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STEM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2021-12-24林银晶
林银晶
摘要STEM教育是让学习者参与实践性学习互动,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让幼儿在同一个情境中掌握多种能力,它具有四大核心特征:跨学科、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STEM教育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技术思维、数学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组织STEM教育后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幼儿园STEM教育活动难以成功举行。本文将对幼儿园STEM教育中教师的定位及发展路径展开探究,以期为推动STEM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STEM教育;幼儿教师角色定位;发展路径
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跨学科融合,将各门课程整合在一起,通过一个情境,让幼儿同时学习多种能力和多门知识。STEAM教育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挖掘学科知识的共性,将几个学科有效融合,让幼儿同时获取多项技能,并锻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能力基础。STEM不仅要求幼儿获得知识,更强调实践过程中的技能学习。
一、为幼儿创设学习情境,发展观察能力
STEM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拥有一个学习情境,这个学习情境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并且以风问题为导向,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得幼儿在这个情境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调动思维,以解决问题。因为我国《专业标准》指出幼儿教育活动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需要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现象,鼓励幼儿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
比如,教师发现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还有待发展,那么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场景:设置一个吃西餐场景,给幼儿提供餐厅吃西餐的工具,如勺子、叉子、玩具牛排等等,让幼儿自主操作。我在組织幼儿使用道具期间,发现有的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比其他幼儿较差,我就重点帮助这些幼儿锻炼手指精细动作;还有的幼儿习惯使用左手操作工具,我鼓励他们大胆使用左手。同时,我还告诉幼儿,如果遇到问题,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商议解决,争取自主解决问题,倡导幼儿合作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的是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二、为幼儿提供操作工具,发展教育分析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操作工具,支持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为了让幼儿能够有多种选择,以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游戏材料要丰富且适合。在情境中幼儿有不同的需求,教师需要把握幼儿的需求。
比如,在制作“迷你篮球框架”的游戏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泡沫、纸板、篮网等等材料,这样幼儿可以操作游戏材料完成游戏。我在组织幼儿制作“迷你篮球框架”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有各种奇思妙想:比如,有的幼儿将泡沫割下一条来,充当篮球筐的支架;有的幼儿则是使用纸张卷成一个细细的圆筒,增加其硬度,用细圆筒来充当篮球筐的支架。对于幼儿的这些奇思妙想,我都给予了鼓励和表扬。幼儿制作篮球框架之后非常兴奋,纷纷使用自己制作的篮球框架投篮球。为了进一步鼓励他们发现想象,我让他们寻找可以替代“篮球”的物体,有的幼儿想到使用橡皮擦充当小篮球投篮,有的幼儿将纸揉成小球,充当篮球投篮。为了进一步增加这个游戏的价值,我还对该游戏进行了适当扩展,向幼儿介绍了足球、排球等运动。由此,丰富的操作工具使得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锻炼了想象能力,学习了体育知识,并锻炼了动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给幼儿提供操作工具,充当后勤保障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三、整合幼儿学习内容,发展教学整合能力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在STEM教育活动中,各个教育模块之间相互融合渗透,比如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融入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所以STEM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教幼儿一些投球的技巧,而这属于体育教学;教师可以让幼儿数一数自己一共投进去几个球,这又属于数学教学;拓展体育运动,进一步给幼儿介绍其他球类运动,这又属于体育知识。在整个STEM 教育活动中,教师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让幼儿操作、学习,将课程整合在一起。
四、结语
STEM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应用STEM教育理念做指导,开展项目式教学,使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打破了多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幼儿具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参与的项目密切结合实际生活,让幼儿关注学习过程,热爱学习,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STEM区角创设策略[J].家长,2021(2):125-126.
[2]周维婷.STEM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再理解——以幼儿整理积木为例[J].新课程,2021(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