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思维素养的培育
2021-12-24杨军民杜良云
杨军民 杜良云
科学精神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最突出的是思维素养,它决定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统帅着问题解决的水平深度。教育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科知识的重构和思维素养的培育。在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学科(以下简称“思政学科”)教学中,应始终将思维过程摆在学科教学的核心位置,注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达到灵动思维的境界。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学科思维素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形成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并非自然科学的专利,思政学科是不乏创造性思维的。我们要针对思政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习惯,初中阶段重在发现,即发现学生兴趣和学科特长;高中阶段重在了解学生的需求、薄弱点、闪光点,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有本领、有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思政学科各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己任,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学生课前自学,先练后学,充分发现问题;课堂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深入探讨新问题,教师讲在疑点、难点、热点处;课后参加实践拓展,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发散思维有时需要独立思考,有时需集思广益,采用“头脑风暴”,在不考虑可行性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能被认同、被采纳,最后总结出结论。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材料的多层次分析法、主体的多换位分析法、理论的多方位分析法、事实的多角度分析法、联系的多指向分析法,从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经过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思路必然会越来越广。
发散思维主要包括联系型发散、迁移型发散,通常要借助逻辑思维来建立“连接关系”,主要靠“类比”、迁移进行。训练学生联系型发散,关键是寻找不同知识点的相对性、相关性、相似性。训练学生迁移型发散,则要在知识网络中从条件、角度等方面思考,实现信息转移,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结构性分化趋于明显等重大变化,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生通过迁移发散,可以认识到不同市场主体的应对策略。
逻辑思维。如果说发散思维组成“副线”,那么逻辑思维就是“主线”。思政学科教学与考试经常要运用分析法,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来建立相应的“关系”。分析法通常“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即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一步步地寻求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例如,论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首先要假设该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分别研究原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规定的内容、制定和修改程序及其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看它们的成立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达到已知结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可通过对各种事物进行质疑的过程,来了解事物的不同侧面及其内在联系。在思政学科教学中,要精选、精编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训练他们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理解并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培养其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和识图(表)能力,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在思政学科教学、听课时,不时遇到学生不会答题或者回答不全,主要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例如,回答经济生活问题,不懂得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组织答案;回答文化生活问题,不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解析。
如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那就要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高中生而言,首先要上好哲学课,哲学本身就是关于智慧的课程,能为高中生思维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在其他模块教学、复习中,运用演绎和归纳、抽象和具体、联系法、发展法、矛盾分析法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不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初中阶段还不能直接进行系统的哲学教育,但也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单一孤立的眼光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法治思维。法治思维要求中学生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它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中学生要实现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以法治眼光、法治方式想问题办事情;从小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懂得依法履行职责,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真正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理直气壮地上好道德与法治(政治)课,一要普及案例分析法,将法治新闻引入课堂教学,用最新的立法动态、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法、尊法、守法,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律和制度的严肃性,维护他人和组织的合法权利;二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拟宪法宣誓、模拟法庭活动,带领学生观摩庭审过程,开展法治宣传,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要以评促学,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学科素养评价机制,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督促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用宪法精神和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法维护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行为。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即严谨的思考、明辨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清晰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一个学和问的过程,通过学习思考,提出问题,可以产生自己新的想法。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表达不同观点,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寻求并尊重教材理论和观点,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又要倡导质疑、逆向思维,鼓励学生树立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批判思维的品质。
在思政学科教学中,如何培育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要明确目的,让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自觉活动,共同寻找更深刻的信息,从更深刻的角度看问题。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整个思政学科教学活动始终,鼓励学生主动追究知识的来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索,敢于质疑教材,鼓励怀疑精神。三要让学生学会兼收并蓄,在宽容的基础上质疑与批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急于帮助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
灵动思维。灵动思维是一种既有灵感创造性又有条理性的思维,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很高的条理性、敏锐性和较强的创造性。思政课灵动教学就是以促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主动、互动学习为核心,将思政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动、互动、触动教学是构建灵动政治课堂的必然选择。在思政学科教学中,推行“灵手主动、灵思互动、灵魂触动”的灵动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尊重学生课堂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中闪现的智慧火花。
灵活教学、鼓励创新是培育灵动思维能力的关键。新课程倡导教师灵活教学、鼓励创新,倡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灵动思维。一要激发兴趣。当学生对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往往能生成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体验,焕发出创造的活力。二要灵活教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富有生机,富有情趣,富有启发性,生动形象,灵气潇洒,逐渐形成灵通的教学魅力——具有灵活的教学设计,拥有灵巧的教学创造,养成灵性的教学素养,激活灵敏的教学情感,必然引领学生思维灵动飞扬。三要因材施教。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社会家庭情况、生理和心理年龄、学习特点,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四要适时指导。在思政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参观、讨论、访谈、专题研究、情境分析,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收获,并将基础知识的夯实、灵性创造的激发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