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生态建设 发展绿色经济

2021-12-24李隆凤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李隆凤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林业局,贵州 毕节 553300)

1.纳雍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

1.1 纳雍生态环境历史。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中期,小小的纳雍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属于国内森林面积覆盖范围较好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十分健康。但由于工业化速度加快,此后30余年间,林业资源的覆盖面积逐渐减少。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则是因为钢铁经济发展、开拓荒地、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破坏的较为严重,直至90年代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与之前相比较下降了33%左右,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步入了“国家级贫困县”之列。

1.2 纳雍生态环境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同年12月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毕节市织金、纳雍两县开发治理山区的“3356工程”正式启动。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开发扶贫和人口计生等工作力度。同时,以一系列林业重点和生态建设工程为依托,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得以提高,水土流失得以控制。

2.纳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山采石、砍伐林木、排放污水等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开发行为层出不穷,使全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流失面积基数大,流失程度等级高,受特殊地型地貌特征的影响,治理难度非常大。加上总体投资力度小,人为因素的不合理开发,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未完全控制,造成治理速度与流失速度未达到对抗阶段。但在具体的实践工作过程中,对生态建设、环保理念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没有切实落实到位,整个地区的环保意识和观念普遍偏低,无法正确的规范和约束各类行为。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街道两旁的房屋在建设或修葺时往往会占用路基;城镇、乡村白色污染、垃圾遍地、污水长流。从整体上没有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生态文化环境。

2.2 项目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较为严重。过去的几十年间,纳雍经济长期依托煤炭资源开发,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给地方环境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破坏。项目开发业主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意识形态淡薄,只顾“金山银山”,不重视绿水青山,大多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当前的发展上,没有从长远考虑。

2.3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且不稳定。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但我县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且还要兼顾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医疗、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因此,资金的短缺无法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能长久的持续下去,同时也会由此影响到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升。

2.4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不理想。大多数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理解,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行动迟缓。甚至有些村干部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敷衍工作、应付检查,整治工作仅停留在召开会议、简单宣传层面上,推进不深入、成效不明显。

3.推进纳雍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我县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社会与人的同步、协调发展。

3.1 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氛围。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曝光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将正确消费观念和习惯根植于人们的思维意识里,引导人们营造节俭、环保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3.2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应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选拔优秀党员任组员,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县委负总责,政府负实责,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人大、政协督促抓”的工作格局。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大力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制定全县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量化考核内容和办法,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合而为一的“三位一体”考核体系,每年对乡(镇、街道)、部门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最后的数据当成干部进行选拔、任用的主要指标和根据。

3.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大工业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新入区或新办企业必须依法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前置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最大限度地阻止污染性企业进入到区或县。积极引导和帮助原有企业增加治污投入,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研究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规程和模式,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高山生态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的规模。要有危机、竞争和创新意识,不断分析、钻研该地区的各类农林资源,实现农林产业化发展,构建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生态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不仅要做好产业种养工作、构建品牌效应,还要注重细节,包括产品加工、外包装、营销等环节,努力拉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促使生态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高。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生态补偿制度,持续加大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营林思路、发掘生产潜力,优化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效益。开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努力开发精深高效、高附加值的特色林产工业,开发森林绿色、有机食品。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充分利用好诸如神奇“九洞天”、壮丽奇伟“白龙洞”、总溪河“乌江第一漂”等风景旅游景点,借助水西征战猴儿关、红军长征路上梯子岩等红色旅游故事,充分挖掘“滚山珠”“搓子舞”等充满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资源,使我县的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打造“中国珙桐之乡”“生态旅游之乡”。

3.4 强化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县城。坚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协调发展,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预防、治理与管理相结合。保障水土资源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由此来奠定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良好基础。抓住贵州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白水河湿地公园,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让人们拥有天蓝、水清、树绿、空气清新的生活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4.结语

由此可见,创建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采用创新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为绿色经济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