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对策

2021-12-24张慧艳

南方农机 2021年22期
关键词:短板现代化农业

张慧艳

(中共沁水县委党校,山西 晋城 048200)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是乡村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新价值定位,乡村振兴实现的不仅是乡村的振兴,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振兴[1]。

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1.1 农业是国之根本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国,农业养活了很多人,解决了国家绝大部分人口的生存问题。并且依靠农业所产生的赋税,使整个官僚阶层、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所以,重农业、贱工商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末的根源所在。宫廷画《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描绘了雍正皇帝亲自扶犁耕作的场景。开春时节,雍正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先农坛祭祀先农诸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庄严的祭拜仪式之后,皇帝移驾到事先选好的“一亩三分地”上亲自犁田,为天下百姓做农耕示范。国家的祭农活动最早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亲自耕种,以显示其对农耕的重视。明清两代更是重视祭农活动的巅峰期,祭祀制度周密详备,亲耕仪式隆重有序。所谓“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1.2 “三农”为我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其他现代化国家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挑战,马克思指出,只要是工业化就绕不开原始积累。作为一个从半殖民地国家成功独立的传统农业国,中国不具备西方列强海外掠夺资金与资源的先天条件,就只能向内、向传统“三农”提取原始积累。因此,“三农”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在钱、人、地三个方面持续地为工业化及城市化输出宝贵的血液。农业的天然弱质性,要求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补贴农业,以实现工农平衡、城乡平衡,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2004年,中国逐渐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正是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阶段,2004年的中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财政实力的不断充盈为强农惠农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6年,中国取消了延续千年之久的农业税。之后,国家在财政上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项目也成为中央财政经费支出最大的板块之一[2]。

2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2.1 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根本抓手

当下中国这条巨龙,头部和前半身已经步入现代化,而后半身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重农固本,安民之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对前半身已经迈入现代化的中国巨龙的一次整体式跃升。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是跨世纪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国家,能在没有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在没有达到农民收入现代化的情况下,实现全民的财富现代化。因为乡村振兴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石,这是我们国家未来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2.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农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古村落里。在2015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提到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在过去10年时间里,我国每天消失的村落大约有80~100个。目前,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在行政村中的占比已经不到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振兴铸就着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资源再认识再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

2.3 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无农不稳”,稳固的农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粮食安全自古便是中国历朝历代避免动乱的底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这些论断符合历史经验,也适应当下国情现实。在国际粮食市场日渐寡头化、金融化的当下,粮食问题不能仅仅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角度考虑,而且要从国家安全的综合性长远角度出发。中国已经多年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关系国家稳定、现代化顺利、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因素。谁忽视粮食安全问题,谁就要付出惨痛代价。

2.4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存量内需,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延续多年的外需导向型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要想真正强大,只有建立起内需导向型的消费社会,而中国最大的短板就在“三农”。林毅夫判断,目前我国最大存量需求在农村。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还有至少5亿人居住在农村,无论是生活基础设施改善,还是环境改造提升,还是在这5亿广大农民之上催生出的“最后一公里”消费,都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且,农村在历次城市经济危机暴发时,多次充当过剩劳动力蓄水池与现代化稳定器。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像是“金字塔形”,广大的农民构成了金字塔的坚固基座,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韧性也来源于此。中国广袤的农村是2亿多中国农民工的劳动力蓄水池,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经多次国内外危机依旧平稳的稳定器,这是中国经济具有非常强大的、外人难以想象的弹性的根本原因。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往往充满了各种类型的内生型或者输入型危机,能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命运的根本问题[3]。

2.5 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

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最主要承载者。中国当前最大的污染来源就是农业污染,农业污染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工业,占到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一半以上。农业的污染同样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舌尖上的污染成为每一个国人心中的阴影。资源过度攫取、环境肆意破坏的传统发展方式注定难以持续[4]。

2.6 传统农耕文明和文化复兴的需要

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华夏民族伦理道德与信仰体系的主要载体,也是国民性格形成的根源所在,它潜移默化地塑造出中国人内敛、柔韧、平衡、包容、知足又不失进取精神的“中庸”式国民性格。历经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最好践行,中国农民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农业生态和物质能量的循环发展出一套朴素的价值观,随之衍生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耕作方式。同时,农耕文明所诞生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它建立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上。人与人在正善德的规范下合一,人与物在正善德的平等原则上合一,人与地在生养观上的合一,都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的农耕文明体现的天人合一、有机循环的生态观、价值观,已成为引导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3 实现乡村振兴亟须解决乡村发展短板

3.1 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

乡村振兴绝不只是实体产业的兴旺与繁荣,还需要生态美丽与环境美化。由于养殖业的粗放经营,生态环境恶化,构成了时下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耕地地力不但没有衰竭,而且土壤的肥力还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农民尊重农田休养生息、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规律。中国农民实行豆科作物与其他植物轮作的方式来保持土壤肥沃,将人畜粪便、作物秸秆、河塘淤泥等还田,不断培育地力,改良土壤。不妨回头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因为我国的农耕文明不仅仅符合资源环境可持续的要求,更是当下消费不断升级背后市场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天人和谐的农业。

3.2 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短板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相对城市,我国农村发展更为封闭和落后,不仅总体发展程度不及城市,而且各层面发展均衡性也更加不足。比如,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服务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长期以来,在很多语境中的农村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发展,其他方面就顾及不到。这种偏颇和失衡的发展观无法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农村社会发展的失衡性无法及时被矫正,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也因此被各种弊端所羁绊和阻滞。

3.3 补齐乡村治理短板

良好的乡村治理有利于实现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聚合效应,是提高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面对农村居民日益丰富和更高标准的美好生活需要,村民委员会在组织农民生产、引导农村发展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实施手段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的挑战,也面临着农村社会个体化的结构转型冲击,村民自治的效果与反馈链更加短促。这些都要求村民委员会在组织实施村民自治时,要坚决与生产发展中的“等”“靠”“要”思想、社会交往中的关系主义、存在滑坡倾向的公共道德、个人主义上升等具有不良倾向的观念现象作斗争,迅速增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信心。村民委员会要严格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依法治村;善于识人、知人、用人,发挥基层“土专家”“土秀才”等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引领和致富示范作用,发挥农村各类先进模范人物的道德感召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自觉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善治。

3.4 补齐人力资源短板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正面临着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两少一多”的短板,存在产出和支出失衡带来的社会资源挤压风险。当前,人口不断向经济发达城市集聚,欠发达地区、城市群较少地区乡村振兴所需的农村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这种人口年龄、地区分布的结构变化所造成的人力资源短板不是加大外力输入性工作投入就能改变的,必须进行一系列社会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增加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优化农村人口年龄和地区分布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吸引力,扩大农村市场空间,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通过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培植乡村振兴人力基础。

3.5 补齐农村居民小农意识带来的观念短板

安土重迁、小富即安等都是我国农村居民积淀已久的心理意识。在农耕文明时代,这种意识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强农民社会适应性。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产值和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意义已经大为不同。农业深加工、农业产业园区、体验式农业、农业旅游等新型农业业态的涌现,使农业作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属性特征不断加大和凸显。一些农民由于传统社会观念,对将土地、宅基地、房屋等闲置资源交给商业资本运营信任不足,或者不愿意签署长期托管和运营协议,一方面,影响了商业资本对农村闲置资源的市场化再利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民自身的财产性收入获得。这种社会观念短板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要借助政府和农村集体的力量,利用社会信用体系,给农村居民吃上“定心丸”,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土地资源和农民资产潜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不断经历市场化的财富增值和社会信用体验,农村居民的小农意识才能逐渐减弱和消退,进而有利于畅通农村资源整合渠道,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就业结构,丰富乡村振兴产业选择,增强资本下乡意愿,从而乡村振兴的广阔空间才能进一步打开[5]。

4 结语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推进农村工作,这是百年大党总结历史得出的宝贵经验。新征程上,在党建引领下,亿万人民同心协力、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加油干,必将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开好局、起好步。

猜你喜欢

短板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