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好“全盘棋”,提升小学生自然灾害防范能力

2021-12-24黄卫文

教育家 2021年49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难

黄卫文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安全应急与避险”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开展灾难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水平、增强灾害认知能力、培育灾害危机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但是目前小学生的灾难教育实践中面临着宣传浅表化、课程规划不清晰以及施教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小学生自然灾害防范能力。

宏观把握,营造灾难教育良好氛围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气候类型复杂,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类知识,提高防灾意识,掌握必要的自救技能。

从国家角度而言,可以制度化的形式,推动灾难教育在学校落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着认知与行为差异,相关部门可以整体规划、统筹设计灾难教育课程方案,明确各学段学生应识应会的抗灾减灾知识。而每个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不尽相同,因此,明确不同地域学校开展灾难教育的重点也尤为重要。

由此,在社会中凝聚共识,构建重视灾难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认识各类自然灾害、知悉防灾减灾系统。

立足中观,互联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方面,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人,家庭中有充裕的时机开展灾难教育。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同观看相关影片,了解自然灾害,向孩子傳授自然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带领他们进行模拟演练。另一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应肩负起开展灾难教育的重任,设置常态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战演习、专题教育等,将灾难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同时,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也必不可少。

家校应通力合作,携手共筑灾难教育的坚实基础,引领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关键的教育场所中学习自然灾害防范知识。

以道法课为抓手,明确灾难防范的合理行为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以学校为主体对小学生开展灾难教育,主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这一综合性课程。自然灾难教育是道法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内容,学校以道法课为抓手,探寻更多灾难教育的教学路径。

教师有责任体系化地渗透防灾减灾知识,让学生明白自救是可以实现的,培养学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以自然灾害“地震”为例,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大致介绍地震成因、危害等知识,并重点呈现合理避险的重要意义。曾有调查显示,唐山地震中的幸存者大多采取了科学的避险措施;汶川地震时,某校学生得益于日常开展的演练,在大地震中全部成功逃生。学生从实例中意识到:自然灾害虽然可怕,但懂得自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的负面影响。

另外,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设计自然灾害防范知识小报、进行灾难情境的角色扮演、开展实战演习等,继而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主动思考避险自救的方法,切实提升避险技能。继续以“地震”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防御物资清单、设计地震时的逃生方式,过往的教学中,一些学生还主动查阅资料,总结避震经验。曾有学生提出明朝的《地震录》里强调了“伏而待定”的方法,表明地震中的人们不能慌不择路、急着向外跑,躲避一时可能是更好的避险方式。这类学习令学生印象深刻,更清楚地学习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合理应对方式。

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们在面临灾害时的惊慌失措。若能重视灾难教育,灾害也可转化为教育资源,成为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发挥教育合力,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起点,从小学阶段开始,下好自然灾害防范能力提升“全盘棋”。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难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