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的诊断及防治
2021-12-24董红艳
董红艳
(河北省廊坊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羔羊痢疾又称为初生羔羊急性毒血症,它是由B 型魏氏梭菌感染引发的以剧烈腹泻、小肠溃疡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疾病。该疾病主要发生于7 日龄以内的哺乳羔羊,其中对2~3日龄的新生羔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养殖场的妊娠母羊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外界应激因素较多,羔羊出生后身体体况较差,受到寒冷刺激、乳汁供给不足、饥饿,均会引发该疾病的发生流行。
羔羊痢疾的发生流行通常和病原微生物侵入以及养殖场的不科学养殖管理有很大关系,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会给基层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要掌握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在疾病进入流行高发期前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养殖场的各种致病因素,提高羔羊自身的抵抗能力,以降低发病率,保证养殖安全。
一、发病经过
某养殖户共养殖基础繁殖母羊100 多只,2018 年春季羊群逐渐进入到产羔旺盛期,羔羊出生后在养殖场中陆续出现发病,部分羔羊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在短时间内机体严重脱水衰竭而死。出现腹泻症状后,养殖户初期认为只是应激性腹泻造成的死亡。随着发病数量进一步增加,养殖户将患病羊单独隔离,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和饲主沟通得知,该养殖场养殖情况比较混乱,不同年龄的羊混群养殖,整体卫生环境较差,圈舍防寒保暖性能不足,羔羊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冷应激刺激。此外,也未给羊群接种有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接种存在很大随意性。
二、流行特点
圈舍不合理、卫生条件较差、羔羊受到冷应激刺激以及产后母羊的乳头、圈舍消毒不彻底,均会造成羔羊痢疾发生。
羔羊痢疾主要发生于7 日龄以内的哺乳羔羊,尤其对2~3日龄的新生羔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7 日龄以上的羊很少发病,纯种羊发病率较高。养殖场的患病羊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羔羊出生后如断脐不合理、卫生消毒不当,致病原很容易通过脐带或者创伤侵入,引发毒血症。在哺乳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乳房消毒,致病原很容易通过吃乳进入到消化道中。病羊污染周围养殖环境后,或饲养管理人员手指携带有致病菌与羔羊接触,会造成致病原传播流行。羔羊受到致病原侵染之后,魏氏梭菌首先在消化道当中繁殖生长,进而进入到小肠,大量繁殖,产生β 毒素[1],最终引发羊群出现毒血症,造成羔羊出现剧烈腹泻。
该疾病不受季节影响发生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如果羊采食了带有冰霜或者霉变的饲料,易引发该病。母羊在妊娠阶段如果饲料营养价值较差,饲喂不当,产下的羔羊体质较差,不能及时吃足初乳会造成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三、临床症状
羔羊痢疾的潜伏期相对较短,一般在1~2 天。发病初期患病羊体温逐渐下降,通常维持在38℃左右,精神萎靡不振,四肢无力,严重的四肢瘫痪、不能正常站立,低头弓背,采食欲望下降,不能正常吃乳。随后出现腹痛,肚子鼓胀,不久会出现剧烈腹泻,排出的粪便起初呈水样,后呈黄绿色、黄白色,最终变成暗红色。粪便当中夹杂有很多血液,恶臭难闻。因为腹泻,机体严重脱水,眼部向下凹陷,背毛杂乱无光泽,身体衰竭,长时间卧地不起,如果治疗不及时,经常在出现临床症状1~2 天后死亡。
有的患病羊表现为腹部胀满,不会出现腹泻,或者仅会排出少量血便,并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四肢瘫痪,不能正常站立,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头部向后仰,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以下,呈现急性昏迷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发病15 h 内就会死亡。
四、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羊进行解剖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真胃和消化道当中存在很多没有消化的凝乳块,粘膜高度充血,小肠黏膜充血,尤其是回肠粘膜病变最为严重。检查能够发现回肠存在直径在1~2 cm 的溃疡病灶[2],溃疡周围存在很多出血现象,有的可以看到黄色黄豆大小的坏死病灶。肠系膜淋巴结高度充血肿胀,在淋巴结表面还有很多出血点,心包积液严重,细胞膜内存在点状出血。肉眼能够看到肺脏组织高度充血,有时还存在淤血病变。腹部存在水肿现象,腹腔出现积液。
五、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羊的肝脏、小肠、脾脏、肠道内容物带回实验室进行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染色的大杆菌,有荚膜,两端钝圆。将病料粉碎后分别接种到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上,放入生化培养箱的持续培养48 h,在普通琼脂平板上不能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了圆形、隆起、表面湿润光滑、淡黄色或者乳白色的致病菌。将菌落转移到牛乳培养基当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呈现剧烈发臭现象[3]。结合该特征能够判定致病原为魏氏梭菌。
分别选择使用魏氏梭菌A 型、B 型、C 型、D 型抗毒素,将病料粉碎之后,放置在离心机上处理30 min,取上层清液分别加入上述几种抗毒素,然后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发现添加了B 型抗毒素的注射液注射到小白鼠体内之后,小白鼠能够正常成活,其他小白鼠全部死亡。由此可以判定致病原为B 型魏氏梭菌。
六、防治方法
应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做好圈舍的彻底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缓解中毒症状,加速有毒、有害物质排出。使用2 g 左右的硫酸镁,用35 L 温水溶解后,加入0.25 mL 甲醛水溶液,灌服患病羊。然后使用5%高锰酸钾溶液分上午下午各灌服一次,坚持用药3 天以上。出现酸痛中毒症状的,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200 mL。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羊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 mL/kg体重,每天2 次,连续使用3 天为1 个疗程,首次用药加倍。
中药可以选择使用白头翁、秦皮、黄连、生山药、干姜、甘草,使用剂量分别为10 g、10 g、10 g、30 g、5 g、10 g,水煎服,每只羔羊每次使用10 mL,每天2 次。
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做好卫生消毒,降低养殖密度。保证母羊饲料营养充分,全面提高乳汁质量,初次哺乳前做好乳头的彻底消毒工作。断脐时应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羊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选择使用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5 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够提高羔羊的抵抗力。
七、结语
羔羊痢疾具有发病快、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经济损害严重的特点。养殖管理人员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病动态,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羔羊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