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影响孤独症儿童大肌肉动作的实践研究

2021-12-24王昕刘映莲

人民音乐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动作儿童运动

王昕 刘映莲

殊教育辞典》中说:“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干预特殊儿童的某些行为、表现,以达到缓解或康复的作用;而子方向上,是某种更突出的核心特征,包括社交障碍、重复的刻板行为、狭隘的兴趣以及孤独症儿童常常伴有的动作发展迟缓或存在障碍。

美国精神病医生里奥·坎纳(Leo Kanner,1943)?譺?訛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到:“孤独症患者存在各种运动的差异,他们没有采取预期的姿势,并且像‘一袋面粉’那样姿势被动。虽然一些孩子表现出熟练的精细肌肉协调能力,但有些孩子在步态和运动方面显得笨拙。”相较于其他感官通道,孤独症者更偏好听觉刺激(Blackstock,1978)。甚至,有些孤独症儿童在节奏、创造方面的音乐反应能力与同龄人无差。不仅如此,对动作的控制与训练,有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连接。

本研究中的音乐教学以节奏元素为核心,反复强化学生在音乐的坐、走、跑、跳活动中的肢体协调和动作控制力,培养学生自身的身体意识、平衡感、空间感、力量感、方向感、拍律感等;加强学生们、亲子间、师生间的合作意识以及自我和他人身份认同感。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以孤独症儿童粗大动作(大肌肉群)为视角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研发、综述适用于孤独症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或迟缓的测评工具及方法。上海市“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的研制,解决了我国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工具少的现状。“孤独症儿童运动技能测评研究综述”中,对MABC-2、BOT-2、PDMS-2?譿?訛、TGMD-2和ZNA?讁?訛运动测评量表的介绍和分析,为动作干预的相关实践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工具。

其二,从体育运动的视角,以大肌肉群运动为干预目标,探讨体育活动对孤独症儿童能力的影响程度。一项以20名7岁感统失调的孤独症男童为对象的研究?輥?輮?訛显示,经过为期40周的训练后,样本的位移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提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与两种能力相关的对应性和科学性。此类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运动干预与某种(些)能力存在正相关。动作的改善,影响的不仅仅是动作能力,在动作的学习、完成和控制过程中,患儿综合表现同样有所提升;第二,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明显,干预方案因人而异更有效;第三,干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三,国内学者普遍认可音乐教学在孤独症儿童障碍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多见对此价值和意义的思辨,而实践研究中更偏重关注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情绪调节,动作研究不多,但显示成效显著。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九次会议上曾报告了“通过音乐的节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运动的结构和动机,帮助他们学习走、跑、跳,促进他们更自如、有节奏地运动,进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综合学习能力。”在此类研究中,一是缺少对音乐教学方法与动作之间相关性的分析;二是大部分实践研究中看不出具体音乐教学实施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可持续的实施方法。

国外以孤独症儿童和音乐方法为对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行为和语言方面。以音乐为干预方法关注孤独症儿童动作发展的研究同样不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节奏与特殊儿童运动系统关系的研究;另一类是音乐与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动作影响的实践研究。

一直以来,“节奏”就是神经科学领域探索音乐与康复之间关系的核心。早期研究中,听觉律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有着丰富的生理基础,帕利采夫(Paltsev)和埃尔纳(Elner),罗西尼奥尔(Rossignol)和麦尔维尔(Melvill)以及埃莫拉耶娃(Ermolaeva)和博格斯特(Borgest)的早期研究都證实了大脑听觉和运动区域之间的丰富连接,听觉中的节奏可以带动运动能力的发展。在阿托萨(Atoosa.S.G.A)?輥?輰?訛等人的研究中显示,音乐可以通过影响大脑的连接性改善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运动功能,在运动干预研究的两组对比中,音乐实验组平衡能力、双侧协调和上肢协调能力的提升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有节奏的听觉提示可以激活孤独症儿童小脑发育异常的区域,甚至可以提供可塑性适应激活其他区域。

可见,音乐刺激的可预测性可以改善动作,运动的改善也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其他领域功能的发展。同时,前期文献也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具有可借鉴性的研究视角和工具。本研究在某少年宫特殊教育部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实践教学,动作发展是教学目标的一条枝干,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孩子每阶段的动作达成度和协调性以及对身体控制能力的改善程度基础上进行调整。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广州市某少年宫特教班的12名6—12岁的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7名,女孩5名,入班前均由正规医院确诊为孤独症。教学开始前,通过观察、评估量表和家长访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动作发展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和音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与家长保持密切交流,以适当调整和细化教学内容,并尽量做到关注个体差异。

(二)实施目标

教学实施目标侧重于干预者被试的大肌肉动作,包括同向和反向运动、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能力。通过核心稳定地坐,跟随音乐速度平稳地走、均匀地跑,对手臂的控制与移动,上肢和手眼的协调训练,采取丰富的多感官刺激,综合视、听、说、唱、动作、记忆的方法,尽力调动学生全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积极的情绪,加入到有的放矢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三)实施内容与形式

本教学以综合性且多元的音乐内容为实践载体。通过律动、打击乐器演奏、歌唱、音乐聆听活动的形式,对节拍、节奏、速度、强度、音高、结构等音乐要素进行动作感知与表现。调动大肢体的“动”是关键,通过身体律动将音乐中的听觉元素进行动作视觉化,在模仿、合作、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地完成听、唱、动、奏,提高动作模仿能力、改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克服刻板行为,并逐步形成身体的拍律感。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音乐活动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在《粗大运动发展评估(第三版)》(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了《音乐活动粗大动作观察表》,包括同向和反向运动、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三部分。同向和反向运动主要在坐姿中完成;位移运动包括坐、走、跑、跳、垫步跳;物体操控能力包括双手接球、击打固定乐器。每个子维度包括三种程度指标,不能完成为0分,他人协助完成为1分,基本独立完成为2分。

(五)实施过程

1. 教学实施情况

教学一共持续三个学期,每学期15个教学周,每周1次课,每次60分钟,课上全程由家长陪同。课堂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上课歌、主题活动、下课歌。因此,学生对课堂结构是熟悉的。

上课歌和下课歌环节基本固定。教师和学生围圈而坐,教师使用打击乐奏唱上课歌和下课歌《我们的小伙伴》,一边唱一边点名。这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下课仪式感和安全感,加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并引导学生意识到同伴的存在。

“动起来”是主题活动的核心。整体实施分为同向与反向运动(大动作同向活动、大动作反向活动),位移运动(四肢协调活动、走位活动),物体操控能力(手眼协调活动、乐器演奏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个人独立完成、与同伴共同完成、与父母共同完成。

2. 教學实例:

(1)同向与反向运动:

通过音乐中的“坐姿游戏”训练学生双臂、双腿同向、反向运动的控制能力。师生围圈→教师跟随音乐双腿伸直→学生模仿

“每一个人都有一双长长的腿,同学们动动自己的双腿,模仿老师”。

在“长长的腿”和“长长的手”的游戏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在音乐中反复练习同向动作。“小星星的腿”和“小星星的手”,将同向动作迁移到双腿和双臂反向伸直和打开,在音乐中反复练习反向运动。学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动作后,进行结合音乐的同向与反向运动组合练习。比如,节奏打击乐《快乐非洲鼓》和歌唱《非洲歌》课例中,师生围圈,并用大肌肉动作组合(半蹲、双腿反向打开并向左右移动、双手同向上下移动)跟随节拍、速度。并设定个体差异目标,带动高能力的学生加入。

(2)位移运动:

教学初期,位移运动以四肢协调和简单走位为目标,教学手段以“示范-模仿”为主(见图1)。

学生独自或在父母辅助下不断提升动作的完成程度。音乐特征与动作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比如《最好的未来》,学生跟随教师,在主歌与副歌部分做不同方位的单人律动,间奏与合唱部分是变换位置的双人活动。音乐中的恒拍和速度变化,锻炼了学生对动作速度的控制力;边跳边唱,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情绪的表达。学生基本独立完成初期走位后,开展以情境带入的进阶走位活动。

物体操控运动:鼓圈是训练物体操控运动的有效教学形式。击鼓(或小打击乐器)的动作,需要大肌肉的协调、控制以及手眼配合(见图2)。

“鼓圈”穿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也是每学期最后一课的固定活动。该活动除了促进学生的大肌肉动作发展,也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听、看指挥,根据指令进行动作的即时反应以及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能力。以《走走停停》为例,教师是鼓圈的引领者,学生使用乐器跟随教师的脚步。教师的步伐从缓慢和零散到有节奏型的规律。教学后期,高能力的学生可以成为鼓圈的引领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5.0对观察评价的数据进行了重复测量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教学对同向和反向运动、位移运动、物体操控三项能力成绩存在显著影响(P<0.05),具体表现为每次观测的能力成绩都有所提高。

此外,男女生的能力变化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直以来,干预运动障碍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的主要方法之一。众多对比研究和个案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在调节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方面卓有成效。本研究证实了音乐与“动”的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动作达成度和动作控制能力。音乐中的动,不仅利于改善患儿的肢体协调,更不可忽视的是“节奏”,有组织性、有规律的节奏能够更好地引导患儿的运动速度、运动节律感和运动中的准备与控制。

音乐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动作学习的过程,即使短时间的节律性运动,亦可促使大脑可塑性的形成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动作延迟,是因为过度依赖本体感受反馈来维持姿势稳定性?輥?輱?訛。在有效的干预后,患儿将不再需要依靠自身接收的感受来提高他们的运动平稳性和动作质量。在有节奏的听觉刺激作为前馈因素的训练中,音乐为运动控制提供反馈,患儿在音乐中可以预测动作的输出,进而连结“感知—行动”。这将促使患儿不会过分依赖本体感受反馈,动作更有效并流畅。因此,在以内隐的情感控制和复杂的社交能力为干预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改善外显、具有即时可见变化的动作。动作与心理状态以及神经结构之间必然有着强烈的联系,不仅如此,生理体验也能够激活心理感觉。

动作的完成程度是儿童能力发展和神经系统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密不可分。动作的发展能够为患儿其他能力的提升打下稳固的基础。将相同的动作重复设计到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并不绝对的不断重复中,动作的达成路线就会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潜意识会将动作达成的各种信息自动排列组合,并且在音乐的节律感训练中,形成动作输出的有序性和预见性。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Kanner, L.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Nerv. Child 2,(1943).pp.217-250.

Blackstock,E,G.Cerebral asymme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infantile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Childhood

Schizophrenia,8,(1978).pp.339-353.

赵玉、胡晓毅《孤独症儿童运动动技能测评研究综述》[J],年第1期,第36—41页。

《儿童动作发展成套评估工具(第二版)》(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2)

《布尼氏动作精熟度测验(第二版)》(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2nd Edition,BOT-2)。

《皮博迪运动机能测评工具(第二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2,PDMS-2)。

《粗大運动发展评估(第二版)》(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2,TGMD-2),该量表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戴尔(Dale A.Ulrich)教授于1985年编制,反应儿童粗大动作发育水平。

《苏黎世神经运动评估》(Zurich Neuromotor Assessment,ZAN)。

裴晶晶、袁雷、李学恒《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 觉统合功能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第527—532页。

Ermolaeva,V. Y., & Borgest, A. N.  Intercortical connections of the auditory areas with the motor area.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1980).10, pp.210-215.

Atoosa.S.G.A , Malahat.A , Mehdi.A.Z The Effect of  Movement Activities in Synchronization With Music on Motor     Proficienc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dvanced Medical Sciences and Applied Technologies,Vol.3,No.4,61-68.

Schmitz, C., Martineau, J., Barthelemy, C., and Assaiante, C.  Motor control and children with autism: deficit of   anticipatory function? Neurosci. Lett. 348, (2003). pp.17–20.

[本研究系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音乐训练模式应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探索与效应》(15YJCZH176)的研究成果]

王 昕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映莲  广州市荔湾区少年宫教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动作儿童运动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不正经运动范
留守儿童
疯狂的运动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