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
2021-12-23庄夕栋
庄夕栋
摘要:绵羊是牧羊人的“移动银行”,绵羊的肉、羊毛和羊皮的经济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各种传染病会危及绵羊的最佳生产力;其中羊痘病极为严重,该病除了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外,还限制了绵羊及其产品的出口。虽然从临床症状可以诊断该疾病,但实验室确认对于明确诊断和研究流行病学是必要的。病原体绵羊痘病毒(SPV)、山羊痘病毒(GPV)以及块状皮肤病病毒(LSDV)在抗原性和遗传学上密切相关。本文涉及羊痘病的分离、鉴定、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预防;本文旨在提供对羊痘病及其防治的一些论述,以便为养殖户提供参考,以期帮助养殖户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关键词:羊痘病;动物流行病学;临床体征;疫苗防治
羊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绵羊病毒,广泛分布于亚洲。病原体属于山羊痘病毒属,是脊椎动物痘病毒的六个属之一。引起羊痘的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和块状皮肤病病毒在抗原和遗传上密切相关。该疾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性动物和间接接触受污染物体传播;例如,病毒可以在常温下在干痂中存活多年,而在羊毛上可以存活两个月。受感染的绵羊可能会在疾病的每个阶段传播病毒,甚至可以在病变消退后长达八周持续散毒。另一种传播途径是通过苍蝇叮咬等节肢动物传播。当感染羊痘的羊在羊群之间移动时,羊痘就会在羊群之间传播。
羊痘可以迅速传播,并导致受感染的动物在几天内死亡。羊痘主要见于羔羊,典型症状是发热和瘫痪。眼睛和鼻子的黏膜,以及皮肤的无毛部分会出现红色斑点形式的痘。广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预防该病,避免羊痘的发病和流行,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
1 动物流行病学
与任何其他传染病一样,羊痘暴发伴随着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CFR)。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低至1%,最高可达100%。尽管羔羊的发病率通常很高,但在成年羊群中也有高发病率的报道,这取决于养殖地区和季节。在品种方面,纯种和杂交羔羊以及猪的发病率很高。有研究表明,山羊存在显著的种间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死亡率可能高达100%。而病死率范围从15.78%~57.9%。宿主(年龄、性别、品种、营养和免疫状态)、病原体(菌株、毒力、致病性)、环境(微观和宏观)、管理不善、饲料短缺和兽医服务不足等因素对绵羊的流行病学有直接影响[1]。
暂时而言,根据季节、气候、病原体和当地绵羊的品种,全年都会暴发羊痘。而某些地区的冬季和夏季羊痘暴发达到了高峰,8月份最少。在这些季节,绵羊暴露在各种地理气候条件下,从而导致压力的不良释放,进而抑制了绵羊的免疫系统,使其易患疾病。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羊群迁移和母羊排卵,这可能有助于疾病的传播。
羊痘的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品种、动物的生理状态和生物气象因素。虽然严重程度随年龄而异,但所有年龄组的羊都会受到影响。成年绵羊和新生羔羊相比,幼羔(4~8月龄)的疾病更严重。
气候因素也会对许多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产生重大影响。微生物因子及其载体对温度、湿度、降水、地表水、风速、植被变化和贸易(包括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等因素敏感。羊痘的发生也直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羊痘发生与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地貌、土壤类型、降雨量、相对湿度和温度之间的显著关联已得到研究,所有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2 临床体征和症状
羊痘的潜伏期为4~8d,初期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升高、眼睑水肿、流鼻涕、食欲不振、弓背、流泪、咳嗽、流涎、流鼻涕导致结痂形成、肺炎、超敏反应、便秘和尿少。1~2d后,皮肤表面毛茸茸的部分会出现皮疹。病变经历黄斑、丘疹、水疱和脓疱阶段,这是任何痘病的典型特征。痂会持续3~4周,愈合后瘢痕可能会残留。可能会发生致命的败血症和脓毒症,并且病毒本身可能会导致动物在出血性麻疹的发热阶段死亡。口腔病变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来源。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年龄、营养和免疫状态、病毒株、毒力、继发感染的性质和所涉及的器官。由继发性细菌并发症引起的败血症或脓血症可能导致死亡[2]。
3 宿主范围
绵羊是羊痘的自然宿主。存在两种类型的羊痘,其中一种是宿主特异性的,而另一种影响绵羊和山羊。最近的研究表明,羊痘菌株确实会在绵羊和山羊之间传播,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会对绵羊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4 传播途径
羊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通过直接接触病变或受污染的物体、饲料和羊毛而传播。环境污染导致病毒进入皮肤伤口,病毒可以通过鼻腔分泌物、乳汁和尿液排出。在羊痘暴发期间,病毒很可能通过受病毒污染的飞沫而在绵羊之间传播。由于紫外线和高温对动物产生热刺激,在开阔的天空下放牧,可能会导致羊痘。绵羊涉水穿过灌木丛和多刺植物,啃食金合欢树叶,会损害皮肤,促进疾病从受感染的绵羊传播到易感绵羊。此外,这些区域很容易被苍蝇等昆虫进入,它们很容易咬伤羊、吸血并传播病毒。
5 发病机制和病理
在自然情况下,经过8~13d的潜伏期,直肠温度升高(40℃),然后在2~5d内出现斑疹,然后丘疹可能会覆盖整个身体或可能仅限于腹股沟、腋窝和会阴[3]。
在实验室培养中,组织中的病毒数量从第2~5天呈对数增加,在第7~8天达到峰值(107TCID50/g组织),持续到第14天,并在第23天下降。病毒滴度的下降归因于组织腐烂、中和抗体在整个组织中的扩散以及水肿液和血清渗出物的存在。感染后4d出现明显发热反应,在7~8d达到峰值。病毒血症最早可在3~4d检测到,在5d达到峰值并在9d消失。羊痘病毒可从肺、皮肤、水肿液、肝、肾和肺、皮肤丘疹、淋巴结和血液中发现。从内脏器官中回收的病毒,比从皮下组织中回收的病毒更具致病性。
5.1 肉眼可见的病变
在自然和实验案例中,可以观察到感染羊痘的羊肺部具有大小不一的痘痘,呈巧克力色、不规则实心区域。据报道,咽、气管、皱胃、肺、肾、睾丸、舌、软硬腭、食道、气管和肠道的黏膜会出现结节性痘病变,并且全身的淋巴结肿大。这些结节性麻疹病变早先被描述为淋巴瘤样病变。
羊痘病毒感染皮肤的表皮、皮下组织、附件、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网状蛋白。表皮变化包括棘突、角化不全、角化过度、增殖的上皮细胞膨胀和变性,导致上皮增生、内皮细胞增殖和微循环内壁中的微泡形成。
5.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反免疫電泳(CIEP);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T);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技术(FAT);乳胶凝集试验(LAT);单径向溶血试验;单径向免疫扩散(SRI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蛋白质印迹;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除此之外,鉴别羊痘病,还要做好和小反刍动物瘟疫(PPR),蓝舌(BT),传染性臁疮(传染性脓疱性皮炎,Orf),寄生虫性肺炎,干酪性淋巴结炎,链球菌病等病的区别。
6 疫苗
羊痘是危害羊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主要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控制。有山羊痘活疫苗和绵羊痘活疫苗供选择。
7 治疗、预防和控制
被羊痘病毒感染的绵羊应被隔离,并养殖在卫生条件优良的羊舍中。治疗伴随着均衡饮食的喂养。体态虚弱的羊需要静脉注射10%葡萄糖盐水。应使用1∶1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病灶,涂抹硼酸或抗生素软膏,局部注射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性细菌并发症。
8 结语
流行病学上,羊痘、山羊痘和块状皮肤病的疾病有所不同,但三种病毒都可能通过叮咬昆虫进行机械传播。在羊痘病毒的流行地区,如果不接种疫苗就很难控制。最近开发的减毒活疫苗提供了良好的、几乎终生的保护,尽管这取决于刺激细胞介导的免疫程度。绵羊养殖户应遵循应免尽免的原则,以期为养殖场减少损失,并为自己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阿米娜·毛依冬,艾斯卡尔·吾斯曼.羊痘病流行诊断与防控[J].养殖与饲料,2020,19(7):98-99.
[2] 扎西措.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3):104-105.
[3] 钱新明.羊痘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J].兽医导刊,2021(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