上无法与市(县)、镇级相比,虽经努力引来一些客商前来考察、咨询,最终能够成功落户的没有几家。更何况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保护资源,报批开发用地的手续严格,村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在融资方面,银行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村集体贷款难度更大。
2.4 管理能力弱,优势发挥不明显,不利于突破性发展
2.4.1 存在资金闲置现象。全市账面资金超过100万的村有25个,账面资金8729万元;其中账面资金超过500万元的4个,账面资金3679万元,其中账面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2个,账面资金2552万元。
2.4.2 村级债务有增加趋势。从前期村级债务调查情况看,全市村级经营性债务265万元,公益事业债务686万元(包括应付款项)。
2.4.3 村集体经济投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有些村的资金投资到企业实现保底收益,存在资金风险;有些村投资项目的投入回报率较低。面对以上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村干部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只是注重依赖于一些发展层次不高、集体机动收入低的产业。另外,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村财务管理混乱,应收取的各种承包费收不上来,外欠也没有及时收回,一些重大开支不合理、随意性较大,导致集体资产流失,影响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村干部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偏弱,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寻找出路,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没有抓手,突破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不足。
3.对策分析
3.1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不难想象,一个村子,如果集体经济一点收入和实力都没有,村级组织就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那就更谈不上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敢打硬仗的拼劲,投入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伟大实践中。
3.2 强化人才支撑,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障。当前,我市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多数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我们的一些乡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安徽省共认定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58万人,仅占农村常住人口的5.4%。所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方面我们要留住农村自己的人才,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也要引进人才。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强化人才支撑,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障,基础在党员,重点在书记,关键在班子。党员是村党支部的“血肉”,村支书是党支部的“舵手”,支部班子是引领农村发展的战斗团队。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有血有肉”、有“航向”,倡导“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发展村集体经济,做好农村发展治理各项工作,党支部要始终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党员、书记、班子三个层面狠抓自身建设,确保落实政策不打折扣、不走形、不变样。
3.3 选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
首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思路创新。要从过去局限于办工业企业,扩大到开发所有能增加集体收入的项目上,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劳务输出等;发展形势从单纯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扩大到以提高集体实际收入为主、灵活多样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如通过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合作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以强村为依托,连带贫困村等方式,加快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大力发展新型区域合作;通过创办和发展科技推广示范田、集体经济带头田等方式,积极创办各类新型科技园区;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新型龙头企业带基地,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其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应以集体参股的形式,参与开发土地、山林、矿产、水库等自然资源,兴办绿色产业,逐步消化村级债务;即使各方面都不突出的村,也要积极搞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服务,集中集体力量解决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实现集体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
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村集体财务监督。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和建立考核机制,不断激发村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快出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应千方百计管好“集体的钱”,建立健全相关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同时,发挥村民代表、理财小组和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为群众谋福利,提高村集体的凝聚力,为发展集体经济打下良好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