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玉8 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1-12-24陈晓平陈彬彬任林林
王 冰 陈晓平 陈彬彬 任林林
(1.焦作市博农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焦作 454002;2.河南省博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002)
玉米作为全球第一大作物,在我国玉米作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种植面积已超过3333.33 万hm2,已成为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作物,在畜牧业、工业基础源料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上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且最有成效的作物,也是杂种优势类群与杂种优势模式划分及利用最深入的作物。黄淮海夏玉米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优势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为106.67万~120.00 万hm2,主体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由于本地区玉米生长季节短,热量资源总体偏少,且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热害的发生加重,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品种选择成为玉米生产至关重要的因子,优良的品种和种子是丰收的基础。博玉8 号是由焦作市博农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焦作联丰良种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于2020 年11 月通过黄淮海夏播玉米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00366)。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倒、出籽率高等优点,综合表现优秀,生产潜力较大。该品种由焦作市博农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报审,品种来源为J0264×LL055,现将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育过程及亲本特性
1.1 母本J0264 为自选系,2009 年从国内外材料组成的混合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单倍体诱导,2010 年春季海南对诱导成功的植株进行加倍处理,2011 年春季对所有DH 系进行田间鉴定,得到优良自交系J0264。J0264在配置优良组合过程中,更适合做母本,苗期叶鞘紫色、叶缘紫色,花丝紫色,花药紫色,株高2.7 米,穗位0.75米,一级侧枝数目2 个,白轴,穗行数14 行,果穗锥型,半硬粒型,粒色黄色。
1.2 父本LL055 为自选系,属兰卡斯特类群,于2009年春季从公司自有兰卡斯特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单倍体诱导,2009 年冬季海南对诱导成功的植株进行加倍处理,2010 年春季对所有DH 系进行田间鉴定,得到优良自交系LL055。LL055 兰卡斯特血缘,在配置优良组合过程中,父本最宜,苗期叶鞘浅紫色、叶缘无色,花丝浅紫色,花药黄色,株高1.8 米,穗位0.6 米,一级侧枝数目9 个,红轴,穗行数16 行,果穗锥型,半马齿型粒,粒色黄色。
1.3 博玉8 号参加试验代号为博玉6 号,于2014 年组配组合,2015 年进行初级产比试验,2016-2017 年进行多环境网点高级产比试验,夏播生育期98 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60 厘米,穗位110 厘米,雄穗分枝6-8 个,果穗筒型,红轴,穗长22.5 厘米,穗粗5.5 厘米,穗行数16 行,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粒,抗病、抗倒、品质好。
2.品种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2.1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102 天,比对照郑单958 早熟0.5 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8 厘米,穗位高98 厘米,成株叶片数20 片。果穗筒形,穗长16.5 厘米,穗行数16-18 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0.5 克。
2.2 抗性鉴定:
2.2.1 2018 年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结果:镰孢茎腐病为感,镰孢穗腐病为抗,小斑病为中抗、弯孢叶斑病为抗,瘤黑粉病为感,南方锈病为高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结果:镰孢茎腐病为中抗,镰孢穗腐病为高感,小斑病为抗、弯孢叶斑病为感,瘤黑粉病为中抗。从各试点田间发病来看,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均未达到高感。
2.2.2 2019 年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结果:镰孢茎腐病为感,镰孢穗腐病为中抗,小斑病为中抗、弯孢叶斑病为中抗,瘤黑粉病为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结果:镰孢茎腐病为中抗,镰孢穗腐病为高感,小斑病为高抗、弯孢叶斑病为中抗,瘤黑粉病为高抗。从各试点田间发病来看,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均未达到高感。
2.2.3 综合两年河南、河北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感茎腐病,高感穗腐病,中抗小斑病,感弯孢叶斑病,感瘤黑粉病,高感南方锈病。
2.3 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40 克/升,粗蛋白含量10.39%,粗脂肪含量3.83%,粗淀粉含量71.59%,赖氨酸含量0.32%。
2.4 产量表现:
2.4.1 2018 年区试中平均亩产615.3 千克,比对照增产3.42%,极显著,增产点比例 63.89%。 该品种幼苗芽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64 厘米,穗位96 米。生育期 101 天,比对照品种早熟 1天。全生育期叶数 20 片,雄穗分枝多且枝长,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与茎秆角度小,穗长16.1 厘米,穗柄中等,苞叶中等,穗行数 16-18 行,秃尖长 0.7 厘米。红轴黄粒,粒型半马齿,百粒重 30.4 克。
2.4.2 2019 年区试中平均亩产684.1 公斤,比对照郑单958 增产3.61%,极显著,增产点率77.5%。该品种幼苗芽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71 厘米,穗位100厘米,全株叶片数20 片。雄穗分枝少枝中等且枝长中等,花药紫色,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茎夹角较小,穗长16.8 厘米,有穗柄,苞叶中等,穗行数14-18 行,红轴黄粒,半马齿型,百粒重30.6 克,生育期103 天,与对照郑单958 同期。平均倒伏率4.3%,平均倒折率0.5%。
2.4.3 综合2018 ~2019 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49.7 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52%。2019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6.6 千克,比对照郑单958 增产1.34%。
3.栽培技术
3.1 土地整理
选择土层深厚,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种植,小麦收割要尽可能选用有秸秆切碎和抛撒装置的收割机,麦秸秆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cm,抛撒要均匀。若夏播玉米播种前耕地,不宜深耕,以浅耕为主,一般耕深10cm ~20cm, 耕后及时耙实。
3.2 种子处理及播种
晒种2d ~3d, 可提高发芽率,提早出苗,减轻丝黑穗病的发病率。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促进种子早发。一般50kg 种子需种衣剂1kg。
夏播玉米播种一般6 月上中旬麦收后抢时早播,越早越好。适宜种植密度6.00 万~6.75 万株/hm2,机械精量播种,每穴1 粒,播深以3 ~5 cm 为宜。
4.田间管理
4.1 间苗定苗
在3片~4片叶时进行间苗,5片~6片叶时进行定苗。夏播玉米苗期处于高温季节,幼苗生长快,也可不进行间苗而采取一次定苗。间定苗宜在晴天下午进行,去除弱苗、病苗,大小均匀。
4.2 科学肥水管理
玉米需肥较多,高产田需纯N 270 ~300 kg/hm2、P2O5 90 ~105 kg/hm2、K2O 150 ~180 kg/hm2,缺锌田块需增施硫酸锌15.0 ~22.5 kg/hm2(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叶面喷施锌肥)。播种时带种肥最好施用复合肥,并将种肥隔离10 cm 以上。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40%底施,60%作追肥。大喇叭口期(一般12 片~13 片叶)重施穗肥(占总氮量的50%)、在抽雄吐丝期补施粒肥(占总氮量的10%)。
玉米要浇好三水,即出苗水、拔节水和灌浆水,特别是抽雄开花期,需水较多,所以开花受粉期间,遇天旱时应加强灌溉,改善群体内小气候,提高花粉和花丝的生命力,可明显提高产量。但玉米接近成熟时,不宜再浇水。
4.3 中耕松土
于拔节后进行中耕松土,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在开始拔节时进行,中耕深度以10cm ~12cm 为宜,第二次在小喇叭口期进行,中耕时靠近植株处宜浅,行间宜深。
4.4 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苗期注意防治蓟马、蚜虫、地老虎;大喇叭口期用颗粒杀虫剂丢心防治玉米螟,也可以在此期接种赤眼蜂卵块控制玉米螟或用BT 乳剂稀释500 倍灌心防治。蚜虫可采用3%啶虫眯乳油1000 倍~15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喷雾。中后期注意防治瘤黑粉病、小斑病、茎腐病、蚜虫等病虫害。一般在收获前20d 内不再喷药。
在幼苗三至五片叶期用烟嘧磺隆化学除草。
5.适时晚收
普通型玉米适当晚收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其收获标准是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推广机械化收获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