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发展战略研究

2021-12-25胡广欣孙德生韩玉龙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年1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农户基地

胡广欣 孙德生 韩玉龙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哈尔滨 150036)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食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规划绘制好“十四五”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蓝图,对于确保绿色食品长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黑龙江的省情、农情和 “绿 (绿色食品)情”,在分析“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 “十四五” 时期绿色食品基地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路径,以期对今后绿色食品基地发展提供思路。

一、“十三五” 期间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 期间,黑龙江省按照 “政府主导,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程化监管” 的模式,大力推进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全国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企业和农户收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打造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基地群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大力提升标准化基地集中度,在全省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机制先进、效益显著的标准化基地群。到2019 年底,全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498 万hm2,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5个、446.3 万 hm2,分别占全国的 35%和 43%。其中水稻标准化基地170.7 万hm2,占38%; 玉米标准化基地 90 万 hm2,占 20%; 大豆标准化基地132 万 hm2,占 29%。同时创建一批蔬菜、马铃薯、黑木耳等特色产品标准化基地。

(二)构建了一个较全面的产业格局依托绿色食品基地,通过狠抓 “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由 “原字号” 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链条不断延伸。截至2019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 040 家,年加工量1 660 万t,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产品3 400 个以上,形成了绿色米、豆、菜、菌、乳、畜等 14 个产品系列。鼓励大型企业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高绿色化度,牵动基地发展。全省联接绿色食品基地的龙头企业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77 户,订单原料达到90%以上。引导企业直接参与建设和管理,增加投入,“反哺” 基地和农户。仅2015 年以来,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在基础建设、技术培训、生产物资等方面投向基地的资金就达2 亿元以上。

(三)建设了一个较完善的标准体系按照绿色食品基地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全省制定各类绿色食品技术操作规程78 个,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 各地按照规程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明白纸”“操作历”,并与推荐使用、禁止使用的投入品清单和标准化基地生产技术要点等资料一并下发到基地和农户,确保农户能懂、会用,自上而下构建了较完善的标准化基地技术体系。按照 “省训师资、市训骨干、县训农户” 的模式,大规模开展标准 “入户到田” 工程,年培训基地农户 2 万人(次)以上,基地标准“入户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有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基地创建的生产力。

(四)培育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基地品牌以市场为导向,由偏重“田间地头”向突出“市场品牌”转变,不断加大基地与市场对接力度。组织基地产品参加绿色食品大型展销活动,特别举办黑龙江 (北京)绿色食品年货大集,直接推动基地产品与市场深层次对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利用专版、专题报道等形式坚持宣传基地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培育叫响基地品牌,扩大基地影响力。仅最近两年,全省就依托标准化基地引进新加坡益海、中粮生化、上海光明、吉林皓月和东方集团等15 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黑龙江开发绿色食品,直接拉动基地面积增加20 多万 hm2。目前,绿色食品已成为黑龙江最靓丽的农业名片,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健康放心农产品的代名词,铸就了“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的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

(五)构建了一个比较健全的管理机制黑龙江省通过长效机制建设,把 “产出来” 和 “管出来” 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期对绿色食品基地开展环境抽检,分别于 2014、2015 年对 2004 年以来创建的466.9 万hm2基地 (含有机基地)的土壤、水两大类21 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结果均符合环境标准要求。以 “投入品” 监管为重点,通过管市场、管执法、管技术、管网络、管检测和集中管等综合性措施,在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集中区域,统一管理,联合控制,把影响标准化基地质量安全的各项因素管好、管住,确保不出任何差错。坚持把着力点放到机制建设方面,在进一步健全完善 《基地管理办法》《生资市场管理办法》 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省农业农村厅名义下发 《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等文件,组织开展 “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管理提升行动”,在基地的基础建设、生产管理、农企对接特别是质量监管方面不断细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六)成为多方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综合效益日益凸显,80%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对接不同程度地增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尤其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了土地产出和效益; 生态效益日益明显,全省基地主要土壤环境指标和江河水质均优于周边地区,农田灌溉用水中氨根和亚硝酸盐含量均无显示,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水平。

二、“十三五” 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 “十三五” 期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并成为各地吸引外部投资的一张 “王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但也存在 “大而不强” 且综合效益尚未达到预期目的等问题,亟待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基地建设水平还不够高种植业方面,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具有灌溉能力的基地相对较少,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还表现在基地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大路货”和“一般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基地产品 “同质化” 较为严重。特别是绿色玉米、大豆、水稻等大宗产品缺少专用品种类,与龙头企业对专用原料旺盛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在养殖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养殖基地与绿色饲料基地建设相互脱节,全省绿色饲料基地建设远未满足养殖基地发展需求。由于基地建设存在差距,导致生产开发整体效益比较低,基地农户难以从中获得较多收益。从调查情况看,建设基地更多还是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1 kg 大宗绿色原料的价格仅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0.2 元左右,一些农户并未因基地实现较大幅度增收。

(二)企业对基地牵动能力不够足首先,与基地对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导致原料转化率低。全省绿色食品原料产量每年达2 500 万t 左右,但实际加工量只有1 400 万t 左右,有近50%的优质原料仍以“原字号”销售。其次,企业加工规模不够,实力不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值超过5 000 万元的仅占20%左右,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仅占15%左右,对庞大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难以形成有效拉动,基本处于一种 “小马拉大车” 的尴尬局面。此外,企业产业链条也较短,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直接导致绿色食品总体附加值水平较低,更没有通过精深加工,把绿色食品基地内在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并形成强大的绿色经济优势。

(三)“重建轻管” 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确保基地健康长久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但总体看,基地管理仍有一定的薄弱面,“重建设、轻管理” 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的基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精,责任心也不够强,对基地农户生产指导不到位,存在闲时松,忙时抓等问题。基地管理与农技推广、科研院所等专业部门工作指导联系不够紧密,新品种、新技术难以及时有效推广; 也有的基地规范化程度不够,制度不完善,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有力的约束等。

(四)农企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目前基地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模式主要有4 个层级,一是半松散的 “买卖型”,基地农户主要对接合作方以国有粮库、供销社、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属于一种“半松散型” 的利益联结形式; 二是半紧密的订单契约型,农企双方经过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三是较为紧密的合作型,一般以龙头+合作社+农户为组织结构,三方共同合作经营某个农业品种,并按照合同约定,各负其责,各得其利; 四是紧密的股份合作型,基地农户以自己的耕地、资产入股主体,并成为股东,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产业链上的收益。从调查情况看,现阶段前两种联结模式占主导地位,后两种特别是紧密型联结模式则只占一小部分。农企之间利益联结总体不够紧密,就导致大多数基地农户难以分享产业链上更多的收益。此外,目前基地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检测监管等工作多数仍由政府唱主角,企业参与基地的主体作用没有有效发挥,有待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突破。

三、“十四五” 期间绿色食品基地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四五” 时期,要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要求,以推动落实乡村战略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监管水平,注重科技支撑,厚植文化底蕴,完善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一批质量标准高、管理机制先进、功能示范作用强、品牌形象彰显和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到2025 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66.7 万hm2,比目前增长3.3%; 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33.3 万hm2,比目前增长20%。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应实现6 个方面的目标。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 “产出来”与 “管出来” 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严格全基地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是严格执行产地环境标准,坚持对基地的土壤、水、空气进行检测和环境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禁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突出管好、管住 “投入品”,在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集中区域,统一管理,联合控制,确保生产基地投入品安全; 进一步强化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 《基地管理办法》《生资市场管理办法》 等规章制度,切实形成靠机制管人,靠制度管事的良好格局,进而全方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使其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示范性基地。

(二)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地生产标准能力,紧盯全球农业发展先进水平,突出 “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形成 “安全标”+“优质标”+“营养标” 相互补充的标准格局;大胆创新基地的建设方式和方法,依托基地优势及时引进农业新成果、新品种,进一步提升基地产品的质量、产量与品质; 强化基地基础性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政策供给,加强基地 “互联网+”、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基地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三)提升农户生活富裕水平积极运用政策、经济和法律等综合措施,进一步释放和扩大基地的潜能,让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基地发展的成果,加快实现 “生活富裕” 的目标。要引导基地农户围绕市场调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品种,循环发展,提质增效,通过“种对路”增加收入; 大力提高基地农户组织化程度,逐步把握农产品定价的主动权,通过 “卖得好” 增加收入; 引导农户通过联合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可以分享基地发展成果。同时,注意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在基地设立加工企业,推动农户多环节、多渠道增收。

(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切实引导各地依托绿色食品基地的资源、品质和品牌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黑龙江省开发绿色食品,不断扩大生产总量和产品总量规模,形成绿色食品加工群体; 引导企业紧盯国内外市场,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的深加工产品和系列产品,特别是开发儿童营养食品、老年营养食品、妇女保健食品等营养健康类绿色食品,推动绿色食品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延伸,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的内在价值; 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全方位、密集型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扩大黑龙江省标准化基地影响力,培育品牌,树立形象,得到国内外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知、认同。

(五)促进农村 “三产” 融合发展以绿色食品基地为依托,鼓励生产主体大力推动基地与各类要素融合,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为带动农村产业融合的 “标杆”。主要是推动基地内部产业融合,依托基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 “鸭稻共作”“鱼稻共生”“蟹稻共育” 和 “蛙稻共成” 等模式,积极探索保护和改善资源,加快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推动基地横向融合,引导主体开发基地功能,通过基地+旅游、基地+康养、基地+文化教育等模式,打造一批融基地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基地纵向融合,引导基地联结主体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绿色原料加工内部多层次融合、多环节增值,不断增强标准化基地的生机活力。

(六)促进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把基地建设与农业 “三减” 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采用农艺措施解决病虫草害,增施农肥、生物有机肥料,使用生物农药,切实杜绝高毒、剧毒、高残留、残留期长农药进入基地,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 把基地建设与 “美丽乡村” 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动农村 “厕所革命”,实现生活垃圾、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切实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把基地建设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山水林田路桥涵综合治理,深入探索出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四、实现 “十四五” 发展战略的主要路径

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通过采取系统化、工程化等综合性措施,切实优化和拓展实现 “十四五” 绿色食品基地发展的路径。

(一)大力推动基地建设提档升级以粮油、蔬菜、山特、水产品、食用菌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提升基地生产、管理和科技水平,增强产能,提升品质,打造一批绿色食品优势基地群。即分别以黑龙江省南部、东部和三江平原西南部等地区优势水稻产业带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群;分别以绥化、齐齐哈尔和农垦北安、九三分局等部分地区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群; 分别以大庆、齐齐哈尔和双鸭山部分地区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杂粮杂豆基地群; 以大兴安岭和伊春等地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山特产品基地群; 以哈尔滨、牡丹江等地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蔬菜以及经济作物基地群。通过培育一批基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切实放大典型效应,带动全省基地 “提档” 升级。

(二)大力提升基地产业化水平注意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外向型企业与绿色食品基地对接,形成牵动基地发展航母;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在基地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吸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领农户推进标准化生产能力较强的合作社进入基地建设领域,切实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以蔬菜、杂粮、山特、水产品等特色产品为重点,鼓励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挥行业领头作用,按照标准开展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品品质,扩大总量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注意推动基地产品开发工作,重点是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促进 “原字号” 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 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开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大力推动“粮变粉” “豆变芽”“ 肉变肠”“果变汁”等产业项目,提升基地产品附加值; 积极推进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把基地的内在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尽快形成经济和发展优势。

(三)大力强化基地品牌建设要突出培育重点,积极培育优质稻米,优质专用马铃薯、果蔬玉米以及大豆等粮食和豆类基地品牌; 乳、肉、禽等畜产品基地品牌,食用菌、浆果和蜂蜜等山特基地品牌。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把精品理念贯彻落实到基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 提升品牌文化品味,通过举办绿色食品高层论坛,加强理论研究等形式,不断增强基地品牌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告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体公益性宣传,打造黑龙江绿色食品基地品牌。要积极推动基地产品营销创新,主要是大力推进定向销售,引导基地主动与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各类企业食堂等用户建立长期的产销定向关系,构建互利互惠共同体; 大力推进产销直通,采取 “生产基地+直供直销”“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 等模式,引导生产者将生鲜农产品,以直供直销对接的形式,与蔬菜水果专营店、专柜和专区进行对接销售基地产品,建立长期的供销机制,并通过这一平台直接与消费终端对接; 大力推进网络营销,鼓励扶持基地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鼓励有条件的营销主体利用直播带货等无接触新型营销方式,以多种方式为基地产品进入大市场寻求 “出口”。创新举办与参加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展会,把基地产品销遍全球。

(四)大力推动基地标准体系建设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绿色食品基地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完善升级标准体系,重点是在强化安全标准制定的基础上,加大高质量、高标准技术的推进力度。一方面,要引导各地制定带动产业升级的优质标准。结合绿色、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基地的打造、培育,支持认证主体研究制定一批影响力大、技术领先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将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带动产业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适应现阶段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加快研制一批营养品质及分等分级标准,推动其优质化、高质量发展。

(五)大力健全完善基地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监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 “以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 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 进一步强化监管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基地各项监管制度,加强对基地环境抽检以及产品抽检,建立 “退出” 机制,及时取消不合格基地的资格; 要进一步完善行业诚信机制,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稳步开展诚信评价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性建设,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基地产品 “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农户基地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我的基地我的连
什么是绿色食品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