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成效与对策研究
2021-12-25刘学锋纪祥龙
刘学锋 孟 浩 纪祥龙 刘 娟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济南 250013)
山东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政府推动制度、体系、技术落实,链接农户实现区域优势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对接企业实现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是科技助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的试验田,产管并举实现优势农产品整建制提升的大示范,产业链条延伸助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有效推进了全省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水平提升,在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实现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现状的调研,阐述了当前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山东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厚重、农业精品品牌认知认可度高等优势,积极引导农业加快向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持续发展,有效推进了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的实施。
(一)整体发展规模截至2019 年底,山东省绿色食品有效使用标志企业1 561 家,产品数3 763个,原料产地监测面积70.83 万hm2。累计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 个,总面积27.04 万 hm2,创建主体涉及 8 个市 的 20 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占全省涉农县(市、区)总量的15%,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创建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全省绿色食品原料产地监测总面积的38.2%,有效保证了绿色食品加工型企业原料供应,积极推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调整。
(二)基地结构分析全省创建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粮食类原料基地8 个,总面积 16.03 万 hm2; 瓜果类原料基地 7 个,总面积5.47 万 hm2; 蔬菜类基地 3 个 ,总面 积 3.41 万hm2; 油料类原料基地 1 个,总面积 1.47 万 hm2;茶叶类原料基地 1 个,总面积6 666.67 hm2; 以上几类绿色食品基地规模分别占全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总规模的59.3%、20.2%、12.6%、5.4%和2.5%。从创建原料基地整体来看,基地类型基本覆盖了区域种植业大宗农产品; 从基地内部结构看,瓜果类、蔬菜类原料基地创建数量偏小。综合考虑绿色食品加工需求和品牌效益,粮食类基地应保持目前态势稳步持续发展,瓜果类、蔬菜类基地应为未来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同时,因地制宜推进油料和茶叶类基地建设。
二、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及成效
山东省在绿色食品基地创建推进方面,充分发挥县域优质主导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抓好制度落实和技术标准实施,严格抓好过程监督和关键因素管理,确保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取得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一)抓好组织管理体系运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多的系统工程,完善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是落实基地建设各项制度和技术要求的重要保障。山东在基地创建过程中,要求省级必须统筹好优势资源,市级做好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县级人民政府必须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建设工作。同时,成立专门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落地实施,并具体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基地各有关乡镇、村社须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确保整个基地创建组织管理体系高效规范运转。
(二)抓好环境设施基础保障所有创建单位均须建立基地保护区,不得在基地方圆5 km 和上风向20 km 范围内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 “三废” 污染。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和提高基地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做好旱能浇、涝能排,加强基地道路建设,确保各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科学规范高效落地。如淄博市临淄区政府,在绿色食品小麦、玉米基地创建过程中,以 “循环、生态、标准化” 为目标,在全区开展生态环境提升工作,累计投入5 亿元,全方位立体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三)抓好生产标准规范落地山东省绿色食品基地创建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组织化、标准化要求严。创建县均成立县、乡、村、户层层参与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3 级有技术管理簿册,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引导基地推广 “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基地区域分布,进行统一编号,建立各自的生产管理档案、农户档案,确保原料产品质量可追溯。桓台县作为粮食主产县,实施的统一上茬机收和秸秆还田、统一旋耕、统一深耕、统一再旋耕、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本茬作物收获、统一接茬作物机械播种的 “十统一” 循环标准化生产模式,有力提升了基地生产组织化标准化水平。
(四)抓好农业投入品管控目前,山东省所有农业县市强制实施农药经营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 “两项制度”,针对绿色食品生产,大力推广县域内实施市场准入、农药备案、连锁经营、统一配送、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确保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高效实施。如滕州市在原料基地创建过程中,基地办按照平均每666.7 hm2基地设立一个专供点的比例,在各基地所在镇建立了多处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农资专供制度和连锁配送服务,常年负责基地生产所需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另外,创建单位建立了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制度,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检验检测体系或依托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对基地投入品的检验检测。
(五)抓好基地创建效益提升在绿色食品基地创建过程中,山东以生产基地为枢纽,有效衔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农户,充分发挥原料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提升。例如,淄博市临淄区在基地创建过程中,推行以 “绿色食品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原料基地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 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整合当地粮食加工、畜牧养殖、调味品加工、食用菌生产等企业资源,使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各自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打造了一条绿色食品企业生态循环产业链,每年为企业节本增效3 000 万元。东明县小麦基地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对接模式,每kg 小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0.1 元,直接带动农户整体增收2 000 余万元。
(六)抓好体系队伍高效服务依托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同时,配备村级技术员,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监督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对基地创建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基地生产农户开展专门培训,确保基地生产技术要求落实到位。依托县、乡两级农业执法队伍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原料基地质量监管服务,设立村级质量监管员,负责生产一线监督。另外,采取 “市里检查,省里抽查” 方式,以市级为主体,落实原料基地常态监管措施,严格把守质量安全防线,扎实做好基地年度检查和产品抽检工作,做到基地年度检查工作100%实地开展,积极落实好国家安排的年度抽检任务,并把绿色食品基地列入全省农产品例行监测范围,确保绿色食品基地监管工作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10 多年的发展,山东省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我国先进省市相比,与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
(一)发展比例失衡山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发展规模占据了全省绿色食品基地总规模的近5 成,但基地内部各类型结构比例失衡,瓜果、蔬菜类基地建设数量、规模以及占比均偏小,影响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效益提升。
(二)常态监管不够基地创建涉及面广链长,风险因素分散繁杂,严格落实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落实全程质量控制需要系统性常态化监管,仅靠绿色食品系统队伍实施监督管理,实现常态化监管难度较大。
(三)投入方式单一目前来看,绿色食品基地创建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创建县县级财政,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地创建标准落实要求,大部分创建县只能依靠当地农业部门去协调,融资渠道不宽,投入方式过于单一。
(四)技术研究滞后当前,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基地建设所需的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制度理论体系建设相对缓慢,基础性技术和制度性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力度不够。
四、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对策措施
绿色食品基地创建的未来发展应着眼农业绿色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引导宣传、制度保障、成果转化、效益提升等诸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创建水平,有效推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基地创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对质量兴农提出了明确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作,将基地创建作为重要目标任务,列入多项发展规划和考核内容。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未来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政策宣传和工作引导,对省域内绿色食品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及时发现绿色食品发展好的、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产业化组织程度高的县(市、区),进行点对点宣传,引导其开展基地创建工作。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基地发展内涵,拓展基地创建外延,把绿色食品基地创建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举措,长期不懈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严格创建标准,夯实基地发展基础实施绿色食品基地创建,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要严把创建关口,从规划到实施到创建效益,必须严格落实创建标准,夯实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基础。要严格坚持 “5 个基本条件”,即创建县级政府有专门工作机构,对基地创建有规划措施和经费保证; 基地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有绿色食品发展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创建预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 农产品生产者具有建设绿色基地的需求。要认真坚持 “5 个基本原则”,即 “政府推进,产业化运营” 原则; 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原则; 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衔接原则; 投入多元化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基地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
(三)突出常态监管,保障创建质量效益创建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职责部门的确立,为基地的规范创建和严格监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在绿色食品基地质量监管方面,扎实做好年度检查、年度抽检等日常监管措施落实,统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整体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地监管手段,切实保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牢固树立 “创建就是监管” 的大监管意识,充分认识到“创建好”是为“好监管”“监管好” 打基础的,要切实抓好生产全过程监管,尤其是农业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可追溯有效性监管。通过例行监测、年度抽检、敏感时段关键产品抽检等,切实用好检验检测刚性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树立和提升品牌积极形象,提高民众认知认可程度。此外,要坚决督促好加工企业与创建基地的对接与运转,持续推动产业链条延伸,确保基地建起来,群众带起来,企业用起来,产业做起来,效益提起来,进而不断打造新的生态循环链、产业融合面,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四)实施项目融合,扩宽资金投入渠道绿色食品基地需要系统的综合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投入,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主动去对接农业农村有关项目,如农业农村部开展的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就是要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多抗耐逆新品种,带动大面积区域性均衡发展,促进种植业稳产高产、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这个项目就与绿色食品基地创建融合度很高。再如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深松整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农民培育等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耕地轮作休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项目,都是绿色食品基地创建需要聚集融合的项目,与这些项目实施资源资金共享,势必大大提升基地创建水平。
(五)强化技术研究,提高绿色成果转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是发展绿色食品基地的关键支撑,推进绿色成果转化是绿色食品基地创建的核心要义。强化绿色技术研究与推广,一方面要围绕绿色食品基地创建所需,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技术推广等单位的科研力量,形成科研队伍运行常态化。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内涵,拓展工作外延,把绿色食品基地创建最大化地与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融合,与现行农业绿色发展项目融合,争取尽快把绿色食品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纳入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科研项目库。另外,要进一步加大绿色技术集成与推广,依托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开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技术的集成示范,进而加大绿色食品技术推广力度,形成基地对周边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