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药学类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2021-12-23陈浩俞浩毛斌斌
陈浩 俞浩 毛斌斌
摘 要: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以中医药学为背景,兼顾多学科、多知识和多学历层次的师资队伍;拥有高水平、强应用师资队伍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保障和基石。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之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是开拓者和领路者。以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例,从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现状基础、存在问题、建设思路及建设方法等方面探索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地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30-0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的博大智慧,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人全程参与,取得了极显著效果。中医药事业是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药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推动着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中药类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背景,往往欠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能力,对专业人才培养影响甚大。目前,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认真分析研究现行的应用型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研究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中药学专业国家标准中师资队伍要求,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提出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为全省乃至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地方應用型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目前全国范围内,除各省的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和一些知名的医科大学中有具有丰富中医药学背景的师资团队外,新办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都面临中医药学师资力量不足或无师资的问题[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08〕3号文件)中关于中药学专业办学高校师资队伍要求,师资队伍必须稳定,并且学历、学科、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队伍中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35人,对于同时开办中医学类专业,教师人数不低于30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中药学类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普遍不足,与国家标准要求的35人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数量的建设。
(二)结构不合理
当前,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普遍不合理[2],主要表现为一是原有的老教师多为其他专业背景转型,而高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多只注重高学历和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基本教学能力,师资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因此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二是中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还需要有企业经验的行业导师,但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达不到此要求;三是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忽视引进人才队伍建设,导致整个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出现断层。
(三)部分教师缺乏中医药知识背景
中药学类专业国家标准中对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的教育背景、学历背景、专业负责人的职称背景等都有具体要求,并且对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的比例也有相应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中药学类专业成立之初,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中药学类专业教师相对较少,较多是从化学、植物学、农学或园艺学等专业转型过来,相关教师自身的中药学知识背景较弱。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中药学类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知识背景建设,满足高质量中药学类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知识背景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首先,“双师型”“双能型”专业教师比例需要逐步提升,加强年轻教师进企业锻炼的频度;其次,鼓励高校从政策、财力和物力方面加强现有队伍建设;最后,通过加大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支撑中药学类专业的科研创新工作[3]。
三、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类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0人(占总数的25.64%),副教授13人(占总数的33.33%),讲师16人(占总数的41.03%)。学历结构:博士17人(占总数的52.63%),硕士20人(占总数的42.11%),硕士以上学历教师94.87%,4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为100%。年龄结构:年龄在40周岁以下人员28人,占71.8%;41~45周岁7人,占17.94%;46~55周岁4人,占10.26%。中药学专业采取“内培外引”“挂职锻炼”“柔性引进”等多种举措优化师资人才队伍。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已形成,主要采取的措施归纳如下。
(一)鼓励现有教师深造转型
安徽科技学院以农科和动科为优势专业建校,学校鼓励部分教师继续深造中医药相关专业学位来加强中医药学知识的背景。近年来,有多位动医、植物、农学等相近理工专业教师通过继续深造转入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教学师资团队,已有6人在学校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获得更高学历,其中有4人从学士学位深造为硕士,2人从硕士转为博士。
(二)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对于入校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教育厅等主管机构组织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为提升学校青年教师业务素质能力,强化业务学习,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教务主管部门、教学督导部门联合人事部门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讲座。近年来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有20余人次参加各类各型比赛和专题培训。
(三)加强人才引进
安徽科技学院在人才战略实施上,一是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再培养、再深造;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从国内外具有中医药背景的高等学府引进专业人才;三是聘请全职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经验的相关专业人才来充实应用型师资队伍。近三年,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中引进中药研发相关的研究员1人、副教授3人、中医药学背景相关博士5人。
(四)实行教师企业社会实践制度,促进双师培养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医院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教师能夠系统掌握企业生产、医疗服务流程,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依托合作企业,建设教师专业实践与实习基地,使教师和学生熟练掌握医药专业前沿领域技术和知识。一方面调研学生的学习感受,考察学生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锻炼青年教师,使之在专业领域中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有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提升自己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五)加强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教学团队是省级建设教学团队,中药学科被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重点学科群建设专业。学校在原有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聘请1名皖江学者作为重点学科带头人,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组建课题研究团队,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开展协同创新项目合作。
(六)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
安徽科技学院在2017版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首次增加了行业导师,并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行业导师参与培养的比例,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施中增加了校外导师指导,聘请省、市行业专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专业的客座教授,特别是从安徽省蚌埠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中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专家等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或开设学术讲座,弥补专业教师实践上的不足,拓宽学生视野。
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针对
“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而且将中医药振兴工作纳入到“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内容之中,充分显示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民生意义的高度重视。安徽省在出台的《安徽省中医药条例》中指出,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教育[4]。随着全国范围内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扩大,中药学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迫切需求与现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产生较大矛盾。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应用型师资队伍既是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舵手,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5]。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类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方法和途径上做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也初见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夯实了基础。加强对应用型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无疑会对提高应用型中药学类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帮助,可更好地促进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云.公立本科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2]张冰,林志健,张晓朦.临床中药学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J].中医教育,2019,38(5):78.
[3]李婵娟.高校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提升策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7):17.
[4]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安徽省中医药条例[Z].2020-06-01.
[5]陈立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4):133.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陈浩(1988—),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科技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学教学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专业评估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药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2019jyxm1251)(中医药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中药学省级教学团队”(2017jxtd030);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0kcszjxtd18);安徽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xj2019039)