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分析*

2021-12-24

光明中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膏药正骨名录

王 明

河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医药文化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而形成的传统医药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根。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药材加工贸易兴盛于中原,中医药文化遗存、传说遍布中原,与中医药相关的华夏文明也源自中原[1]。河南区域中医药的发展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河南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

河南省共评选了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来看,最初与医药相关的项目并未单列为传统医药类,而是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归属到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4类之中;从第2批至今,则全部以“传统医药”名称统领医药相关的项目。

1.1 研究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统计数据源自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公示的文件,即已经公布的4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扩展名录(以下均简称为名录)。行政区划来自河南省行政区划图。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对数据的整理方法如下:①规范分类:按照第3批和第4批的名录类型划分,即分为10种类别: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2]。将第1批名录中的“民间杂技”“生产贸易习俗”“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6类项目根据其特点分别归类到“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之中,将第2批名录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归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②规范项目名称:把名录中合并为一个项目名称的分开统计。如项目名称为“传统膏药(李氏膏药、姚家膏药)”,数据统计分析时,视为2个项目,即“李氏膏药”“姚家膏药”。③规范项目申报单位或地区:统一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区域分布研究。对以省级单位单独申报的项目,按其历史中长期活动区域确定,如“黄氏五行经络疗法”的申报单位为“河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其长期历史活动区域为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故将其区域分布归为新乡市。收集各项目数,运用Excel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河南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目前,河南省共有53项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百泉药会、陈氏痘疹伤寒疗法、陈氏正骨、董氏中医痹证疗法、贵氏针灸、合水张氏正骨、黑虎丸、后河张氏正骨、黄家烧伤药膜、黄氏膏药、黄氏五行经络疗法、黄塔膏药、济世堂李占标膏药、口腔咽喉疾病疗法(纯德堂口疮散)、口腔咽喉疾病疗法(杜氏口疮治疗技艺)、口腔咽喉疾病疗法(秦李庄周氏口腔咽喉科)、口腔咽喉疾病疗法(杨氏珍珠散治疗口疮技艺)、快庄李氏中医正骨、李楼李八先生妇科、李氏膏药、李氏眼药、李氏中医精神病疗法、刘陈铺齐氏骨科、刘氏正骨、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买氏中医外治法、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症疗法、明氏正骨膏药、聂麟郊膏药、潘氏烧伤传统疗法、平乐郭氏正骨、烧伤自然疗法与自然烧伤膏、石氏中医针灸、史家中医组方、世医堂中医外科、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宋氏中医外科、五更太平丸制备工艺、象庄秦氏妇科、鸭李正骨、杨家正骨疗法、杨氏沙园膏药、姚家膏药、医圣张仲景祭祀、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张八卦中医外科、张氏耳病针灸疗法、张氏喉科、张氏经络收放疗法、长垣单寨骨科、针灸铜人、众度堂中医外科疗法。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项,即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药市习俗(百泉药会、禹州药会)、中医诊疗法(买氏中医外治法、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症疗法)。

2.1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特征全省省级非遗项目共有605项,其中传统技艺项目有90项,约占总数的14.88%;传统舞蹈项目有83项,约占13.72%;传统美术项目有77项,约占12.7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有75项,约占12.40%;民间文学项目有60项,约占9.92%;传统戏剧项目有57项,约占9.42%;传统医药项目53项,约占8.76%;传统音乐项目有43项,约占7.11%;民俗项目有43项,约占7.11%;曲艺项目有24项,约占3.97%。见图1。

图1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分布

2.2 河南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从传统医药项目的地域分布来讲,豫北项目最多,豫西、豫东项目数量紧随其后,其他地市次之。具体说,新乡市10项,约占18.87%,洛阳市9项,约占16.98%,开封市6项,约占11.32%,安阳市5项,约占9.43%,商丘市、许昌市、鹤壁市各3项,分别约占5.66%,周口市、焦作市、郑州市、驻马店市、濮阳市各2项,分别约占3.77%,济源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各1项,分别约占1.89%。从传统医药项目学科分布上来讲,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学科分类,53项非遗项目共涉及推拿学、针灸学、中药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口腔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文化学、中医眼科学等11个学科。其中,中药学最多(中药炮制、丸散膏丹制剂类),共有13项;其次是中医骨伤科学,有12项;中医外科学有9项。见表1。

表1 河南省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域及学科分布

3 讨论

以河南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 总体数量太少传统医药项目在10种非遗项目排名第七,仅占8.76%,与中医药大省不匹配。河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中医药大省。有众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题材,如中医药文化方面有神农尝百草传说、岐黄文化、孙思邈信仰(药王庙)、扁鹊信仰(卢医庙)等等;中医药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医资源则更加丰富,如怀药、禹药、宛药;地方志有记载的历代医家有3000多人;诸若此类,不胜枚举,足以展现了河南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因此,应有更多的医药项目能够列入非遗名录,也应有更多的传承人列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3]。

3.2 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区域分布严重不均衡。全省16个地市区域中,新乡、洛阳、开封、安阳4地项目占全省总数的56%。这与当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有正相关关系。比如洛阳、开封、安阳都是古代都城,历史文化悠久,新乡虽不是古代都会,也是民国时期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这些区域历史上是陆路、水陆交通枢纽,经济繁荣,人口聚集,医药文化资源也自然相对丰厚[4]。见图2。

图2 区域分布雷达图

3.3 手法技巧操作类项目居多在学科分布方面,以手法技巧等操作类居多,这也反映了民间中医药传承“重操作、重应用”的特点。如中药炮制、丸散膏丹制剂,这些项目均要求传承人熟练掌握相关生产中的手法技巧,如中药加工中的切片、炒制、盐制、蜜制、醋制,膏药生产中的火候掌握、搅拌手法等。中医骨伤和中医外科类项目也多,这些项目也要求传承人运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骨骼复位、疮疡清除。反之,省疾问病时以 “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贯穿始终的中医内科学,以及“伤寒派”“脾胃派”“温病派”等中医各家学说,这些学科领域在中医学中的占有着很大分量,千百年来,也一直在继承和发展中,但是在非遗项目中并未见到他们的身影。可见在相关非遗工作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掘。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生存智慧与文明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血脉。中医药具有强大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医药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医药非遗项目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兴盛于人民。医家们靠着精湛技艺挽救人民疾苦,靠着医德医风传承不衰。发掘和研究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中医药绝学,更是“生生不息,以生立意”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5]。

猜你喜欢

膏药正骨名录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小膏药,大学问
注意细节用膏药
同贺名录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祖传膏药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