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对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研究
2021-12-25聂敏初
聂敏初
(湖南省隆回县桃花坪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 邵阳 422200)
我国作为一个水稻生产及消费的大国,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稻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水稻的产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也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尽管我国对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越来越多的丰产品种被农业研究工作者们培育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水稻种植生产活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许多产区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种植效益,都在实施大面积水稻种植这种模式,而在此基础上高强度的施用化肥、农药,都给当地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土地退化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化肥、农药盲目施用的问题,就会让水稻产区内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受到不可挽回的破坏,这对水稻种植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对水稻种植技术做出优化调整,通过技术的改进来改变水稻种植产业现状。
1.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1 注意水稻种植的环境温度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环境温度,水稻的生长状态与外部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其中环境温度对水稻的生长状态就有着较大的影响。环境温度、土壤温度会影响到水稻的出苗率,也会影响水稻插秧后的成活率,而温暖的生长环境也会更好的促进水稻的生长。但是,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也会提升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就必须要平衡好温度与湿度的关系,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合理选择水稻的播种时间,根据温度的变化通过灌水、排水的手段来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状态,尽量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1.2 水稻的田间管理
在水稻播种后,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水稻生长状态,进行施肥、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有利于水稻更好的生长,例如当水稻秧苗生长速度减缓,存在营养不良的表现时,通过及时地追肥就能补充土壤肥力,让水稻能够获得更充足的养分供应,进而更快的生长。而这项工作就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只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肥料进行科学的配比,合理选择施肥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料的作用,让水稻获得最佳的生长状态。而在进行除草、病虫害防治时,只有根据杂草品种以及病虫害的具体种类,给予更有针对性的用药,才能发挥出农药的除草、防虫、防病的功效,避免农药的盲目施用造成的防治效果不佳、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
2.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对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效果
2.1 早稻田间管理技术
对早稻进行田间管理时,需要做好对水肥的管控,通过控制灌水量来调节稻田内的水位,这样有利于促进早稻的幼穗分化,提升早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在水肥管理工作中,当早稻进入幼穗的分化期后,即可采用低水位-湿润土壤-晒田的方式来实现对稻田内的间歇性灌水,而低水位的意思就是当早稻进入孕穗期后,将稻田内的水位高度控制在2~3cm,这样既满足了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也能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技术手段也主要被应用在水资源紧缺的水稻产区中。而为了更好的促进水稻秧苗生长发育,在水稻即将抽穗前,可根据秧苗生长情况适量追施尿素肥,也可对其叶片喷施叶面肥;尿素肥的具体施用量一般控制在2~4kg/667m2之间。
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长危害较大,为了保证水稻产量不会受到病虫害的损害,还必须重视对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而在水稻病害方面要做好对稻瘟及纹枯病的防治。
2.2 一季稻田间管理技术
一季稻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产区比较常见,而一季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时,对水稻的播种时间有特殊的要求,在同一季节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环境温度、天气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一季稻稻田进行分类管理。
对已经栽种一季稻的稻田要进行重点管理,在早熟油菜留茬后栽种早中熟的一季稻时,一季稻多处于返青至分蘖期,此时进行田间管理必须重点关注提升水稻秧苗的成活率,通过灌溉稻田的方式,在田间形成水层,进而保证水稻插秧后的高成活率。当水稻秧苗定植后,根据稻田实际情况,调整水位,逐渐降低水位直到露田为止。遇到干旱天气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当旱情过去后,再向田中灌水恢复水位。另外,在水稻分蘖期内,也可对一季稻追施分蘖肥与穗肥,促进水稻分蘖,所用肥料可选择尿素肥与氯化钾,尿素肥施用量为6kg/667m2,氯化钾施用量为4~5kg/667m2。当水稻处于返青活棵期时,可在水稻插秧后的7d内使用5~6kg/667m2的尿素肥。
而即将进入雨季前,必须进行抢墒栽插,以充分利用起降雨给秧苗带来的好处,在此基础上,采用灌水-整地-插秧的方式,也能提升水稻秧苗的栽插质量。当秧苗生长过高时,可割掉部分秧梢,这样有利于减少水稻的有效分蘖时间,给大田插秧作业创造更多的时间,这有利于增加稻田的亩穴数。在进行田间管理时,要根据秧苗生长情况以及土壤肥力,及时进行追肥,通常要在4月底完成播种、插秧,同时追施适量的提苗肥,秧苗栽种5d后,即可在稻田内追施7~8kg/667m2的尿素肥。
2.3 水稻控肥技术的要点
为了更好的保证水稻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必须最大限度的让水稻获取养分的供应,所以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首先要优化控肥技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水稻产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控水稻氮肥用量,这对水稻产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水稻种植时,氮肥更容易随水体流失,施肥时间与施肥量安排不合理,就会造成大量氮肥的浪费,也会导致水稻出现过多无效分蘖,从而降低水稻的成穗率。因此,在水稻生长前期,必须通过水稻控肥技术的应用,调整氮肥在肥料中的比例,而当水稻生长至中后期时,应在追肥中提高氮肥的比例,这样就能显著提升氮肥的利用效率,这样水稻产量反而会大大提升。
3.水稻种植技术中控苗、控肥以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优化调整
3.1 对控苗技术做出的优化调整
为了更好地培育水稻秧苗,在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中要加强对控苗技术的优化调整,通过优生优育的手段培育产量更高的水稻秧苗,让水稻产量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水稻分出的无效分蘖较多这个问题,这不仅严重浪费了肥料,也不利于水稻群体形成良好的结构性,同时水稻无效分蘖过多也更易发生倒伏现象。因此,必须做好对控苗技术的优化调整,根据水稻产区的实际情况,调整肥料配比,安排播种、插秧时间,这样才能将肥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
3.2 对控肥技术做出的优化调整
而在水稻种植的控肥技术方面也要做出深入的优化调整,做好对水稻各生长阶段对养分需求的农业研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对氮肥的实际需求,合理配制肥料,调整氮肥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比例。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下的氮肥施用方法,合理调整水稻生长早期阶段的氮肥比例,配合相应的控苗技术,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而进入到水稻生长中后期后,在提高氮肥的施用量,以此达到增粒增收的种植效益。
3.3 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优化调整
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也要打破以往单纯使用化学防治的传统,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农药的使用。例如在水稻稻田内应用其稻蟹混合种养、稻虾混合种养以及稻鸭混合种养等模式,不仅能够通过淡水生物、禽类动物来控制害虫虫群规模,也能在稻田内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减少致病菌的滋生。还可以通过引入赤眼蜂、青蛙的方式,实现生物防治,在田间悬挂灭虫黑光灯来消灭对水稻有较大危害的蛾类害虫,这样就能让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优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水稻种植技术做出优化,让水稻种植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水稻种植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实际生产活动之中,要根据水稻产区的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对水稻的田间管理进行合理调整,以此为水稻种植扫除一切破坏性因素,实现水稻种植的最大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