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北方水稻主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2021-12-24曹永本鲁桂霞张云霞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5期
关键词:病株稻瘟病病斑

曹永本 鲁桂霞 张云霞

(1.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辽源 136300 2.东丰县东丰镇农业站,吉林 辽源 136300)

水稻是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水稻先进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单产水平也不断提高,水稻每公顷单产水平在7500-9000公斤。水稻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水稻病害也不断增多,水稻病害种类增加,危害面积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严重阻碍了北方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北方水稻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防治病害,促进水稻正常发育,把病害损失降低到最低,保证水稻产量。北方水稻病害分为苗期病害和水田病害。水稻苗期病害有恶苗病和立枯病;水田病害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等四大病害。

1.水稻苗期病害

1.1 恶苗病

1.1.1 发病条件:水稻恶苗病是北方水稻主要苗期病害之一。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的萌芽而繁殖,形成危害。水稻苗期开始至成熟期均为害,苗期为害秧苗细高,变黄色。水田为害水稻节间长出白色须根,出穗期不孕穗变白穗。

1.1.2 主要症状:种子发芽时病菌侵入茎基部发病,病苗茎秆圆,叶黄,叶与叶的间距伸长,病苗比正常生长秧苗高,病苗表现为秧苗又细又长,发黄,容易分辨,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一。后期侵染的病苗底部茎秆不圆,但叶与叶的间距长,秆高,与徒长苗很相似。病苗心叶叶色呈浅绿色或黄色,病苗不成片间隔出现。

1.1.3 防治方法:目前防治水稻恶苗病防治重点放在水稻种子的药剂处理,即利用药剂浸种5-7天,进行种子消毒或者采用药剂拌种方式进行防治。

1.1.3.1 精选种子:选用水稻种子成熟度高,种子饱满,没有病菌的种子,减少病菌感染。

1.1.3.2 药剂消毒: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药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48—60小时或者用901等药剂浸种5-7天,浸后不必清洗,直接催芽播种。

1.1.3.3 清除病株:在水稻秧田或者水稻大田地里发现病株时,及时拔掉病株,深埋病株或烧毁病株,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减少病原,防止病菌再次侵染。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进行深埋处理。

1.2 立枯病

1.2.1 发病原因:立枯病是北方稻作区水稻旱育苗、盘育苗、简塑盘育苗、隔离层育苗等旱育秧地块常发生的水稻秧田主要病害之一。病菌在土壤或者植株残体内越冬。依靠气流传播,侵害秧苗。发病时,在谷壳或秧苗颈基部,产生赤色毛绒状霉层(分生孢子),发病秧苗枯萎,基部腐烂,拔时易断。水稻育苗时,遭遇持续低温,苗床水分低,播种量大,苗床管理粗放时,很容易发生立枯病。

1.2.2 发病症状:水稻立枯病主要有幼芽基腐、立针基腐、卷叶黄枯和打绺青枯。种子播种后至没出土或者刚出土时发生,种子或幼芽基部赤色霉层,幼芽扭曲,严重时种子或幼芽腐烂。秧苗立针出土至二叶期发生,病株心也开始枯黄,叶灰绿,节黄色,叶鞘有褐斑,根系变褐色。在潮湿条件下,茎基部软化,易拔断。干旱条件下,茎基部有褐斑,有霉层,发病由点到面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后,早晨看秧苗叶尖无露水珠,心叶卷曲枯黄,根毛少,提苗时容易拔起,茎基部横切面有褐斑。秧苗三叶期前后发生,秧苗不吐水,失水成片青枯死亡,叶片似柳叶,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少,容易拔起,茎基部横切面有褐斑。旱育秧苗床秧苗病株主要症状为早晨出现有一块块苗似马蹄装症状,秧苗叶尖没有水珠时,已经发生了立枯病。秧苗叶尖卷曲,地上部容易拔出。病株根和茎的连接处,茎的中心变黑,心叶不吸水,心叶变黄,表明秧苗发生严重立枯病。

1.2.3 防治方法 :北方稻作区秧田主要采取调节苗床土酸碱度,施用苗床调制剂,来防治立枯病。同时苗床控制播种量,每平方米的播种量不超过100-150g,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秧苗抗病能力。目前主要利用育苗灵、苗床营养土、麦立针等苗床调制剂拌入苗床土中进行防治,也可以在秧苗叶令在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施用立枯一次净、福美双、甲霜灵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立枯病。

在Coreldraw和Illustrator软件中,都可以对各种地图要素依据专业设计书的要求,分层进行整理、符号化编辑,然后将编辑好的数据按印前技术要求输出为标准EPS格式,发排为印刷菲林片,即可晒版、印刷。本文以Coreldraw X5和Illustrator CS5为操作软件版本,对Coreldraw和Illustrator软件在地图编制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比较分析。

2.水田主要病害

2.1 稻瘟病

稻瘟病又叫火烧病、黑节病、低头病、吊颈瘟,日本又叫稻热病,是北方水稻四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造成绝收,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稻瘟病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水稻白穗不灌浆以致减产绝产。

2.1.1 稻瘟病的主要症状、分类

叶瘟:北方稻作区水稻一般7月中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达到高峰,主要在水稻叶片上发生,从分蘖期至拔节期发生。叶瘟分为慢性型和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为梭形病斑,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梭形黄褐色边缘,中间有灰色或白色斑点,并具有坏死线,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面有灰色霉层。急性病斑为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叶背面病斑上有大量的分生孢子,黑褐色霉斑,标志着稻瘟病的发生。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成梭形大条斑叶片黏胶,上部叶片褐色干枯,似火烧,整株萎缩死亡。一般在阴雨、田间湿度大,植株徒长,种植感病品种,施氮肥量太大,容易诱发稻瘟病。

节瘟:北方稻作区,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发病在水稻节上,节变黑,凹陷、弯曲、倒伏。水稻茎节部微带蓝色的黑褐色斑点,以后扩展到整个节部,使整个节部和附近的茎秆变成褐色,节部最后干枯,易折断。早期发病严重时整株稻茎节被折断而堆枯,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穗茎瘟:北方稻作区一般在8月中、下旬病菌侵入穗颈发生穗颈瘟。水稻主要发病在水稻出穗后,发病初期穗轴基部变褐色小点,逐步在穗基部扩大到整个穗颈上,穗颈病斑黑褐色,严重时整个穗变成白色,不结粒,造成水稻绝收,对水稻产量影响最严重。

稻谷粒瘟:在北方寒冷稻作区8月末至9月发生稻谷粒瘟。病斑发生在稻谷粒上,水稻颖壳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大小与发病早晚有关,发病早,病斑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时米粒变黑,碎米率提高,出米率低。

2.1.2 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做好化学药剂防控。

农业防控技术:首先,选择种植抗病高产优质品种是防控稻瘟病的前提,也是最主要的防控技术措施。种植高抗病品种,提高品种的抗性,是防控稻瘟病的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其次,加强肥水管理,培育水稻壮秆大穗。采用浅水间歇灌溉技术,杜绝深水漫灌现象,科学配方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防止水稻徒长,增强水稻抗病性。同时可以施用每公顷追施硫酸钾10—15公斤,促进水稻秧苗根系发育,壮秆大穗,增强水稻抗逆性,促进水稻早成熟,防治水稻贪青晚熟。

2.2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又称为花秆病、烂脚病、花脚病和花足病,是北方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品种抗性的降低,施肥量的加大,水稻纹枯病逐年加重。稻纹枯病发病轻时,影响水稻灌浆,形成水稻大量白穗。发病严重时,水稻茎秆枯死,稻株成片倒伏,不能出穗,整株腐烂,减产幅度达到50%-70%。

2.2.1 主要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均可以发生为害,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和出穗期,以水稻出穗期前后发病最多。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白穗。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2.2.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在稻田土壤里或稻行、杂草中越冬的菌核,于第二年春耕灌水时浮子,依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当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病部的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落入水中,随水流扩大传播。水稻生长前中期,病害主要在稻株基部叶鞘横向扩展。抽穗以后,在温湿度适宜情况下,病害很快向上面的叶鞘、叶片侵染扩展。在水稻的生长一生中,分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最快。当湿度大,气温30℃左右时,只要1—2天菌核就能萌发长出菌丝,7天左右可形成新的菌核。

2.2.3 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上,注重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技术,来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农业防治技术:稻田深耕深翻地,消灭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减少病原菌。稻田灌水时捞出漂浮病株、浮渣、杂草等,减少菌源,减少病害发生。改进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使用量,浅水灌溉,防止大水漫灌,适当排水晒田,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有效地防治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化学药剂防治:北方稻作区在7月下旬至8月初进行喷药防治,即水稻拔节期至水稻出穗前施药防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以前)或过迟(抽穗以后),5%井冈霉素水剂或纹霉清、粉绣宁、稻丰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均匀地喷雾在水稻植株整个植株上,尤其是植株中、下部一定要喷施到药剂,注意喷施农药均匀,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又称为乌霉、青粉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北方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有加重趋势,危害较大,减产幅度较大,发病轻时减产幅度为5%-10%,发病重时减产幅度达到50%-70%,是北方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2.3.1 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稻穗上,水稻灌浆期部分稻穗上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由黄绿色转变为黑褐色,病块大于正常稻谷的数倍,表面光滑,后期开裂,布满黑绿色粉末,看似黑粒,农户称之为乌霉。

2.3.2 发病原因: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借着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切开病粒,中心白色,外围分为三层,外层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橙黄色,第三层淡黄色。

2.3.3 发病条件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气温26℃—28℃最为适宜,气温34℃以上时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持续下雨,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等高湿寡照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病,发病一般较重。

品种选择:水稻品种选择不同发病也不相同,一般种植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水稻稻谷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上,田间管理粗放,插秧密度大,植株生长繁茂,大水漫灌,低洼易涝,排水不良的稻田。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氮肥施用量大,稻株生长茂盛,水稻贪青晚熟,植株徒长,容易诱发稻曲病,造成大面积发病,导致水稻减产绝收。

2.3.4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方法:种植当地能够安全成熟的抗病优质品种,提高品种的抗性,防治病害的发生。水田整地时,水田深耕深埋病残株,减少病原菌。田间进行浅水灌溉,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培育水稻壮秆大穗,增强抗病性。水稻收割时,发病较重的地块,进行单独收割、单独脱粒、单独运输、单独保管、单独销售,以免影响稻谷销售。

2.4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是国家水稻种子主要检疫性病害,是北方水稻通常发病较少的一种病害。病害在水稻苗期至出穗期均可发生。水稻分蘖末期至出穗前、后发病较多。水稻发病结果,空秕增加,影响水稻出穗,造成水稻减产,严重时造成水稻绝收。

2.4.1 主要症状:发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退绿,初为暗绿色渍状短侵染线,很快变成暗褐色,然后在侵染周围形成淡黄白色病斑,继续扩展,沿叶缘两侧或中肋上下延伸,转为灰褐色,最后呈枯白色,发病重年份上部叶片全部枯死。病斑边缘有时呈不规则的波纹状,病健部界限明显。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常在叶缘或新病斑表面排出蜜黄色带黏性小露珠—“菌脓”。干燥后,成鱼籽壮小胶粒,易掉。

2.4.2 发病条件:稻白叶枯病主要发病条件是高温高湿、多雾和持续连雨时病菌容易侵入稻株为害水稻。田间管理上,氮肥施用过多,大水漫灌,植株生长茂盛,叶片嫩绿,容易诱发该病害发生。

2.4.3 防治技术:农业防治上,加强水稻种子检疫工作,防治病菌侵入;加强田间管理,控施氮肥,防治水稻贪青徒长。药剂防治上,主要施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水稻出穗前后分别进行药剂防治,可以施用叶枯霜、叶青霜、龙克菌、叶枯灵、氯溴异氰尿酸、菌毒清等药剂,水稻出穗前、出穗后分别进行喷药防治,喷施药剂一般隔5~7天施药1次,连续喷施药剂2~3次。

猜你喜欢

病株稻瘟病病斑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种群抗性的影响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