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重奏教学目标及技术要求探究
2021-12-24○谭蔚
○ 谭 蔚
当下二胡艺术繁荣发展,胡琴重奏形式愈发被各专业院团所关注,并在国内重要赛事及演出中形成热潮。教师教学不再仅局限于以独奏为主、伴奏为辅的主流模式,更加重视采用重奏形式。胡琴重奏课程较传统二胡“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能更快提升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本文将围绕教学的训练目标与过程展开详实论述,解析重奏视听觉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提出自己的教学发展理念;以音乐表演理论为指导,结合提升重奏技能的实践经验,给予学习者具体的训练要求。
一、胡琴重奏教学的训练目标与实现路径
(一)胡琴重奏教学的训练目标
笔者近年积极探索不同编制的胡琴重奏形式,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相关课程,进行胡琴重奏、合奏、独奏与协奏的排练,以提高学生多元方式表达音乐的合作能力。胡琴重奏与独奏相比更关注视听觉能力的培养,笔者将训练目标归结为“三个统一”。
其一,和声听觉统一。与独奏着眼于横向线条不同,重奏要求横向线条和纵向织体并重。纵向和声对音乐表达至关重要,所产生的色彩是音乐音响丰富和音乐形象准确表达的关键。那么,若想获得恰当的和声音响表达,必须对演奏者进行针对性的和声听觉训练,主要包括音准和音量两方面。首先,关于音准,音乐进行中很多音的标准并不是按绝对音准执行,而是“相对”准,例如调式中的倾向音,认清调式和声功能后才能将其演奏准确。其次,关于音量,和声演奏中每个声部的音量也对音响有一定影响,不同的音量匹配呈现的音响效果截然不同,甚者会影响和谐度。以上两方面需进行反复训练才能使自己与其他声部准确配合,最终形成演奏者之间和声听觉的统一。例如:一段七和弦平行下行的片段就需要演奏者能够在保持每一声部横向进行的同时,保持纵向和弦上绝对准确的七和弦音响,两个外声部需要较强的音量凸显出七和弦框架,内声部的三音与五音应在弱奏的同时保证音高的绝对准确,以体现出不同七和弦的明暗色彩变化。
其二,声音平衡的统一。重奏课所需胡琴音色各具特点,高胡清亮敏锐、二胡平和柔美、中胡沉稳滞缓。作为教师首先要依据现有人数和乐器音质分配每个声部的人数,解决音量匹配问题,力求保障音量平衡。音色方面的平衡更为复杂,对演奏者基本功要求甚高,最为关键的就是松弛、平稳的演奏。例如,五个声部同时演奏,高胡音区高、音色薄,加之作曲家在此处运用高音区,使音量更小,音色不易突出。因此,若要突出高胡旋律达到音量平衡,二胡、低胡、倍低胡声部要用稍弱于高胡的力度演奏以达到效果。此外,实践中要重视因演出排练场地不同,声音传递延迟造成的声部间配合出现时间差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训练中引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关注肢体动作带出的节奏律动,适当加入眼神、呼吸等互动动作,以求达到声音平衡的统一。
其三,理解表达的统一。音乐的呈现总是传递着人们的某种情感,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对重奏曲目所表达音乐情绪的理解非常重要。专业演奏者会通过对乐曲的理解施以恰当的演奏技术。例如,在演奏激愤的情绪时,通常用带有音头的大力度保持弓。排练时尽量将抽象的情感表达具象化,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描绘出音乐形象、情景画面、色彩基调等能烘托情绪的因素,供演奏者在脑海中想象。这种方式有助于演奏者准确地进行演奏控制。所以平时训练中,需要统筹乐曲情感、调节和声色彩、平衡声音比例、产生共鸣呼应,达到理解表达的统一。
(二)训练目标的实现路径——“预设与生成”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五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 381页。《教育大辞典》在“生成学习”中,维特罗克提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笔者提出胡琴重奏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观,分为“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两个维度。“教学预设”是基于平日教师教学经验,并学生演奏水平、兴趣、态度等综合因素,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生成”即教师将学生原有训练认知结构与新乐曲训练的信息相互链接,推动演奏技能进步的过程。充分“预设与生成”利于教师应对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面对重奏课程建设还在探索中,重奏曲目较少、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程进行前对曲目进行遴选,注意难度的递进,避免训练难度过低过高,贻误学生进步的时机。再如: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大量信息,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将信息进行区分。学生或许会提出有别于教师预设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应敏感捕捉对其进行鼓励与引导,推动生成预设抑或超越预设的发展,最终达到既定目标与结果。“预设与生成”既相辅相成,又对立统一。“教学预设”重视显性、标准性的目标,而“教学生成”更为关注隐性、个性的目标。预设过度会导致生成忽视,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成为“拉琴的机器”;而生成过度会影响预设目标与教学计划的落实。
二、胡琴重奏的技术要求
演奏技术是实现音乐表达的重要途径。重奏与独奏技术基本一致,仅对于技术选择的侧重不同。重奏相较独奏,较少在一弓内做出复杂的强弱变化,诸如滑音、打音等装饰性技巧出现的频率远不如独奏高。重奏更强调和声、复调、对位等技术产生的色彩,总体要求声音平稳和谐,对音准、节奏、音质等方面的协作要求更高。
(一)音准的稳定性
二胡演奏者对音准(音高听辨能力)的掌控是技术难点,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胡琴重奏音准训练更加复杂、严格,需要演奏者过硬的演奏技术,并掌握与音准概念相关的和声、调性、旋律等综合技能,处理好相对音准和绝对音准的关系,关照声部的旋律走向以调节音准的稳定性。
笔者在排练胡琴重奏《弦舞》时,曲中第34—38小节(见谱例1),五个声部为五条独立的降号调旋律线,音准、和声色彩较难掌控。通常在训练时,会将高胡与中胡长音声部分为一组,二胡与两个低音声部分为一组,分别进行和声校准练习。长音声部更多关注旋律走向的准确,而二胡与两个低声部关注八分音符对齐的和声色彩配搭。分组练习后再合作更有利于音准的稳定性。
谱例1
笔者对学生音准练习提出两点要求:其一,要求听觉与注意力同步。由于听觉受大脑支配,当声源发出声波信号后经过大脑一系列的生理反馈我们才能听到声音,换言之如果声音不经过大脑听觉系统处理,结果就是充耳不闻。故而,训练时强调学生用耳朵时刻捕捉自己演奏的音响,用以解决学生练琴时听觉和注意力脱节,左右手熟练后下意识惯性运作的问题。其二,要求听觉与校准器统一。强调学生借助钢琴或校音器进行音准规范训练,解决学生对音准要求模棱两可的问题。
(二)节奏的协同性
我们常把节奏比作音乐的框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节奏律动等同于音乐的急缓,可细分为不同的节奏型。节奏与律动互相补充配合,缺一不可。在重奏中,演奏者必须先固定基础节奏节拍的稳定感,做到熟稔于心,根据乐曲速度快慢与节拍时值调整到适宜的节奏,使内心律动整齐划一,从而达到节奏的协同性。
谱例2
同样,变速时各声部的节奏协同性也需加强训练。然而速度作为变量,在增添音乐变化与紧张度时,也增加演奏者配合上的难度。如此带有变化的“协同”,不仅需要使学生明确渐快渐慢这类变速的音乐意义,提高学生对于变速要求的认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声部间演奏的聆听及配合,做到“心气一致”以达到变速自然、音乐“协同”之目的。
(三)音色的共融性
由于制作材料、工艺及地域的影响,二胡的音色各具特点。但是,重奏对于音色的统一性有较高要求。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强调左右手松弛演奏。因为松弛的按弦、持弓会使琴弦充分振动发出更具融合性的立体声响。第二,强调右手演奏方法的统一。右手控制运弓是声音质量的关键,通常弓速越快、弓压越大所产生的音量越大,音色越饱满、结实,反之则音量小而柔和。弓段分配也对音色有所影响,通常把强奏或强起放在弓根处,弱奏和弱起放在弓尖处,训练中要依据音乐表达的力度合理安排弓速、弓压和弓段。第三,注意左手对音色的影响,强调左手技法的统一。(1)强调左手触弦位置统一。一般手指触弦面积越大声音越柔和、内敛,触弦面积小声音明亮而外在。(2)强调揉弦技法的统一。揉弦技法本质上是围绕基准音不同频率的上下浮动。揉弦频次和按压的幅度对音色都有明显影响。一致的揉弦频率与幅度,能确保音色的统一。(3)自由技法的运用尽量做到量化统一。由于二胡演奏经常使用滑音、打音、波音等技法润色旋律,但这些手法的使用在独奏中相对自由,如波音,演奏者可依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打一下或两下,同时还有前打和后打之分。但重奏音乐在训练时要将这些自由的表现技法尽可能量化统一,根据作品具体情况谨慎恰当地对滑音或装饰音作统一校准使用,以期达到纯净和谐的声音追求以及共性的音乐表述。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胡琴重奏训练可较快提升演奏者水平,并培养其相关听辨、视奏与多声音乐思维等综合能力。胡琴重奏训练的目标是在充分“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和声听觉、声音平衡、理解表达的“三个统一”。而胡琴重奏“音准稳定性”“节奏协调性”“音色共融性”之技术要求是教学与演奏的内在要求。
基于此,在今后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更加重视训练学生对不同类型重奏曲的掌握,邀请作曲家们为胡琴重奏编创更多优秀作品,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扩展胡琴重奏艺术审美的视野,以期推动胡琴重奏艺术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