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2021-12-24戴翼翼
戴翼翼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形式上和教学成果上仍然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改进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并不断使该项课程的独特魅力为学生所认可。本文就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1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容和目标的总体思考
1.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
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三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旨归就是给课程树魂,只有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才能“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向”。结合课程特点和《纲要》要求,本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心理发展规律,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正确对待和处理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之处
2.1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过多地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上,更加重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的补救措施和之前的心理问题预防策略,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掘学生潜能不够重视。
2.2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在高职院校,不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兴趣不大,这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乏味造成的。大部分教师在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往往都会选用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套路”,教師往往“自说自话”,学生缺乏参与感,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3 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目前我国高职心理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大多采用的仍然是立足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模式,而缺乏实践性和对学生心理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疏导,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出现一定偏差。如果采用这种更偏重理论性的授课模式,学生即便了解了相关知识,也并不能有效地应用到现实心理情境中,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意义不大。
2.4 缺乏科学评估
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也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往往是通过论文形式或个案分析的形式来进行的,甚至是直接进行理论知识考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也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3.1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在设计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时,还要注意个性化特点。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要有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疾病干预等手段。每个高职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下咨询心理咨询师。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高效地学习,才能更积极地生活。
3.2 师资转变:由“一专多能”发展成“多专多能”
首先,加强学习意识。局限于国内应试教育模式及师资力量短缺,当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专职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人数较少,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老师兼任的,多数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甚至还缺乏任教积极性。对此,高职院校要加以重视,通过建立相关的引导和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深化学习理念,让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新方法、新技巧、新手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专业基础。其次,增加培训方案。针对教师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学校还可以组织培训,邀请校内外资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讲座、研讨、交流等,不断拓宽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渠道,通过这些形式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和较高能力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3.3 教学方法:由“纸上谈兵”变为“致知力行”
一,渗透式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主动地发挥心理元素的作用,将心理渗透到教材当中,通过课内外相结合、专业化和课堂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教材本身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传授同频共振的目的。二,专题主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划分为多个专题,如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心理测验、“525心理健康主题月”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填鸭式教育,减少纯理论讲解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增加学习效率、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3 教学评价:由“一锤定音”变为“综合评价”
一,评价标准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在从事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多元地评价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对学生有一个形成性评价。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自我学习并成长,因此教师不仅要树立坚定的理念,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口笔试相结合、观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科学地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二,评价具有针对性。传统的课程教育评价只关注学生成绩,但是新的教育评价应当包含客观检测的数据,譬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次数、出勤率、准确率及作业的提交次数、重复率和课堂外的互动次数等。通过监测这些客观数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并据此对学生进行反馈。
结束语: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常建常新,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一是课程思政在呈现形式上,要继续研究学生的话语体系,使用高职学生习惯表达方式,使其更易被学生接受,提升课程吸引力;二是课程思政在素材上要实时更新,要将贴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需求的崭新思政素材融入教学,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更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力玉,王玉强,郑春雨.关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