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鲁迅
2021-12-24蒋元明
蒋元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评价一个人,如同看风景,视野角度不同,结果自然有差异。而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鲁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关于鲁迅,如今有一种时髦的说法:鲁迅被长期神化了,走下神坛,也是一个凡人,而且细看,还一身的毛病,什么脾气大,火气旺,跟谁都过不去,结果,火大伤身,五十几岁就死了——如此谈论鲁迅,未免太輕率了。
想起中秋节晚上,遥望夜空,月亮又大又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向往与祝愿。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文数以万计。但是,当人类借助飞船到月球一看,看到的却是坑坑洼洼,毫无“圆”的感觉。
近看和远看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近看,容易只看到局部,看到一点一滴;远看,看的是整体,是总的轮廓。而且,“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还有漆黑的夜晚,这不是月亮圆不圆、亮不亮的问题,而是时节、气候、环境等变化造成的不同视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是人们的眼睛有局限。
再说鲁迅,近看:长衫、小个,短须、手指夹着烟。远看:56岁的人生,呐喊、彷徨、横眉、俯首、战士、民族魂;700万字的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文学史、考古、书法、美术……哪一个看法更真实、更全面?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远看历史人物,是把他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比如鲁迅,将之放到中华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上去看,他是一个醒目的坐标,是一座丰碑!假如远看一棵大树之后,再走近看,那一枝一叶就更生动了,虽然也会见到一些枯枝落叶,那又怎样?值得大惊小怪、捶胸顿足吗?
“远看”,也不是我的发明,记不清是哪位先贤讲过这个意思。鲁迅曾致信老朋友曹聚仁:“现在许多的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略小节而取其大”,就是一种“远看”!怎么看待和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位历史人物,“远看”可获整体感知。最忌盲人摸象,触到一点就以为是全貌,得其一点就妄下断论。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祖、奠基人。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给我们以信心和勇气。这就是鲁迅在今天的价值!
历史长河流过百年,经过湍涛细浪的激荡沉淀之后,逐渐显露清晰的脉络和走向。今人观鲁迅,比其同时代人,应该更客观全面,这样更能触摸到精神实质。评论其他历史人物,也自当如此。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