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研究

2021-12-24唐传红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5期
关键词:肥料病虫害水稻

唐传红

(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农业农村局, 江苏 高邮 22565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国内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于水稻种植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主打“绿色”“无公害”“无污染”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的走向。

1.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概述

在“可持续发展”政策影响下,人们对于水稻生产质量也更加重视,在这种环境下,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既符合了绿色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能够保障人们生命安全。顾名思义,绿色无公害水稻主要强调“绿色”和“无公害”,是指在不使用过多的农药的前提下,利用绿色肥料和有机肥进行栽培,在不同的种植区域,综合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提高水稻种植的质量和产量。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区域符合水稻种植要求,还要按照水稻种植标准,把控好整地、选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环节,将水稻种植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免对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2.绿色无公害水稻种培中的问题

2.1 水稻品质不高

由于各地区地质、气候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选择水稻品种过程中,也要首先考虑到这些因素,应结合当地种植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要求的水稻品种。但水稻类型较多,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若没有结合土质和气候等特征以及种子品质和抵抗性,盲目地选用水稻品种,那么水稻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2.2 种植环境恶劣

水稻种植对气温、土壤、灌溉都一定的要求,只有让水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实现水稻增产增收。但在实际种植中,许多农田不是建设在村民住宅附近就是在城市边缘靠近工业生产地带,而工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还会破坏水体,给水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在一些农田受到污染后,并未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找到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致使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使水稻生产质量受到影响。

2.3 水肥管理不当

在水稻种植栽培过程中施加肥料可以补充水稻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促进水稻根系发达,但部分植户在施肥时,未能结合水稻生长情况进行追肥,甚至片面地认为施加肥料越多,水稻获得的养分也就更多,施加大量的肥料,反而使水土养分失衡,致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坏,非但不利于水稻生长,还会造成水稻大面积死亡,降低水稻的产量。同时,在选用绿色无公害肥料中,应尽量利用回收秸秆制成肥料或者使用绿色无污染的肥料,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肥料,以防肥中的化学物质破坏水体结构,但在选用肥料时,部分植户没有结合水稻品种,直接选择化肥,因化肥选用和施加不当,致使水稻难以达到绿色生产标准。

2.4 农药施用欠妥

水稻生长期间会受到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虫等病虫害的威胁,关于病虫害的控制,虽然可以通过优选良种、科学整地等农业防治手段,来增强控制效果,但要解决较为严重的病虫害问题,还是需要使用农药来防治。但不少种植户在使用农药中一味地追求药效,并未考虑到农药对周围环境及农田水体土质带来的影响,运用不科学的方式进行防治,不仅无法解决病虫害问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治理难度,违背了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的要求。

3.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3.1 选址整地技术

3.1.1 种植区域选择

我国水稻通常选择种植在地势平坦开阔、水域清洁无污染、土壤疏松肥沃且光照养料充足的地方,这也是水稻优质高产种植栽培的基本条件。在种植水稻前,要事先了解种植区域的地势地形、气温变化及土壤水肥等情况,尤其在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稻时,应酌情分析,合理选址,为水稻种植栽培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秧田作为水稻栽培的基础,选好秧田是水稻种植的前提条件,要根据水稻育秧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来选择秧田,如早稻育秧期温度较低,为了平衡温度,避免低温对早稻育秧造成影响,可以选择背风向阳的秧田,而晚稻育秧时期的温度比较高,尽量选择通风较好的秧田,在旱育秧时期,首要考虑的就是干旱问题,为此,应选择水源充足且排水畅通的秧田种植水稻,同时要将地下水位控制在50cm以下,减少秧苗生长的不利因素。在选择水稻种植地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安全性,远离金属污染严重地带,以达到水稻绿色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3.1.2 土地翻整培肥

水稻对种植土壤质量要求较高,可以在选好种植场地后,对种植区域的土壤作翻整处理,使土壤熟化,锁住土壤中的有机质,促进水稻根系伸展和生长。在以往整地中存在一种翻整底部新土的现象,按照这种整地方式,不仅不能改善土壤环境,还会降低土壤温度,使肥力受到影响,因此,在翻耕土地时,应注意方法,依据种植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加深耕层,调节土壤的水肥状况,恢复土壤结构,通过翻土、松土处理,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在整地结束后,可以对土壤施加有机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对废弃材料进行循环利用,节省种植成本,还能提高土壤的肥力。

3.1.3 农田环境治理

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平衡水稻种植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为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可以制定相关保护和修复制度,重点保护农田及周边环境和有益虫生物,如:青蛙、蜘蛛等益虫,用这些益虫来对抗害虫,降低虫害对水稻种植栽培造成的影响。同时,在农田周边种植绿色植物,净化农田周边的空气,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推进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发展。

3.2 良种培育技术

3.2.1 优选精品良种

选取无公害水稻种子时,应结合种植当地的地质环境、气候特征以及水文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用于种植地栽培的水稻品种,为水稻优质高产奠定基础。关于绿色无公害水稻品种的选择,必须要满足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的条件,除了考虑到种植地区降水量、土壤酸碱度等问题,尽可能选用发芽率较高且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避免使用颗粒饱满度不够或者存在表皮破损、缺口、发霉的种子,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验种子成活性,保证水稻种子的出芽率。

3.2.2 种子无害化处理

水稻品种确定之后,要在种植前,对种子晾晒处理,将种子平摊在清洁的地面上,利用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大概在晒过1-2d左右进行浸泡处理。通常情况下,水稻种子的浸泡时间为24-36h,可以使用强氯精浸种6-8h,与晒种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杀死虫卵和细菌,同时用噻虫嗪或者吡虫啉药剂搅拌种子约6-10h,增强种子的免疫力和耐抗力,避免受到地下害虫的危害。

3.3 适时播种技术

3.3.1 育苗插秧

育苗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的关键是在插秧前选好育苗地,可以施加营养土或者绿色肥料,增加育苗土壤的有机质,还要保证育苗地干净清洁,对土壤进行全面杀菌消毒,清除表面杂质的同时,也杀死土层里的细菌和虫卵。在水稻播种前后,要保持住苗床的水分,控制好温度,尽量将出苗后的苗床温度控制在28℃左右,直到水稻幼苗出叶后,才可调节温度。

3.3.2 密植栽培

水稻播种要选择最佳的时间,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温变化有着一定的差别,对于水稻的播种时间也难以得到精准的范围,应根据种植当地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来定,比如,在海拔低于400m的地区,可以选择在2月末或者3月初播种,在海拔400-800m的地区,就需要推迟水稻播种时间。同时,在播种时,尽量选择在晴天进行,以免光照不足或者降水量过多对水稻秧苗造成损害。在确定好水稻播种时间后,可以开展水稻插秧工作,事先对土地土壤粘重性进行检测,采用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插秧的质量和效率。在人工插秧中,要注意插秧的深度,尤其要避免出现秧苗倒伏的情况。在沙质土壤环境下,通常借助机械设备进行插秧,需要控制好秧苗的间距,不能让间距过大,以防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不能让间距过小,导致光照不足,通风不畅,影响到水稻生长。

3.4 田间管理技术

3.4.1 田间除草

田间杂草生长过快,会吸收走稻田土壤中的大量养分,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另外杂草生长茂盛且长时间未经除草处理,也会造成水稻间距过密,水稻很很难接收充足的光照,也不利于水稻生长。在种植后要经常清理田间杂草,可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虽然能够清除区域内的杂草,但很难做到彻底清除,尤其在处理大面积农田杂草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相比之下,运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剂的用量,避免药剂过多破坏水体,药剂也不能太少,导致杂草清理不彻底,可以将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保证田间除草质量和效率。

3.4.2 水肥管理

水稻灌溉是田间管理的重点,合理灌溉能够使水稻颗粒更加饱满,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在灌溉过程中,应根据种植区域内天气变化情况而定用水量,在晴天时尽量把水沟灌满,让水稻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阴雨连绵时期,要控制好灌水量,以免灌溉过多造成水稻根系腐烂,在雨水较多的时节,要完善排水系统,做到随排随灌。同时,也要结合不同阶段水稻生长特点进行科学灌溉,如在水稻栽种25-30d左右,用洒水车灌溉,在水稻进入抽穗开花期,可在花期将落干晒田2-3次,提高水稻灌溉的效果。

在农田施肥可以增加种植土壤的有机质,加速秧苗生长,促进水稻根系发达。在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中,应尽量施加无公害的有机肥,如人畜粪便、绿肥等,也可以通过秸秆还田,将秸秆磨碎制成无公害的有机肥料,既能够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还能增强土壤中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和土质特性,至于施用量需要根据秧田土地情况而定。但有机肥料需要经过腐熟后才能起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使用尿素、硫酸铵和磷铵等肥料,使有机肥料充分腐熟。在实际施肥中,可将水稻施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种植前施加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钙、磷等肥料,增强土壤的活力和有机质。二是在插秧后进行追肥,补足水稻在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养分。在早稻插秧后5天,晚稻插秧后3天左右追加肥料,按照667㎡ 施用尿素5-7 kg或者追施3-5 kg氯化钾,在拔节初期追加穂肥,适当减少尿素的用量,并在水稻抽穗前施加2.5 kg左右尿素。同时,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能一味地追求高产量而过度施肥,尤其要避免对土地造成破坏,多使用绿色无公害肥料,提升水稻种植产量。

3.5 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3.5.1 农业防治

水稻种植栽培中容易出现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问题,要想根治水稻病虫害,将水稻所受影响降到最低,必须抓好防治质量,从源头改善水稻生长条件。经过研究表明,选择高品质、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可以使水稻的发病率至少减少70%,目前,国内各研究组织机构加大对抗病虫能力的品种进行研发和推广,逐渐淘汰高感品种,降低了水稻的病发率。

3.5.2 物理防治

做好防病防虫工作,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一般会在4月中旬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灯光吸引飞虫,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同时也可以使用水盆诱捕器或者粘胶诱捕器来捕杀害虫,降低田间虫量。

3.5.3 生物防治

首先,采用深耕灌水的方式,抑制病虫害发生,尤其在春秋越冬时节,对种植土地进行深翻,降低虫源基数。其次,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可以选择在田埂种植绿色植物,为益虫提供生存环境,也可以通过人工释放青蛙、稻螟赤眼蜂等益虫,减少田间害虫数量。最后,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抑制病虫害,在二化螟卵孵化初期,使用苏云金杆菌,有效防治害虫。

3.5.4 化学防治

根据以往种植经验,在病虫害频发时期,应事先做好预测和预防工作,使用药性高效且毒量较低的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发生。比如,在水稻出现稻瘟病时,可以按照667㎡使用三环唑20-25g进行防治;若水稻出现白叶枯病,用叶枯唑 30-40g混合50kg水喷洒;在治疗水稻的纹枯病时,应趁早根治,可以使用噻呋酰胺在叶面喷洒,而且噻呋酰胺的药效较长,不需要多次喷洒,在水稻分蘖末期喷洒即可。同时,水稻生长期间也会受到害虫侵蚀,常见的就有稻飞虱虫,当虫量达到1500-2000头,可以使用吡虫啉1.5-2.0g兑水50kg,在稻株中下部位喷雾,有效控制病虫害,保护水稻正常生长。

结束语

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能够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应用作用,要从科学选址和整地入手,加强良种培育,选择最佳时间合理密植,注重田间除草和水肥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突出“绿色”和“无公害”的种植效果,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肥料病虫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一季水稻
水稻花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