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企业安全管理长周期的经验及做法
2021-12-24陈敏
陈 敏
(国家能源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维修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国家能源集团准格尔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维修中心是集煤炭开采、循环经济、铁路运输一体化区域经济模式下的主要生产单位之一,承担着黑岱沟、哈尔乌素2 个露天煤矿所有采、运、排设备及各类辅助设备的动态点检、保养、维护、检修,以露天生产现场设备检修为主。涉及高空、焊接、起重、电气等特殊作业。人员接触高温、高压、高电压、高转速等高能量。风险特征为接触危险源能量大、暴露率高、安全风险大。长期以来,设备维修中心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追求实干为先、精益求精的态度,转变思维模式,不断进行理念和方法创新,实现安全生产里程碑式大跨越。
1 实施本安体系扭转粗放式安全管理现状
2007 年,设备维修中心率先全面开展本安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以经理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由各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安监员、技术工人组成的130 多人的5 个风险评估小组,对设备维修中心所有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和评估。历时9 个月,形成1 套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思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持续改进为运行模式的本安体系。
2012 年对本安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重新梳理了安全管理构架,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3 类安全工作标准、责任清单及考核标准。危险源辨识方法从工作任务法改进为工作场所“5 步分析法”,辨识更加全面。风险评估从环境、设备(系统)和人的行为分别评估,考虑了暴露率因素,从三维角度评估,比原来的矩阵法更加准确、合理。管控方案从原来的控制危险源改变为通过对风险采取降低和转移的方法,消除、降低危险源;以“5S”管理为手段提高现场安全设施规范化水平,改进目视化管理水平[1];制定设备维修中心安全管理与考核规范,将所有管理与考核纳入形成系统,重新编写了一套符合露天煤矿维修企业管理要求的体系文件,实现从制度管理向标准化+体系化管理过渡。
设备维修中心的安全理念和方法发生实质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开始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式管理迈向超前预控的主动式管理,安全管理从末端治理、过程控制迈向风险预控。
2 聚焦风险管控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2.1 风险管控实现再提升
“双重预防机制”是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双保险。设备维修中心每年年初开展1 次基准风险评估,对所有区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并根据上年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监察重点的变化、新设备设施的投入等因素,调整评估范围,确保涵盖了全部的工作任务和所有岗位。到今年连续进行了8 次辨识和评估,修订了八版风险概述。
危险源辨识方法采用了工作场所“五步分析法”,以工作、办公场所为辨识单元,从检查出入口、检查环境、检查设备工具、检查自己或他人工作、检查劳动保护用品5 个步骤进行辨识[2]。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逐级、分层次进行。对“人”的风险,按照工作任务→工序→工步的顺序逐层进行辨识;对“机”的风险,按照设备(系统)→输入、转化、输出部分→总成件→设备装置(如控制装置、保护装置、安全装置)的顺序逐层进行辨识;对“环”的风险,按照区域→场所→工作点的顺序逐层进行辨识。
对不同类别的辨识结果,要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多工种、多设备联合作业,聚焦重大危险源、受限空间、高空作业等。科学优化评估方案,风险评估采用了D=LEC法;R=PSE 法;R=PSD 法。其中,D=LEC 法主要用于中心涉及的典型环境风险,R=PSD 主要用于建筑物、构筑物、大型设备的风险评价;R=PSE 是1 种综合评价法,除以上2 种情况外,其余危险源风险确定都用此方法(包括机类风险中的小型设备、装置、物料及其工器具)。2020 年风险概述最终形成岗位风险、重大危险源、高危任务、典型设备、危险场所、紧急情况、消防重点部位7 类风险表,其中高度风险45 项,较2019 年降低16.7%[3]。
2.2 隐患治理做到全闭环
将2020 年定位为“风险管控年”,对照今年风险概述的结果,对风险控制实行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管控,逐一落实中心、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管控措施执行,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环保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治理及时就不可能导致事故,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按照分级分类原则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业务部门专业优势,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中各级责任的落实,对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安全考核、内部审核等各类监管工作中查出的隐患,及时录入信息系统,责任单位按“五定”原则进行整改。建立隐患管理台账,中心、车间、班组三级隐患排查实现信息化、可视化管理。
3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科技保安能力
3.1 打造高精尖创新企业
设备维修中心始终把维修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深入探索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引领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维修队伍为目标,依托郭俊义创新工作室[4]、杨进京劳模工作室、魏建雄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实训基地,加快重大技术攻关,实现创新创效,自主完成了吊斗铲50 000 h 整修工作,申报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48 项。
为提高安全检修能力,加快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实施进度,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引领下,通过采用新型先进技术,实现尽快置换传统的安全生产模式,积极开展“卡车轮胎自动拆装装置研发、机电传动设备综合在线监测及智能分析技术以及自动焊修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维修厂房设有集中供油系统(机油、齿轮油、润滑油等),空压机集中供气系统,通风、供暖、净化一体机等;设置空气状态实时监测系统,根据监测到的空气温度、洁净度等数据,经过控制系统分析后对机组进行实时控制;厂房除采用侧窗采光外,设置太阳能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高通光率的光导纤维将光线引到厂房内,实现了光电分离,降低成本支出,减少环境污染,极大的提高安全性能和系数。
3.2 确保一线检修安全
在工业广场设有150 t 门式起重机,是一种大起重量、大起升高度的起重机械,用于大型结构件的吊装和卡车厢斗翻转作业,上下小车合作时可实现在跨中任何位置将150 t 的卡车厢斗进行空中翻身。较以前使用3 台吊车(80 t 以上吨位)的时间节省20 min,安全性能提升很多,避免了多台吊车联合作业的危险因素;利用焊接机器人和轮胎拆装机器人等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作业风险,提高检修质量和效率。
投入专项资金,打造重点区域安全监控系统“天眼”工程,实现对厂房、重点设备、关键区域的实时监控,显著提升安全环保科技保障能力水平。
4 固本强基打造本质安全型班组
本质安全型班组建设一直是安全工作的重点与关键,通过10 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改进,各班组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为依托[5],以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为抓手,以“三单三会一挂牌”等制度为支点,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风险管控。①事前:班组在每日班前会上在安排每项工作任务时指定维修负责人和安全监护人,并根据风险特征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到达作业位置后,所有检修人员对设备故障点、周围环境和设备进行危险源辨识,召开现场交底会,共同制定防控措施;②事中:在作业过程中每名检修人员通过“五步安全工作法”对每个作业程序进行动态危险源辨识,发现其他人员不安全行为及时提醒告知,做到互保,发现设备缺陷、环境不安全条件能整改立即整改,高风险隐患停止作业并报告,中心层面整改并予以奖励;③事后:及时分析当班工作任务中的风险点,在下班班前会进行总结,针对班组工作性质和环境,编制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的演练计划并每月组织开展演练,提升班组救援、逃生环节处置能力。针对外委承包单位安全管理相对薄弱这环节,中心将切块承包单位纳入主机车间的1 个班组,实现“5 个统一”管理。共参共建,使每个人都成为设备维修中心安全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0 多年来,按照中心班组建设总体布局,开展安全示范班组建设。中心采取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方法,每年选评8~10 个班组进行培育,通过对标交流、成果展示、定向培训等方式,选树标杆并逐级推荐参与集团、中安协示范班组的评选,以标杆为引领,带动班组安全管理能力整体提升。通过高水准安全型班组建设,员工自主安全风险的辨识与管控能力明显提升,联防互保意识显著增强,按标准流程作业已成为班组检修的行为准则。
5 坚持效果提升持续加强安全环保培训工作
1)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强化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包含全体员工的“一人一档”培训档案;编制了《新入厂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标准》,并对“入厂须知、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与劳动纪律、消防安全、用电安全、职业健康等安全知识,有关事故案例”等内容拍摄为标准化视频,实现安全培训标准化、可视化的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以点带面、意识引导,强化领导干部上讲台。每年中心领导利用“安全活动月”等契机,积极上台讲安全,宣讲安全生产新理论、新知识、新要求,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3)预防为主、举一反三,强化事故案例教育。中心每年将集团公司内部发生的事故案例汇编成册,下发到车间组、班组,利用班前会组织学习、讨论,吸取事故教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利用“事故警示教育基地”,中心组织全员分批次开展警示教育,每年平均完成50 多期次,通过“教育、体验、互动、培训”四结合的培训方式,参训员工亲身体验、互动实训,提高员工风险辨识技能和隐患排查能力。
在良好的安全培训环境下,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培训,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20人,为安全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 构筑本质安全型维修企业
6.1 凝练维修特色管理模式
2001 年提出“012345”安全管理模式,并作为每年的安全管理思路沿用至今[6]。即保持“轻伤以上人身伤害事故为零”的目标;围绕“安全管理体系化”1条主线;树立“一切风险皆可控制,一切事故皆可避免”和“质量就是安全,安全就是效益”2 个理念[7];推进“责任落实、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3 项工作;将“领导带头学安全”、“我们班组最安全”、“现场达标显安全”、“我能自主保安全”4 项安全主题活动贯穿全年;强化“年度风险评估、重点环节计划性监管、应急管理、机动车辆安全运行、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5 个重点。
在“012345”安全管理思路下,利用全年4 项活动促进安全文化落地,4 项活动主题突出,以点带面。①第1 季度从管理人员角度出发,通过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升管理执行能力;②第2 季度强化员工传帮比带,提升班组战斗能力,大力加强班组团队建设;③第3 季度加大现场整理整顿,提升动态达标能力,按照5S 标准开展目视化安全管理,保证每一位检修人员都能看得见危险和安全;④第4 季度开展以提升职工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辨识的技能,掌握事故发生机理,合理运用避险手段,实现自主保安的目的。
6.2 拓宽安全文化宣教渠道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升基层职工安全文化意识,促使职工产生"我要安全"的源动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展示安全座谈会、安全文化讲座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利用车间、厂房、班组等公共区域建立安全文化学习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安全知识宣传栏,宣传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理念、事故案例等内容,为员工获取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搭建平台。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等媒介手段,采用演讲、征文、座谈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创新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员工安全理念和知识技能的宣传,筑牢安全生产的第2 道防线。
安全文化不是“高大上”的概念,是可以从基层员工身上体现出来的“草根精神”[8],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安全行为方式,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重要表现。因此,中心通过意识引导和技能培训让每名员工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程序规避风险,做到在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将“每名员工都是本岗位的风险评估师和风险管理员”成为维修人的安全愿景。
7 结语
通过13 年的管理创新和持续改进,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进一步理顺了安全管理构架,规范了安全责任体系,形成了38 个在用体系文件,员工不安全行为明显减少,现场检修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设备维修中心将继续探索安全生产长周期下安全管理的意识形态管理,充分运用安全生产风险应对策略和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策略,作为应对安全问题和处理安全事项的基本原则,实现准能设备维修中心向更高质量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