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理论视角下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形成机制研究

2021-12-24

关键词:虚拟社区愿景学术

刘 琳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不再局限于学术论坛、调研座谈等方式,互联网催生了大量的学术虚拟社区。科研工作者倾向于在学术虚拟社区进行更加快速有效的学术交流。学术虚拟社区是一种专业性的虚拟社区,专业性的虚拟社区最早产生于一种社区实践的扩展[1],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致力于专业和经验的分享的超越传统组织的虚拟组织[2]。这种学术社区内的成员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和沟通,参与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行为[3][4], 主要是基于学习的目的[5]。虚拟学术社区有利于成员们共享和传播知识[6]。但是,事实上,很多的学术社区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保留住这些成员并激励他们贡献知识[7]。虚拟学术社区80%的用户是知识搜寻者,20%是知识贡献者,具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这些学术社区的成员往往来源于不同的组织,缺乏地缘政治关系,也缺乏传统的组织激励措施,知识的共享受到阻碍[8]。

Philip等认为,任何理论的形成是组织内各方主体对话的结果,对话是“一系列能够塑造客观事物陈述的集合”[9]。一个理论的形成和创新都需要经历多方主体对话的过程。在虚拟学术社区环境下,通过不同的对话交流模式,如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微博、学术问答社区以及学术移动APP等,能够为不同学科之间提供交流互通的契机,实现知识发布、传递、接收、吸收、转发等一系列行为,使得社区成员知识交流能力和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得到提高和优化,进而促进中国本土理论蓬勃发展[10]。从宏观角度来看,虚拟社区成员间恰当的知识对话,会促进知识传播者和接受者产生信任感时,这种信任关系能够推动社区成员采取利他性的知识贡献行为,进而促进了知识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为我国学术研究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从微观角度来看,在虚拟学术社区,社区成员通过团队方式进行学术研究、协同创新,使得社区成员间的对话效率较高、互动频率高,总结虚拟学术社区用户对话机制与规律,能够全面提升学术交流水平。由此可见,虚拟社区平台上的个体所提出的初始理论是否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同行的认可,为中国本土理论形成做出贡献,取决于社区是否有促进对话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分享和信息交流,在知识共享方面,主要关注于从个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知识共享效率等角度进行分析;在信息交流方面,探究信息交流的要素、动因、知识交流效果以及对话机理等。但由于虚拟网络关系日益复杂、用户交流模式的不断变化,知识交流的效果提升成为主要研究内容[11]。为获取更加深度的知识交流,在知识的共享以后,如何对用户对话交流信息降噪,引起他人的共鸣,让他人参与到对话体系中,激发用户间知识共享的热情与积极性是一个核心的问题。目前的研究鲜少探讨如何促进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构建的内在机制。因此本研究以用户中心视角探究虚拟学术社区成员间的对话体系,全面提升知识对话交流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修辞理论的视角去探索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贾良定等指出,修辞理论在个体与社区进行跨层对话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2]。“修辞”是一种工具性对话手段总称,用以说服他人,并能够实现持续可信的判断和合作性社会行为。本研究从修辞学理论的视角,试图探索虚拟学术社区中对话体系形成的过程,丰富学术虚拟社区对话体系机制理论研究,深化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资源共享程度,同时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

一、虚拟学术社区参与主体的特征

1. 参与主体的结构松散性

虚拟学术社区不像现实传统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而是呈现出参与主体结构松散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虚拟学术社区的参与者往往来自于各个地域的不同组织,出于学术交流的便捷性和兴趣、关系的构建等原因,加入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地域的分散性也使得成员之间并非同一时空下的交流,信息的咨询与回复也并非是即时得到反馈。其次,虚拟学术社区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规范约束。虚拟学术社区的成员往往受到的是非正式的互惠规范的影响,成员可以自主、自愿的参与感兴趣的学术对话和知识的构建过程。

2. 参与主体的动机多样性

参与主体基于不同的动机参与虚拟学术社区。学术虚拟社区是一个自由的平台。成员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加入某个学术虚拟社区。根据以往的研究,虚拟学术社区的成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主动加入。其一,基于关系构建的动机。他们期望在社区平台上加入自己领域的群体,特别是当一些学术领域的权威加入一个学术虚拟社区时,更具有吸附效应。其二,基于知识分享和获取的动机。由于虚拟学术社区在知识传播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知识的溢出效应更强,知识的分享和获取效率更高,多样性更强。其三,基于自我声誉提升的动机。个人的学术声誉是个体职业发展成功的重要表现,而声誉来源于个体的学术研究得到同行的肯定和回应,特别是一些原创性的理论对话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获得反馈,修正和拓展。

3. 参与主体的角色差异性

虚拟学术社区的成员基于各种动机加入了学术社区,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功能。以往的研究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将虚拟学术社区的成员进行了分类。如毛波、尤雯雯将虚拟社区主体分为领袖、呼应者、浏览者、共享者、学习者[13]。雷雪等则基于社会认识论,以维基社区为例,将参与主体分为主体领袖、呼应者、经验和意见分享者、信息询问者、浏览者、干扰者[14];宫辉和徐渝根据受他人关注以及关注他人的情况,将成员分为精英型、活跃型、实力型和孤独型[15]。陈海强等将虚拟社区的成员按照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同分为核心用户和边缘用户[16]。王东、刘国亮基于对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过程的思考和创建,将成员分为知识的提供者、知识接受者和知识评价者[17]。还有一些学者,从知识交流互动的角度,发现不同的主体之间在知识共享关系存在不平衡性,有的主体参与知识贡献、知识互动、知识获取的主动性更强,而有的主体则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取者。以往学者对虚拟学术社区内部主体的角色功能研究可以看出,不同主体在社区中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及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虚拟学术社区的平台去对知识进行获取、分享、吸收和利用。

二、对话体系形成的唤醒修辞

贾良定等学者指出唤醒性修辞,能够在学者参与学术社区对话以及在学术平台产生本土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18]。唤醒修辞(Arousing Rhetoric)能够引起他人对学术社区的新知识体系产生共鸣,推动学术社区里的学者去认同该理论,从而最终成为合法有效的理论体系。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传统学术社区的有力补充和新兴载体,在虚拟学术社区内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学者们也希望能够在虚拟学术社区的平台上共同贡献知识、整合知识,构建新的理论体系,真正发挥虚拟学术社区在构建中国本土理论中的作用。然而,理论的构建是个体知识的共享到社区小范围的讨论,再到整个学术社区的对话过程。Green从修辞理论(Rhetorical Theory)视角解释组织中新管理实践的扩散过程,即个体的知识和实践思想的制度化过程。Green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说服他人并唤起他人的情感修辞(Pathos)、认知修辞(Logos)和价值修辞(Ethos),以加强对学术社区中产生的知识体系的辩证思考和认同,从而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19]。

1. 情感修辞视角

情感修辞指在说服过程中引起他人情绪上的共鸣,通过诉诸他人的兴趣、兴奋感等初始反应达成共识。学术社区内的成员具有专业兴趣的同一性,这为情感修辞的发生提供了基础。同一性体现学术社区的专业知识交流要求内部成员对本社区讨论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和兴趣。个体成员提出的初始理论,往往停留在个体“体验”的层面,期望能够通过虚拟学术社区的平台对初始想法进行改进、修正和拓展。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促进情感修辞机制的发生。第一,扩展理论体系的应用场景。初始理论的提出者不仅需要对提出的理论进行核心观点的解释,更重要的是需要厘清理论的实践需求和应用。随着对中国本土理论和从实践中找问题的大力呼吁,学者们也越来越对理论的实践背景和能够解答的问题更加感兴趣;第二,初始理论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虚拟学术社区中的成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如果初始理论太过于狭窄,则很难引起交叉领域的学者的共鸣,而其他相关交叉领域的学者的观点却往往对初始理论的拓展和修正有着重要的价值。理论的包容性能够吸引到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的兴趣,从而唤醒情感修辞机制。

2. 认知修辞视角

认知修辞指在说服过程中基于理性计算引起他人共鸣,通过诉诸基于逻辑、效用等理性判断达成共识。认知修辞是虚拟社区的成员对理论最初提出主体、理论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是否参与知识贡献的过程。本研究可以从加强对初始主体和初始理论的认知信任角度,促进认知修辞机制的产生。第一,加强自身在虚拟学术社区的地位和话语权。地位和话语权能够让他人产生信任感,成员在虚拟学术社区中要积极参与他人发起的学术对话,并发挥自己的专业,贡献有价值的知识,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逐渐使自己成为虚拟学术平台上的活跃者和知识提供者,第二,加强线上虚拟平台和线下论坛等学术组织的结合。当初始理论在其他知名的平台或者论坛上得到学术权威或者同行的共识或者积极讨论,也会增强认知修辞的效应,在虚拟平台上会因为理论的重要性而受到重视。

3. 价值修辞视角

价值修辞指在说服过程中基于社会规范和习俗等引起他人共鸣,将新理论与更大范围内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达成共识。第一,相关学术成果的发表能够促进价值性修辞唤醒成功。比如初始理论的相关成果在顶级期刊成功发表,会使得同行在理论的验证、适用性及拓展方面进行研究,当初始理论得到同行的一些后续研究时,也有利于他人对该理论的规范性认可,从而更加愿意参与理论对话。第二,初始理论嵌入于本土文化情境。随着对中国本土理论的呼吁,学者们也发现西方的理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中国问题,为了进一步树立中国理论自信,初始理论如果能够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情境因素,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等,则更容易让他人产生对理论的共鸣;第三,初始理论在国际其他社会情境的修正,不仅拓展理论适用范围方面,增强国际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对初始理论的关注,也会将这个理论与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从而唤醒价值修辞机制。

三、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实现的策略

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需要社区主体主动的知识共享、初始理论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在促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对话体系构建过程中,唤醒性修辞能够在学术对话中营造包容、友善的氛围,促进社区用户和成员间的共鸣,结合虚拟学术社区参与主体的动机多样性、角色差异性特征,克服参与主体结构松散性,本研究基于对话体系形成情感修辞机制、认知修辞机制以及价值修辞机制,进一步从虚拟学术社区角度,提出促进对话体系实现的策略。

1. 树立激动人心的社区愿景

基于价值修辞视角下的对话体系,在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交流过程中,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基于社会规范和习俗等引起他人共鸣,如树立激动人心的社区愿景,可以提高社区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效果和效率。同时对于结合中国情境下提出新理论,能够通过社区愿景进行价值观联系,从而达成共识。虚拟学术社区的愿景标志着社区未来发展的理想图景,是吸引和保留社区成员的关键因素。以往的研究更多的从企业愿景的角度,Lipton指出,愿景阐述的是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指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目标、目的、自我设定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界定组织未来的蓝图[20]。然而,关于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平台组织,却很少提及社区愿景的建立。社区愿景一方面可以给予平台成员对未来的期望,让他们了解平台的使命和责任,也能更好地指导他们在虚拟学术平台上的行为;另一方面,愿景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虚拟学术平台的员工存在着地域的松散性和人际关系的松散性,但知识的共享,对话的参与需要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共识的学术社区愿景能够激发成员参与学术对话的动机,承担更多的责任,也为平台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价值。虚拟学术社区愿景的建立需要确立愿景的内涵、结构,同时也需要建立愿景表达和愿景沟通的机制。一个好的愿景如果不能激励人心,成员对其缺乏认同,则会严重阻碍愿景的作用效果。虚拟学术社区需要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社区价值和愿景定位,共识的社区愿景影响着社区科研人员参与、搜索、贡献和创新的主动性。

2. 营造相互信任的社区氛围

基于情感和认知修辞视角下的对话体系,信任是虚拟学术社区主体主动参与对话体系的基础,通过建立社区成员间的信任,能够加深合作双方的认同,建立情绪上的共鸣,更加容易达成共识,从而降低机会主义,避免矛盾与冲突[21]。信任的文化氛围包括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主体对虚拟学术平台的信任。参与主体在虚拟学术平台上提出自己的初始理论,是希望能够借助平台上的其他成员的知识,对该理论进行修正、拓展以及理论的应用。但是现实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在平台上进行交流的原因是对其他成员的专业性的不信任,对他人是否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建设性意见持有怀疑态度,另外,初始理论的提出者担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被他人窃取,而被他人占为己有。因此,平台可以通过建立收益补偿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收益补偿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对话的发出者,即初始理论的提出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权益,在社区的成员话语权和影响力、信息获得的速度和范围能够有更高的权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则是通过加强对各种信息发布的审核与管理,制定知识共享协议,建立集体管理制度以及利用数字加密、签名技术、访问控制等新技术对数字作品进行保护。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指的是将虚拟学术社区和线下的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交流结合起来,策划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来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的熟悉度和联系度越紧密,促进信任程度的提高[22][23]。只有当虚拟学术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信任感时,成员之间的对话体系的情感修辞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3. 构建合理的质量控制机制

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的形成的情感修辞、认知修辞和价值修辞都强调了对话发起者的初始理论具有较强的学术专业性。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能够激发其他成员的兴趣,出于对高质量知识的需求,而参与学术对话,从而促进了情感修辞的产生。成员对高质量知识的前沿性和有用性进行理性判断,同时还会对对话的发起者的权威性和社区地位进行分析,从而通过认知修辞参与对话。学术质量的控制机制不仅包括对成员的学术权威性的评价,而且包括对初始理论的质量进行评价。平台可以成立学术质量控制委员会。学术的高质量是虚拟学术平台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平台内成员获取高质量知识,促进理论对话体系形成的重要保障。平台可以选择自荐或他荐的方式,推荐一些有学术权威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学术社区发展的成员加入学术质量控制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对社区平台上发起的对话的进行监督和核查。识别出高质量的对话体系,并鼓励对话中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对于质量不高的对话,也不应该舍弃,而是对知识二次发酵,使得能力较差的知识主体获得其他主体的启发和帮助,从而有效提高对话的质量水平。

4. 设计促进对话的激励机制

基于认知修辞视角下的对话体系,通过设计促进对话的激励机制,能够加强用户和社区成员自身在虚拟学术社区的地位和话语权,通过激励能够使成员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积极参与他人发起的学术对话,并发挥自己的专业,贡献有价值的知识,进而实现长期的交流互动,实现知识发布、传递、接收、吸收、转发,成为虚拟学术平台上的活跃者和知识提供者。建立虚拟学术平台建立成员贡献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成员贡献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学术社区贡献指标体系对每年度的成员发言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对于不同的角色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领袖者和呼应者成员,对其在平台上的知识贡献进行奖励,可以是社区内的个人声誉的提升,给予其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加大其学术成果得到同行认可的机会。对于在虚拟平台上相对活跃性比较弱的浏览者和学习者而言,则通过发挥自主权和提升个人能力的手段激励他们参与对话。这些不活跃的浏览者可能因为觉得自我专业度不够而羞于分享,平台可以让其选择是否匿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自主权,并且平台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知识,提升整体的专业水平。虚拟学术平台社区还可以利用成员对领袖者学术权威的认知信任,通过领袖者积极传达本社区的愿景,创造包容性的对话氛围,坚定成员参与对话的意愿,提高成员参与话题讨论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并通过积分制度、会员等级制度等鼓励会员持续参与对话。

结 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专业虚拟社区的蓬勃发展,虚拟学术社区也成为传统学术社区的重要补充。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交流载体,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传播效率、打破时间、空间和学科限制,以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与理论创新为目标,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随着学术虚拟社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主要集中于个体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传播效率提升研究,但缺乏虚拟学术社区对话体系的研究。而任何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多方主体多次积极主动的对话。本研究在对学术虚拟社区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修辞理论,从情感修辞、认知修辞和价值修辞三个方面剖析了对话体系形成机制。本研究还指出要树立激励人心的社区愿景、营造相互信任的社区氛围、构建合理的质量控制机制以及设计促进对话的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愿景学术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