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化耕地质量监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2021-12-24沈州焘
沈州焘
(广西崇左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 崇左 5322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事业的发展建设发展倍加重视,而在当前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做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意义重大,此项工作可以实现对耕地实际情况的全面掌握,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对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推动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深入探索耕地质量监测,对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耕地质量监测方法分析
1.1 设置质量监测点
根据《NYT 1119-2019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和相关耕地质量监测有关法规,综合考虑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地力水平、耕地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将监测点位设置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地块上,覆盖主要耕作土壤亚类或特殊耕作土壤类型。
1.2 提高耕地质量监测水平
1.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监测工作人员每年应至少两次参加耕保会议,同时对本年度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说明并加以总结,对具体落实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确保耕地质量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并定期对监测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达到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目的。
1.2.2 实行标准化建设。参照耕地质量监测有关规程,合理建设耕地监测点,坚持“四统一”的原则,进而保证耕地监测点的布局达到标准要求,选择监测点位置时,尽量选用管理方式与大面积生产之间保持相同。监测点的设置应覆盖常规施肥区、当季无肥区、长期无肥区、测土配方施肥区。在实施过程中,将测土施肥区与长期无肥区进行区之间的隔离,而别的区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使用塑料膜隔离。
1.2.3 分析汇总数据。监测工作人员应定期采集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数据分析总结,最终将整理好的数据在保证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上交给上级监测部门。同时,监测部门要加强对耕地质量监测档案分类管理,编制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并报同级人民政府。
2.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土壤肥力会受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耕地质量监测主要是酸碱度、氮、钾、有机质、磷为重点监测指标。其中土壤酸碱度是反映土壤化学性质的主要指标。酸碱度的变化对土壤的金属元素、养分、微生物的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有机质是土壤重要组成成分,虽然有机质在土壤成分所占的含量较少,但是它与土壤保肥性、供肥性以及耕作性的关联性较强。有机质在改善土壤肥力和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氮是构成有机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氮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氮元素过多,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出现农作物倒伏的现象;如若氮元素较少,将会导致农作出现缺氧的情况。磷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若土壤中的磷元素过少,会导致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瘦小僵直,花多果少,籽粒不饱满的现象。钾元素具有调节农作物的渗透浓度,激发酶活性,平衡阳离子及控制农作物水分的作用。
3.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耕地质量存在许多问题 ,如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施肥过多的问题,农民一直秉承一种施肥越多农作物就能增产的错误想法。施肥过多,首先,肥料的利用效率低,加重了土壤的结块现象,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对耕地也造成极大的损害,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其次,土壤的比例不均衡,由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氮肥,导致钾肥和磷肥的施入较少,进而出现土壤缺少钾、磷的现象。最后由于受到施肥过多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土壤酸化较为严重,对农作物的生长极其不利,进而出现农作物质量不佳和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除此之外,大多数优质耕地被用到城市建设,导致大量的优质耕地被浪费,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整体下降。
4.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耕地监测的对策
4.1.1 完善质量监测体系。要想提高耕地监测质量,就要积极主动地争取监测经费,提高监测点的覆盖范围,构建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在对耕地质量监测过程中,根据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变化形式实行动态监测,并建立健全层次分明、信息化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是一个长期开展的工作,要充分掌握监测区域的实际变化情况,需借助动态检测库数据加以分析,对今后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4.1.2 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部门在耕地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应加强耕地监测力度,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氮元素、钾元素深入调查,了解土壤元素含量,分析影响元素变化具体原因,根据农作物的土壤肥力变化及受到污染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解决耕地质量问题。除此之外,监测部门还需要每年一次对耕地质量和对农民土壤施肥情况加以监测,最终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并根据监测区域耕地土壤肥力的不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实现耕地资源合理的利用。
4.1.3 促进施肥与耕地方法的转变。在农作物的耕种过程中,结合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从而选择最好的耕作方式。运用免耕法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壤受到侵蚀,保障农作物的土壤中的水分不会流失,促进农作物大幅度高产。但是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运用免耕法的方式无法使肥料得到高效利用,肥料只能在土壤表面播撒,无法进入土壤内部,肥料的利用率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施肥技术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情况,科学合理地施肥,进而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出现过渡浪费肥料的现象,从而降低农作物的种植成本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1.4 大力提高有机肥源的覆盖率。为了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开展有机肥的建广力度,进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运用耕地与有机肥的结合方式,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大力加大有机肥在耕地中的使用,通过以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方式,运用在农作物种植中,进而避免出现肥料浪费的现象,从而提升肥料利用率。其次积极鼓励农民通过种植绿肥的方式,将鲜草翻压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的含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实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方式,运用机器切碎秸秆和堆腐还耕的方式,最终提高土壤的肥力。
4.1.5 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法制化管理。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是长期要做的工作,严格执行我国颁布的土地以及农田保护法,建立平衡质量验收制度,构建健全的农田质量跟综制度、农田质量建设奖罚制度以及农田质量建设管理制度。对以上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并落实到实际的耕地建设中。在耕地监测的过程中,注重新开发的耕地以及复垦耕地,对其耕地质量进行分析及评价,同时加大对以上耕地类型建设资金投入。通过耕地质量与管理建设制度的贯彻落实,能更好地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
4.2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的建议
为了加速经济发展,监测工作人员应积极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在保护耕地方面,加大对耕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根据耕地保护面积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并创设耕地保护资金,合理开发耕地,避免出现过渡浪费耕地资源的情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结论
综上所述,耕地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为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质量,强化耕地质量监测力度,进而实现对辖区耕地实际情况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程度的全面掌握,为今后开展农业种植提供重要的有力保障。基于此,在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而达到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目的。同时,根据当地耕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计划,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