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

2021-12-24王梦茜

教育家 2021年49期
关键词:张力匠心社会化

王梦茜

2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教育创新者被空投到日本东京,以这座城市为背景展开一场真实的“社会化学习”。他们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兴趣制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和线路,以小组共学的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这一学习项目发端于设计者顾远对教育的一个洞察:教育者未必是好的学习者。“如果我们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的教育、好的学习方式带给更多的学习者,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就得体验过这种学习方式。”

教育纪录片《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完整地记录了这一学习项目。我们希望以这部纪录片为样本,观察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并通过与学习者及项目团队的深入探讨,寻求社会化学习的本质。

一扇门,引发学习的无限可能

出发前,24位参与者在线上建立联系,他们被随机分为3个小组,并在组内讨论、确定东京之行的探索主题(分别是匠心、美学和动漫)。他们将暂时告别教育者的身份,和伙伴一起,怀着好奇去面对东京的各种未知。“这个项目就是要把一群彼此算是半陌生的教育者们,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跳出舒适区,以学习者的身份去自主学习,以及和他人共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真切地体验到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形成共识、如何与其他学习者协作、如何敏捷地响应变化、如何快速地迭代自己的学习计划、如何有效地产出学习成果……”顾远表示。

导演刘浩鹏告诉记者,东京的行程中,有1天是集体参访日本的教育创新机构,剩下的4天都是围绕学习者自己设定的学习主题展开——2天的自由探访、1天的筹备和1天的成果展示。刘浩鹏原先设想的拍摄重点是集体参访过程中,中国教育创新者与日本教育创新者的交流和碰撞。“然而抵达东京后,项目组织者周贤老师告诉我,参访只是一道‘配菜’,这次学习的‘主菜’是学习者们自己设计的学习行程,并叮嘱我不要干涉他们的学习过程。”当导演最终决定把这些学习者的学习历程当作纪录片核心内容时,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三道“主菜”,新的思路一点点打开。“三个小组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质,也许可以通过这次拍摄呈现出一个样态丰富的有关学习的故事。”

抵达东京的第一夜,学习者们初探泷野川。匠心组带回来一张照片与大家分享——照片是组员晨曦与日本古代房門的合影,明显能够看出门比人矮。为何这扇门如此矮?晨曦猜测可能因为以前日本人身高不高;大狸推断这户人家可能供奉着神,为了表示恭敬,进来的人都要弯腰;Tim查阅资料后发现,以前日本的税收是根据门的大小来收的,这扇小门可能是用来避税的……当学习者怀着好奇心去观察、提问,学习的机会就被触发了。回想那扇门,晨曦觉得它更像是一个隐喻。“其本质是真实、多元、去中心化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往往能够触发无限可能。在生活中有无数扇这样的门,虽然看上去只是一扇门,但其实是一个丰富、立体、完整的学习教材。”从一扇门出发,我们看到发生在真实生活场景里的学习具有许多深入与延展的空间。这启发教育者,要善于把身边的资源转化为学习的素材,并从中找到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

不过同时,我们需要厘清,并不是发生在校外的学习就是社会化学习,游学、研学、项目制学习也不一定是社会化学习。“我们判断是不是社会化学习,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实质。”顾远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一群孩子带到博物馆里,让工作人员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孩子们在本子上记录标准答案,回到学校参加标准化的考试,看看有没有记住知识点。这就和在学校里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并无本质区别,社会化学习也没有发生。“社会化学习不是一个教学法,而是一种教育哲学,体现出了教育新的底层范式。”

教育是过程,而非结果

社会化学习需要面对很多变化与未知,这让学习过程充满张力与挑战,但同样也会带来更多反思和成长。

美学组希望在东京挖掘日本人的美学经验。如何挖掘?第一天,他们走访了许多景点,在视觉层面上领略了日本的美,但在组员大羊看来,这似乎演变成了打卡观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亲眼看到一些东西,但实际上获取到的信息,可能和网络上的信息并没有太大区别。”转折点发生在当天晚上的居酒屋之行,在这里大羊才感觉真正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小小的居酒屋里,除了大羊一行人,还有两位日本上班族。他们很快和日本客人攀谈起来,其中一位聊到自己刚刚失恋,另一位立马拿起居酒屋里的麦克风,为他唱了一首歌。“整个过程让我们看到,原来这么小的一个空间,能够容纳人们那么多的情绪、情感,让他们放下压力去认真表达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这个场域,建立起了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连接,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障碍,让不同国家的陌生人也能够很走心地交流。”那一刻的感受,对大羊他们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让美学组明确了第二天的探索方向——走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日本人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种时刻发生。

第二天,美学组没有走远,就在一条老街上穿梭,或在街头随机采访,或走进服装店与老板聊天。什么能够代表日本的美?有人说是日本料理,有人说是东京本土建筑,有人说是花的生命力,有人说是四季的颜色,有人说美在心里,还有人说日本的美来自日本人内在的隐忍、极致和包容。在大羊看来,这些回答愈加验证了——鲜活的生活场景与真诚的交流才是踏足这片土地方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冷冰冰的知识。“当真正回归个体时,能够发现,日本人对于美的理解是融于日常生活中的。最终,其实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去概括日本的美。我们发现与美相关的东西是无界的,可能都跟真实相关、跟自然相关、跟善良相关、跟包容相关……”大羊思索道。

在大多数观众看来,动漫组是纪录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组,也是最具张力的一组。共学的前期阶段,问题层出不穷:组员的需求不一致,对于想去探索的地方也未达成共识,有人希望能够沉浸式地体验,有人希望尽快赶往下一个地点,争论往往一触即发。在第一天晚上的“张力调节会”上,一个个问题被抛出来——张力如何被看到?如何被真实地回应?又如何被解决?通过反思,他们发现,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团队初始设置的缺失,包括团队的路线、学习方法、原则与决策机制。于是第二天,他们并未急着出门,而是聚在一起完善初始设置,形成团队机制。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们逐渐从个体思维走向团队思维,在不同的兴趣和学习目标中取得共识,在流程的执行中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从张力发生,情绪跌到谷底,到表达张力,将张力化作驱力,这次看似坎坷的共学于动漫组而言是一个不一样的学习过程。

在最后的成果分享阶段,组员飞岩分享了自制视频,记录了这一过程。如今回忆起东京之行,令他感触最深的也并非是动漫,而是团队协作中的碰撞,让他对社会化学习有了更深的思考。“人和人之间的碰撞其实很重要,它会推动学习的进程,且它本身就是学习。东京的共学,我们设定的主题是动漫。但如果只是把日本动漫的产业发展史记下来,采访一些动漫从业者,形成一个报告,那这并不是社会化学习。事实上,我们以动漫切入,而每个人的收获又不仅仅在动漫上。”最终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成果,并不是飞岩最为看重的。

大羊也深有同感:“这趟共学之旅,让我愈加看清了教育其实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个结果。因为我们最为核心的学习体验往往发生在那些具有共通性的学习过程中,譬如如何化解张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如何在有限的条件内最大化地运用资源、展开探索。这样的学习体验才能帮助我们习得更为核心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能够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的。我想,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旨归。”

学习总是关于人的连接与成长

“在意外中发现”“在张力中学习”“在混序中成长”“在协作中创造”,这是纪录片的4个章节。有观众在看完纪录片后问刘浩鹏:“为何感觉3个小组好像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吗?”事实显然不是。不过,刘浩鹏觉得,这恰恰从某个层面证明了学习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前期的混乱到慢慢形成一种秩序,找到一个方向,并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激发学习与创造的灵感。

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刘浩鹏发现,在这样一个相似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共通的理念或机制。比如“信任”,信任是展开共学的基础。在东京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导师的角色,所有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分配都是靠自行发起和自愿认领,所有的分歧都是靠事先共同制定的原则和现场的协商解决。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认可并愿意做的。这背后就是信任。“这种信任并非简单地相信你能做好,而是即便你做不好,我也信任大家可以一起把它做好。就如动漫组,他们之间起初是有隔阂的,而当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挫折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时,他们才开始建立信任,尝试共同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又如“迭代”,跟随学习者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迷茫走向清晰,我们能够看到无数次“迭代”。美学组从观赏名胜到走进日本人生活,是一次迭代;动漫组从充满张力到顺畅的团队协作,是一次迭代;匠心组从没有张力到尝试突破舒适圈,也是一次迭代;而导演拍摄思路的转变,还是一次迭代。“迭代,指的是在反思、复盘后采取新的行动。他们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尝试,甚至犯错中进行优化。他们不断拥抱未知,积极响应变化,最后完成学习的进化。”刘浩鹏道。

在最后的成果分享中,不管是美学组,还是匠心组,抑或动漫组,他们的思考与领悟都跳脱出了先前的具体主题,向教育、文化、社会、生活不断延伸。此时,他们教育者的身份被重新唤醒,并开始从这次共学中提炼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美学组说,从外在到内心,美无界,学习与智慧亦无界;匠心组表示,从知识层面到精神层面,教育中的匠心体现在让每个人都去学习和尝试,在创造中创作;动漫组的思考伴随着新的问题:个性化学习应是每个人处于不同的位置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基于现实,个性化学习和大规模学习是否能够共存?

纪录片中,每个人及团队的学习样态,让我们窥见了新社会学习的模样。如同一颗石子,激起道道涟漪。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教育纪录片并未上传互联网,而是选择了社区展映的方式,至今已在全国展映300多场。“社区展映最重要的不是‘播放’,而是共同探索的学习体验。所有观众会围绕某个教育议题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互相讨论,彼此分享。”此外,纪录片中的学习者们回去后也展开了自己的实践。匠心组的成员们尝试把西安变成一所学校,晨曦带着城乡接合部的孩子们探索如何把乡村变成一所学校,飞岩鼓励孩子们自己策展、规划夏令营……纪录片所引发的涟漪,已经由东京延伸到各地,由影像延伸到生活,由观他人延伸到悟己身,并引发越来越多的行动。

“学习,有可能源于一次张力,也可能始于一次意外的发现;它既可以发生在博物馆,也可以发生在居酒屋;它从倾听中来,在信任中萌芽;它从不畏惧错误,因为总会在反思中成长;它会卷入每一个人,也因为每一个人的参与而愈发强大。它没有公式可循,却经常与一句奇妙的咒语有关——无论未来如何改变,学习总是关于人的连接与成长。”最后,以纪錄片中的这段话作结,希望激发更多思考的涟漪。

猜你喜欢

张力匠心社会化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方寸之间
老艺人的匠心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干式复合张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