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我国文化发展面临机遇的三重维度
2021-12-24唐圆梦李泽伟
唐圆梦,李泽伟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随着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互联网日益发展与普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已不再是一种观念,而是目前的现实。”[1]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与空前的发展速度,极大拉近了人类交往的时空界限,建构起世界“比特之城”的新领域,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了社会的生活结构和组织形式,形成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这给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与途径。站在信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3],把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 信息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主体与先进工具
(一)信息化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主体
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教育能更好提升人的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的教育信息传播的现代教育模式,它是传统教育事业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它区别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三要素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技术,它在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发展主体方面有如下特色和优势:
第一,教育形式的个性化能极大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教育能独立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行双向交互,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个体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4]。个体的报名、选课、学习、考试管理、教学效果评价等可以通过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来进行。在多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播音筒”授课模式,微信、微博、QQ等新型传播工具以及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等新兴教育平台使得教育进入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时代,实施因人施教。网络教育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个体感觉学习是切合自身实际的重要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以网络为媒介恰当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进而为个体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因为个体在网络教学中所有的操作完全由自己掌控,所以就会觉得学习是其应担的责任,是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需要积极主动地不断进行全面学习、终生学习。
第二,教育活动的探究性能显著增强主体的创造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体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们必须在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自主的学习环境下,才能探究性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网络教育“通过教学组织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依托各种媒介技术;教学主客体双向沟通。”[5]网络教育的特点正好能极大满足个体自主学习的需要,网络有巨大的空间优势,也有迅速的即时优势,当个体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在网上与同专业,或者不同专业的他人进行交流,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民主平等的宽松学习氛围使个体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从不同的视角创建性地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网络背景下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个体在获取不同的资源时可以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集思广益,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学习的知识也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死内容,而是更加灵活,更加富有个人创见。网络教学中信息的流动和汇合,给主体以创造的源泉和契机。“创造是信息社会的灵魂,思维创造性是数字化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6]
第三,教育手段的立体多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网络以其音视兼具、生动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学过程,构建出栩栩如生的生活现实场景,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如施教者可以通过腾讯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手段对受教者进行答疑解惑,增进感情,进行人文关怀;通过打造虚拟仿真平台,进行网络实践教学;还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集文、声、光、图于一体的教学优势,即时、动态地把教学资源展现出来,有效实现与学员的互动,施教者可以转变成为受教者,网络教育的传受双方是双重身份的人。以前处于信息接受者的被动地位的学习个体,现在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可以足不出户便捷地浏览和储存网上的有用信息,查阅最新的参考资料,在网上发布学习心得体会,这有利于改变以往单纯说教的模式,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个体还可以畅所欲言、积极提问和发表意见,相互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个体的学习爱好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大大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个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丰富的想象转化为现实后,随即会产生一种莫大的兴奋和愉悦。总之,网络以其形式魅力性、内容丰富性、功能多样性以及人机互动性,极大地满足了个体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激发了持久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育资源的共享能有效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时空限制,使学校教育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对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个体随时随地提供公共服务。网络技术为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创造了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与信息的享受者和提供者。信息技术还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让不同区域的人来交流和分享,这有助于消除现实社会中优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不平等现象,有利于全社会充分利用优秀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减少地区差异。网络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共同享有,为提高民众整体文明程度,实现优质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信息时代的网络教育独具特点和优势,促进了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广泛,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空前增长。网络教育真正实现了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对个人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个体的综合素质,个体通过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握必然,获取自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跃,而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主体需要。
(二)信息网络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它不仅会带来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而且也会导致文化的革新。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时候就敏锐发现,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进步是与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不仅实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也促进了新的先进文化工具的产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新的科学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也必将带动传统文化行业更替升级,加快和改变文化生产以及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增强了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它比政治、宗教、哲学、文艺等更能深刻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哲学的贫困》中分析了在蒸汽机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内容的资产阶级文化,人们按照当时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7]。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认为,通信技术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新的通信方式的兴起,会随之引起社会文化和社会的大变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已成了文化,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代表人物所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渗透进文化之中,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灵魂。
网络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及时互动互通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实现知识共享,顺利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攻关能力、降低科研成本,还有利于人类普及科学知识,信息科技正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弘扬民族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互联网通信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也为中华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更大范围走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网络技术本身的不断升级换代促进了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高人类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观念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最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不仅引起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巨变,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引起文化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巨大变革,从而最终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
二 信息化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
(一)信息化拓宽了文化发展的视野
信息化突破了传统文化局限于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视野,使人们开始真正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到要从全球的视角来发展文化。“信息共享”“利益共享”要求人们在发展本民族文化过程中,跳出传统的思维窠臼,从维护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建构新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精神。在信息、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单枪匹马解决海洋、大气和生态污染等这样的普遍性危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离开其他国家孤立地发展。因而人们在发展本民族、本国文化时,越来越注意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协调。爱因斯坦所说的“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识。信息技术通过引导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深层次的变革,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通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监测系统,提升文化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在今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8]45因为信息全球化正在推动人类利益向整体性迈进,不断提出并强化了文化精神的整体精神,即人类意识。这也是当代文化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文化视野的宽广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发展能否顺利进行。文化视野宽广,则心胸开阔,心态平和,有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之势,能够取人之长,补我所短。如中国唐朝视域宽广,广纳天下,积极与世界他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繁荣盛世。而中国清朝之所以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因为文化视野狭隘,心胸狭小,没有“睁开眼睛看世界”。在文化、信息交流频率加快的今天,我们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从整体宏观鸟瞰的角度、进行立体式全息大扫描,获取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关注差异,提升审视鉴别各种不同文化的能力。通过选择不同的文化参照系,进行视角变换,扩大人们的视野。我们不但要积极引进来,还要大胆走出去,加强中西文化的交往与联系,促使人们从全球的大视野来从事我国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9]。中国秉持“和而不同 ”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各民族才能更好求同存异,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二)信息化促进了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文化交流和互动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任何文化,只有不断地从异质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动力,才能使文化生命之树长青。王蒙认为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民族文化既保持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从而得到发展。所有活的文化都是充分利用开放和杂交的优势,在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当中发展的[1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也不是夜郎自大的全球中心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充分“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11]信息技术具备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等优势,能够冲破传统地理意义上国家民族之间的藩篱,为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极大促使文化交流的快捷顺畅,能够激发中华文化的创新动力,增加创新因子。如今方便快捷的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拉近了时空距离,使各种往来日益频繁和便捷,已经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我国不仅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要与世界融合,文化建设也始终要基于人类文明的大厦。当今世界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外来文化资源。如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为一切社会所应用的科学技术文化;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平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科学决策观念、务实开拓观念等企业文化;反映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主权在民、依法治国、有限政府、权力制衡、舆论监督、任期制等政治文化。这些进步的文化理念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可以增强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上的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交往的纵深推进,信息化已经把不同文明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光纤的速度使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更多、更快捷的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网络的开放性为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广泛交流场所,使各民族文化增强了渗透性、扩散性和共享性。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化的交往工具与交往空间,它所导致的普遍性、平等性和深入性的交往,使得人类社会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个古老的梦想。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所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12]我们理应适应信息化使得“所有的人第一次开始分享着同一个历史”这个大趋势,并投身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的浪潮当中,使中华文化在吸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更为全面、深入和快捷。
(三)信息化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使全球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且使全球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境界,上升到新的层次,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注入了新的形式和时代内容。国际互联网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和日益频繁,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市场,网络以其巨大的潜力,能够将人类的全部知识联系起来,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可以快捷的从网络终端中获取所需知识,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广泛传播中日益交融,正如马克思所言,“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8]276。网络减少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增加了文化的全球性特征,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直观的、面对面的接触,通过互相学习并吸取对方文化养料进行自我文化的调整和更新。以前传统独立的、单一的表达方式被更立体、更直观的网络表达方式所取代,实现了多媒体共存式的信息传递。互联网是我们了解国际文化、分享国际信息的新渠道,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信息检索、同步交流、现实虚拟、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我国文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中,通过“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变得更加健康和优秀,使我国的思想文化之花更加绚丽多彩。文化发展的全球化丰富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内容、增添了文化建设的活力,为我国以后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坐标。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又对解决西方文化困境有重要作用,我们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华文化,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价值在全世界得以传播,证明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在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文化,不管发展程度如何,作用怎样,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使是那些过去很难寻觅到踪影的一些亚文化以及边缘文化,都能够凭借网络平台重现它昔日的光彩。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纷纷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包装上网。如美国西雅图亚马逊公司,德国出版联合公司纷纷创建网上书店,提供众多的图书供网民选购”[13]。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积极研发网络文化,抢占网络话语权,扩大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过去的传统文化、影视、教育以及其他娱乐方式相比,网络文化、网络影视、网络教学、网络游戏等以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动感、操作的便捷,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激发人们的兴趣。你不必花费巨款实地周游世界,你只要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就可以欣赏全世界的异域风情,阅读各国的书籍,捕捉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科技信息,与不同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在互联网上,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作品、文化思想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发展生态系统。毋庸置疑,这有利于各国积极了解和充分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完善本国文化。
三 信息化助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信息化加快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信息化是一个依靠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等,在人类社会建立起包罗万象的资讯信息世界。随着信息服务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的制作中引发了巨大的革命性变革,概括地说就是全面“数字化”。首先,传统文化产业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类传播媒体的制作全过程都已经数字化,数字化传媒正在成为传媒主流。如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的读物电子化,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数字网络文化,传统电视、传统电影的数字化电视和数字化电影,以及音乐、图书馆的数字化等。其次,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新传媒制播工具异彩纷呈。如数码相机、个人数字助理播放器、数字摄录机和WAP手机等,这些新传媒工具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就能够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社会存在的信息,可以与纸质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等实现有效对接。再次,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型信息文化产品,如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完成了传递手段的革命,正进入对传媒内容的深度开发和二次创新,信息化进程远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随着网络技术和上网服务的普及,网络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我们要抓住这一良机,加快文化产业网络化、数字化和知识化进程,如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开发文化教育软件,开办文化信息服务网站等,以提升我国的文化资源和信息产品的开发水平。
(二)信息化催生了新的经营模式的产生
以数字化、网络化等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催生了崭新的经济形态、经营模式,信息技术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产业突破时空界限而成为网络化和全时空的新型产业。在信息社会之前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那时是以物质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为主导的,但在信息社会,物质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代物质经济形态主导地位的是知识经济形态。传统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主要是借助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推销自己的节目产品。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网络化经营。网络化经营的积极影响在于,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与复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高成本和单一生产迅速向低成本和多样化生产转变。同时,网络经济可以为交易者提供最大化的交易信息,提供最准确、及时、便利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化经营的积极影响还在于,网络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广告支出因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网络化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较少,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然条件形成的交易风险。在网络经营中,消费者有充分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可以避开干扰真正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交易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有利于竞争环境的改善和竞争秩序的规范。因此,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4]。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三)信息化为文化产业实现了新的整合
信息化时代,逐步迈向规模化和知识化的文化产业领域中的系统整合成为文化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根据信息化带来的市场变化,文化产业不断紧跟形势,迅速调整其整体生产组织和结构,并且出现了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产业项目联盟和战略伙伴,推动了人类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质量与经营水准的提高,并进一步加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了广告产业、游戏产业、电视产业、图书产业等文化产业的网络化、知识化,并使纸媒、网媒、电媒、光媒等创意行业实现融合,从而促进了文化产品大容量、即时性、互动性、融合性的流通和传播。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解构传统文化产业的疆界,重塑文化产业的形态。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经营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一整套创新。如在网络游戏中出现了一种销售时间的商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游戏营销商或代理商是通过网上账号直接支付和及时划拨游戏时间来进行交易的新型销售方式。这种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商机和经济效益,适应了网络时代发展的新型商务模式的需要,对于电子商务也具有启迪作用,这种模式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加速经济规模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