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主题式学习提质增效
2021-12-24张树臣
张树臣
主题式学习强调“做中学”,可以锻炼学生信息搜集与加工处理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主题式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常用学习方式。
然而,在一些主题式学习中,由于学习手段单一、学习工具不足、学习时空受限,导致学习所需的资源信息量不足,教师指导效度不高,同伴交流渠道不畅,学生体验不深刻,学习效果不理想。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教师主动依托信息技术探索线上学习,为解决主题式学习的困惑、实现提质增效带来了有益启发。
一、依托信息技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主题式学习的实施需要在课程标准指引下,围绕结构化内容摄取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加工、运用,形成清晰的学习信息,最终完成主题学习任务,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生动学习体验。信息技术是对这些海量数据与信息实现快速、有效整合的最佳工具,是开展主题式学习、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不可或缺的手段。
首先,依托网络快速搜集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主题的研究现状、成果,进而确定当下需要学习、探究的有效目标与实施路径,增强学习的挑战性、深刻性,提升學习的获得感。
其次,运用网络及信息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信息中快速筛选主题式学习所需信息,了解主题内容的演进过程。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增强对问题的判定与解决的科学性。
倘若条件允许,学生还可借助VR/AR技术,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更多主题信息,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扩展信息容量,增强信息比对,加快信息整合,为思考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让主题式学习变得内涵丰富、生动活泼。
二、依托信息技术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主题式学习中,团队合作学习很重要。缺乏同伴互助,个人的主题式学习容易产生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学习浮于表面等问题。恰当选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小组合作效率,营造学习氛围,促进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小组学习中,可以借助微信群、视频会议等方式,围绕学习主题、学习难点,随时分享交流、启发思维,打破面对面交流在时空上的束缚。指导教师应将常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主题式学习辅导的一项内容,指导学生事先熟悉、掌握。同时,教师需要对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进行必要辅导,指导他们根据主题式学习的进度与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云”端交流,增强合作学习效率,体验信息时代的团队合作力量。
三、依托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指导效度
教师指导是主题式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伴随式指导,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主题不跑偏,学习方法、探究方式正确有效,科学性问题及时得到指导。
1.优化方式,增强指导实效
教师可通过微课等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有效指导,激发学习兴趣,支持知识建构,促进思维发展。比如,针对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注意事项,录制精巧的微课进行在线共享;针对学生取得的过程性数据、信息、初步成果等,在线进行群体性或个性化的判别、辅导、分享,就关键环节在线示范,或录成微课在群中分享,供学生随时学习、改进。在线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面对面指导时间不足、辅导不充分的缺陷。
2.快速沟通,增强过程性指导的协同性
针对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多门学科教师可以随时在线进行内部沟通,根据主题学习的需要,分别提供在线辅导内容,增强过程性指导的协同性,节省面对面教研共商的时间。同时,可对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达成共识,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综合指导的最大合力。
四、依托信息技术放大学习展评效果
主题式学习的展示与评价,是激发学习热情、总结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这些展示交流,可以是阶段性的成果分享,通过微信群等晒出学习进度,分享学习方法,展示初步成果,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也可以是终结性的展示评价,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相关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异地师生多元参与、多维交流,帮助学生深化问题的思考,拓宽学习的辐射面,提高主题式学习的绩效。
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在线完成主题式学习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及时生成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综合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问题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可以评选学习之星、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学习方案等,让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的展示评价拓展时空、提高效率、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