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
2021-12-24马海灵
马海灵
梁山县生态环境事务中心
1 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环保设施、生产和管理的手段及其相关的环节落后,有多数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不够的,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比较晚,目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显著。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主义建设富裕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进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考虑到大桥镇生态环境治理方法,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有必要在大桥镇地区实施综合的生态环境治理,尽快解决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 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加重
树木、土壤、水资源是地区的主要生态资源。大桥镇的乡村生态环境的劣化,其中包含耕地的减少、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枯竭,植被覆盖面积严重减少等诸多问题,因此大桥镇的生态收容能力下降。首先,土壤污染,农田面积减少和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一直存在,耕地质量低下。多年来,耕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导致部分耕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严重威胁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粮食安全。其次,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地下水资源萎缩而短缺。由于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污水和废水直接排入沟渠和河流,严重污染地下水,大大降低了饮用水水质,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三,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缺乏人工保护,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不强。
2.1.2 大桥镇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农药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方法的广泛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农药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大幅度增加。当前,大桥镇农药和肥料虽然被大量使用,但是其效率很低,浪费或丢失使用的三分之一。农药和化肥的损失是河流、湖泊、海洋和其他水域的富营养化,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地下水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果蔬残留的农药,有时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另外,不能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大量塑料薄膜残留物,聚乙烯是农业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性能非常稳定,不易老化。废弃物产生后,它长期停留在土壤中,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农业产量下降,农药、化肥、其他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生态环境,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2.1.3 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农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居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活文明观念有待改善。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生产的污染物和垃圾量逐年增加,人们早已形成了倾倒并转移到自然界的习惯,大多数居民不仅对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没有相应的垃圾收集和管理设施。逐步推进新农村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农村生态环境。
2.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2.1城乡差距使贫困状态更加突出
城乡差距加大,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没有意识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城乡差距越大,农民改变其地位的内在动力就越大,增收致富已成为农民寻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发展路径狭窄,必须加快资源开发,消耗原有的资源积累。实际上,这种发展是掠夺性的发展,它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残酷性地掠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还会直接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2.2 城乡社会就业差距使大量人口堆积
城乡之间的社会就业差距导致大量人口积累,新农村化进程缓慢以及人口和资源紧张,从而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地区人口众多,就业模式具有破坏性,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供不应求,生态环境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城乡社会的差距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能力较弱。面对新农村企业造成的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而无能为力。
2.2.3 工业污染严重
大桥镇的乡镇企业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当前,随着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欣欣向荣,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化的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往往属于传统的工业化,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部署,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产业转移和生产力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开发区,特别是化学工业园区的兴起,一些高污染企业都立足于乡镇地区,企业生产中的“三废”排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耕地、大气,影响农业种植和食品安全。并且城乡差距使在乡镇建立更先进的企业和技术变得困难。由于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远远落后于新农村,技术先进的企业不愿下乡,乡镇企业也无法学习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3 完善大桥镇生态环境整治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基层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还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还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是由其他部门,权力和职能部门负责,其中具有责任分散,分工不明确,各部门难以协调,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管理的有序发展。另外,难以保证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者的素质和数量。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其他人员的分工与协调,明确污染企业的责任,使每个企业都广泛参与。
3.2 鼓励环保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灵活性,自治性和竞争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自主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从而改变了被动局面,主动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3.2.1 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乡镇企业是污染的重要来源。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应该被引导考虑自身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可以采用政府的执行政策来限制他们的行为,迫使他们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可以调整市场,引导企业间接采取生态环境管理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2.2 推进生态环境污染市场化管理
一是以产权制度为参考,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市场中,明确各种生态环境资源的权益,实现交易清单,使业主能够积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源,控制生态环境污染,积极配合治理工作,长期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污染保险制度,为可能发生的重大生态环境事故提供更加积极的保护;第三,以污染总量为政府确定的限额,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污染许可证,超出标准收取附加费,然而污染少的企业可以将超标部分转化为污染物。通过市场交易,污染将转化为利润;四是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
3.2.3 利用外力约束企业的生态环境污染行为
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是企业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并且公共监督可以抑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从社会化到生态化的内在化。
3.3 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树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意识。乡镇居民是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的中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对生态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使乡镇居民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污染危害和环保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电视、广播、文学、艺术对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生态学的生态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农民接受低碳生活的概念,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自发地变更前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低碳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用绿色材料装饰房子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购买节能设备,使用太阳能,减少运行时间,在房前屋后多种树,促进环保节流技术。这一行动将对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促进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难以维护、识别、量化、监测和控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提高和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大桥镇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部门应该在生态环境污染控制中汇聚各种社会力量,引进先进环保技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环保的宣传力度,鼓励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