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课后服务 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
2021-12-24邓广平
邓广平
日前,教育部提出2021年秋季要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地处城乡接合地带的小学怎么利用资源开发课程,提高“三点半”课后服务的实效性,让家长放心、让学生真正受益?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做出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巧借资源,开发丰富课程
1.深入调研,充分了解
学校教导处先开展“三点半”课后服务网络问卷调查,向全校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家长真正的困难与需求。家长们对学校的调研与将开展“三点半”课后服务的意向,表示很期待。有部分家长也提出了看法。
接着,学校还对全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师的教学特点与特长等做了摸底与筛选,为“三点半”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充足准备。
2.宣传动员,统一思想
在家长理事扩大会议中,学校中肯地谈到了“三点半”课后服务的起因与愿景。家长们提到有些地方的“三点半”课程,存在内容安排单调、特色课程师资缺乏、教学环境匹配度低以及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三点半”课后服务落到实处。
3.巧借资源,开发课程
学校课程根据年度课标,结合学情,制订基础夯实课程。课程全部由主课教师承担,长短课、大课小课,均由学科组自定自选。如低年段以识字、绘本为主,侧重训练学生听与读的能力。六年级倾向于知识点的巩固,为此学校成立了一个新的基础夯实班级,个别班酌情配备助教,协同学生管理,把基础服务落到实处。
针对个性化服务,学校本着“公益为先、教育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興趣爱好。学校场馆宽敞规范,能基本满足教师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综合自评,理性选择
“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同样,没有哪两个学生的兴趣与性情完全相同。学生基于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在选择时容易跟风。这个时候,正确合适的引导尤为重要。
学校班主任成为“综合评估师”,按照“宣传介绍—自主填写—评估交流—终极调整选项”的步骤进行,让学生能大概率选到喜欢又比较合适的个性班课程。“自主选择单”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大胆选择。班主任富有指导性的评估调整,让学生初步学习客观、冷静、全面地了解自己。选择以后,至少一个学期不再更改,也能使学生懂得责任感的重要性。
二、不断优化,竭诚做好服务
1.督导机制,跟踪效果
学校建立督导机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重点以导为主。两名行政人员为一组,每日不定时巡查,督促师生按时到达所定场地,确保学生的衔接安全。对课中的检查,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师德、教学态度、敬业精神,还要通过课间短时访谈,了解学生当堂课的收获。
2.及时指导,展示交流
如果没有对专业、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诊断、评价与指导,教师将难以延续热情。针对基础性服务执教者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特点,督察组采取座谈会、茶话会、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把脉指导,做到真正地授之以渔,让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3.多维评价,科学助力
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检查发现情况,明确方向,找出差距,促进发展。对课后服务效果的评价,不能单一,必须是多维与立体的。学校采取巡查、师生自评、家长满意度网络评比、督察组集中打分等多种方法进行。
如基础性服务,重在扎实地打牢基础,落实学生疑难问题的辅导,让学生当天的所学能基本得到“消化”,这就需要通过小检测、访谈来进行。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中个性化服务门类众多,更不能以一个标准评价,甚至课堂氛围、常规纪律也要区别对待。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我要学”的意识入脑入心。
信息技术也推动着课后服务评价的发展。学校利用“微智”平台,及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点对点发送给家长。开展学校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如何满足家长的差异化需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